民族地区高校通识课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思政元素与路径探索

作者: 周艳霞 周毅

[摘 要]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通识课作为高校公选课有着不同专业的选课学生,民族地区因多处在祖国边陲尤其有着加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文章以西藏大学开设的通识课中国古代科技史为例,凸显其通识、历史与思政课相结合的特点,挖掘课程当中显性、隐性的思政元素并运用新教学方法进行实践,编写特色讲义,总结课程思政成效,找到更加适合民族地区高校的课程思政教育方式,为优化人才培养方式增添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民族地区;通识课;课程思政;中国古代科技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098-04

教育部在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以来,西藏大学每年立项建设一批思政功能明显的教育教学示范课程,中国古代科技史作为第一批示范课程连续三年先后在纳金校区和河坝林校区开设。

西藏大学地处民族地区,开展思政教育在民族地区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西藏大学重视引导大学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观念植根于心,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文化自信、人文情怀、科学素养等相关德育元素,将课程本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程教学活动中,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中国古代科技史是西藏大学近3年来面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的通识课程,因为文理交叉性强,其与诸多专业课程有契合之处[1],而开展课程思政是践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要求。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成果璀璨丰富,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却十分缓慢,古代与近代形成了强烈对比,分析其差距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科技报国的精神。

一、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思政缘起

本课程的内容包含不少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课程思政的主阵地。

(一)具有通识课性质

梅贻琦先生曾认为:通识,一般生活之准备也;专识,特种事业之准备也。通识之用,不止润身而已,亦所以通于人也[1]。可见,通识课程有着“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趣味性和专业性兼而有之。

中国古代科技史作为通识课程在西藏大学的授课对象包括社会科学类专业(如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法学、英语翻译等专业)共计96名学生和自然科学类专业(如数学、物理、化学、地理、临床、护理、音乐、市场营销、计算机等专业)共计256名学生,近3年累计352人。

高校开设科学类通识、科技与文明课程,能培养文科生的科学素养和理科生的人文素养[2]。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其面向的学生群体来自不同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开展有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识课程本身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为出发点开设的,中国古代科技史选课学生数量多,覆盖学科专业范围广,与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初衷相符。

(二)具有历史类课程性质

“学史明理”,学习历史能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提高行动力。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经验教训,正如唐太宗时期的名臣魏徵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历史视角思考问题、以历史眼光看待朝代更迭方知如何治理天下,为治理天下提供正确指导。这也启示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营养来提升自身素质和个人能力。

科技史是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科技史学家萨顿坚信“科技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科学可以被看作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其推动了人类自由和解放的进程,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谋而合。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史实,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三)与部分思政课程有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科技史中的“古代”是指从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夏朝建立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近代”无缝衔接。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复兴即再次辉煌,掌握好中华文化在古代的“兴”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必要。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的开设起到了连接古代与近现代科技文明桥梁的作用[3]。

这门通识课可在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提升教学实效,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贡献力量[4]。高校的思政课程教学通常集中安排在大一、大二学年,大学时期的后半阶段以专业课程、毕业设计(论文)为主,但毕业前的思政教育仍不可放松。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教学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阵地。

二、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思政元素与实践路径

本课程以卢嘉锡先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通史卷》与牛治富先生的《西藏科技史》作为课程资料参考,其中西藏科技史是少数民族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少数民族科技史又是中国科技史不可或缺的部分。本课程根据地域特色与思政专题,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并将相关内容整合到教学案例中[5]。

(一)课程思政元素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是各族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中国古代有许多科技成果都出自少数民族人民之手。比如明清时期建筑技术的进步体现在各民族因地制宜形成的不同民族不同的建筑文化;又如通过阐释藏族天文历法与汉地的阴阳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说明自松赞干布时期文成公主进藏以来,汉藏两地的文化交流、往来贸易等活动均是相互影响的。身处藏族地区的教师,应当积极主动深入学习本地文化,包括藏族建筑、藏族的天文历法、藏医、藏族传统手工艺(如藏纸、唐卡、藏香、藏刀)等,利用好西藏丰富的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更好地挖掘民族特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

本门课的自编讲义中还包含传统工艺体验课,比如九连环和鲁班锁的动手体验实践。九连环涉及数列的知识,其环环相扣的特征与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符;鲁班锁反映的则是古人建筑设计的巧妙思维,不借助锤和钉等外界的力量,利用自身精巧的结构结合在一起,且异常牢固,这就好比是我国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形成中华民族大家庭这一共同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各民族紧密联系的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部中国史是由各民族交融汇聚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历史,科技史是其中璀璨绚丽的篇章。

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的科技体系以传统技术工艺见长,涌现出一大批如《考工记》《天工开物》《武经总要》等技术书籍,古代传统的冶炼、酿酒、种植等技术都能为现代所借鉴。

自编讲义中有一个专题是青铜文明。商周时期是一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重礼时代,“祀”“戎”这两件大事都离不开青铜器的参与。这个专题按照自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最早的马家窑文化出土的青铜刀)到商周时期的兴盛(三星堆文明以及以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为代表的大国重器)再到春秋战国慢慢过渡到铁器时代(曾侯乙尊盘与失蜡法以及莲鹤方壶等国家级文物)的时间线讲述青铜文明的鼎盛。我们的先民早在几千年前就掌握了青铜冶炼等一系列锻造技术,各种造型精美的青铜器展示出中华文明早期生动丰富的文化内容。

古法工艺或是“国潮”内容在当下都是流量与财富密码,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大众视野是分不开的。古法来源于古人的匠人智慧,时下流行的“联名”文化之风吹遍了各行各业,比如地理文化典籍《山海经》中神兽的名字给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芯片命名提供了参考,大国重器与天问、北斗、墨子的浪漫联动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属感的力量之源,只有学习了解传统文化,新时代大学生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多元思维培养,加深家国情怀

中国科技史往往会讨论几个经典问题,李约瑟问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为回答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17世纪的中国与同时期的欧洲地理环境不同、文化环境不同以及封建王朝多年形成的弊病等角度来思考。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走了下坡路,然后又是如何崛起并高速发展的。这样的思考可以助力学生培养问题解决的思维。

回看中国古代科技成果比较突出的几个时期,无论是“乱世”(比如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是“统一促发展”(比如隋唐与南北宋时期)都表现出科技成果增长的势头,都有着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社会条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收获。理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具有一些思维差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组织典型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本门课程的教学实践,除了采用传统的教师讲授方式还加入新型授课方式。

一是翻转课堂。科技史课程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非常适合采用课堂讨论、小组探究、课堂辩论等教学方式[6]。可通过科技史脱口秀、主题辩论等形式做翻转课堂,收集不同专业学生对此课程的反馈、感悟和建议,使得教学成效可评估,不断改进。

二是影音呈现。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与课程相关的视频资源,包括《源·探索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人类的记忆——中国的世界遗产》等纪录片,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文明的魅力。

三是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环节,利用教具比如九连环、鲁班锁、投壶、空竹等,让学生在动手间学习古人智慧,如九连环中蕴含的数列知识,鲁班锁当中包含的建筑榫卯结构,投壶体现的力学知识,空竹包含的发音原理等,寓教于乐。

四是自主参观。让学生自主参观西藏自然科学博物馆和西藏博物馆,体验唐卡、擦擦文化等地方特色手工艺,了解西藏科学技术史,明确少数民族科技史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部分,增强民族认同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思政成效

中国古代科技史开课伊始并未系统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和内容,学生的参与度与活跃度不够,融入课程思政后,其教学成效提升了。

(一)课堂学习效果

教师在开课伊始就提出“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这一辩题给学生思考与讨论,讨论式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开放式提问引起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穿插分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等形式,学生选取的思考角度对教师也有启发。

未开展课程思政的第一次授课与引入思政元素开展教学创新之后的课堂作对比,学生整体的抬头率、遵守课堂纪律的程度以及课堂的活跃程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可量化的出勤率(由92.3%提高至97%)、学生的考核成绩(平均分由76.5提高至82.7)、评教成绩(平均分由89.1提高至97.5)等均反映出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所提升。

(二)课程论文选题情况

教师在课程中期阶段布置了一篇课程论文,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自行选题。其中包括杰出的古代科学家(张衡、祖冲之、徐光启等)与手工艺代表典籍(《考工记》《天工开物》等)以及家乡与古代科技的关联(河北的学生介绍赵州桥以它科学的“敞肩拱”结构而闻名,山西和河南的学生分别介绍家乡的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代表的石刻艺术,西藏本地的学生介绍藏式学问体系“大五明”当中的“工巧明”和“医方明”与科技史之间的区别联系)等等。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比如建筑(藏地因地制宜建造的屋顶结构如拉萨多为平顶,林芝因多雨多为坡顶)、数学(以圆周率和《九章算术》为代表的古代数学)、音乐(明朝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发明)等专业选择相关主题进行论文撰写。

(三)课后学生反馈

设计教学反馈表,收集学生课后的感悟以及对课程的其他意见,学生在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次反馈让教师收获意外惊喜。比如,学生在撰写支部学习材料时,会联系中国古代科技史课程的内容,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做社团宣传时,利用投壶来增强互动性,便于学生了解传统工艺之美;逛博物馆的学生现场分享相关知识,对大国重器和优秀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四、结语

西藏大学将通识课程作为开展课程思政的主要阵地,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本文以通识课程中国古代科技史为例,分析开展课程思政的可行性和优势,提升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民族地区高校开展通识课程的思政教育一定要结合地域特色和优势以及学生的实际,探索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和教学路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向明.课程建设与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推进:以《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为例[J].高教学刊,2018(23):117-119.

[2] 陈廷煊,张洪雷.科技史融入高校中国特色通识教育体系的思考[J].成才之路,2023(3):21-24.

[3] 刘佳. 科技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0.

[4] 张翮.文理交融共育人:科学技术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探析[J].文教资料,2022(17):98-103.

[5] 孙彦君,于恩中,陈辉,等.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4):69-71.

[6] 黎吉秀.课程思政下《科学技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59.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