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类专业课程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思政教学探究
作者: 程俊伟 颜雄 黄明琴[摘 要]文章以专业核心基础课程环境化学为例,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要义的“八个坚持”作为思政教育指导思想,立足贵州省区域环境发展现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环境案例与事迹,灵活运用案例式、VR情境式、主题演讲式等教学方式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并针对环境化学课程中的典型知识章节进行了教学设计和剖析,以完善思政融合教学大纲和过程考评体系为支撑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环境专业知识体系与生态文明思政元素的融合。
[关键词]环境化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地域特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02-03
环境化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环境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构成,在遵义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必修课。这门课程主要研究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在大气、水、土壤、生物等介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化学行为和效应,以及利用化学基本机理、方法控制环境污染物释放、迁移和消除的技术手段[1],是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石。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五位一体”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既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模式的目标取向,也是环境类专业课程在思政教学改革方面的价值取向[2]。环境化学课程涉及多方面的环境热点和现实环境问题,直击痛点,直面瓶颈,因此成为环境学科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试金石,被广泛关注[3]。本文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核心内涵,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在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思政元素,构建环境化学课程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创新课程体系,并展示和剖析实践操作节选案例,为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一、环境化学课程思政切入点
环境类专业课程在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思政元素进行融合时具有先天专业优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八个坚持”原则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人文、自然、民生、法律法规、实施行为、地理地域等多方面的思想准则,丰富了环境类专业课程的思政要素[4]。我校的环境化学课程以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为参考教材,其中的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等章节知识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相契合,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迁移和毒性、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等章节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密切相关,绿色化学和发展章节知识与“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均可成为环境化学课程的思政元素融入点。
二、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
(一)建立明确的课程思政大纲体系
教学大纲是教学目标设计和规划的直接体现,也是教学过程的执行规范[5]。新的环境化学课程大纲体系中,除了专业知识点,还要求将“八个坚持”思政元素合理融入课程教学和实操细节。同时,大纲内的成绩要素构成中也要体现思政得分点,明确思政元素融入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征,重视案例式、VR情境式、主题演讲式等教学方式的运用,重新合理分配知识详略点,将适用率较低的知识点替换为易于融入生态文明思政元素的环境热点,从而完善包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技巧、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的课程思政新大纲体系。
(二)挖掘思政元素,突出区域特色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秉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挖掘环境化学课程章节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环境热点问题、可实操性技术等为抓手,立足贵州省典型的环境问题,融入区域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政元素接受度,培养学生生态文明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6]。
比如绪论部分可穿插我国环境现状、全球环境污染事件、贵州石漠化形势及治理案例等内容,体现家国情怀、专业认同感、生态文明意识等思政教育融入点。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可穿插PM2.5现状、我国雾霾控制成效、碳达峰碳中和新理念、新能源汽车推广、新冠气溶胶传播、抗疫英雄事迹等内容,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理念、民族忧患意识等思政教育融入点。水环境化学章节中一方面补充贵州省地表水环境面临的严重污染态势和在水环境保护中做出的建设性贡献,如贵州草海富营养化修复案例、乌江流域水污染案例、湘江河流域的治理案例等,体现了实事求是、专业情怀等思政教育融入点;另一方面突出贵州省的水环境优势,如荔波、黄果树等代表性天然水资源区域,体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民族自豪感等思政教育融入点。在生物体内污染物的迁移和毒性、受污染环境的修复等章节中分享当今环境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尤其以贵州省“以草治草、以虫治虫”替代农药化肥施用的科技成果为引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全民行动、科教兴国、专业自信等思政教育融入点。绿色化学章节融入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环境友好型社会、绿色金融政策、“一带一路”发展路线案例,体现生态兴则文明兴、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感和大局观的思政教育融入点。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方式,完善考评体系
创新教学方法手段是保障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途径之一[7]。可开展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探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展VR情境式教学,在课堂实践环节利用VR软件模拟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中典型污染物的迁移及消除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专业流程,增强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开展主题演讲式教学,比如以POPs、二噁英、微塑料等设置环境化学专题课,引导学生结合书本知识,查阅文献,并通过小组团队合作完成演示汇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和认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
在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中,提高平时成绩占比,加入思政素养、品格塑造、专题汇报、实践实操、案例研讨等环节得分点,多方位促进学生对环保理念、环境化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环境化学课程典型教学案例设计与剖析
(一)大气环境化学:酸性降水
首先展示近10年来我国公布的《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酸雨的频率、分布和影响程度数据,引导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明确我国的环境质量逐步进入稳中向好阶段。基于我国环境立法稳步发展,中央层级环境保护机构建立及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环境监管组织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监管程序逐步规范,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逐步建立等因素,突出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所取得的成果,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8]。其次,以课前在超星线上平台发布的贵州喀斯特地貌受酸雨侵蚀视频案例为阐述点,在线下课堂收集反馈,讲授环境化学的研究对象,强化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环境保护的核心竞争力,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理念。最后,结合贵州煤层地质特征和气候因素,分析贵州省酸雨的成因,践行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行动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美丽家乡的决心。
(二)水环境化学:造纸废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
在讲授水中有机物的迁移转化章节时,利用典型造纸废水的VR模拟动画,让学生根据设定的造纸工艺流程及各产排污染环节进行VR游走,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圆桌会议形式组织学生就情境体验感受和学习认知进行讨论分享,教师设置讨论模块和知识索引,自然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科学发展观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将体验和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创新思考、求知进取学习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土壤环境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合理转换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角色是教学实施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在土壤环境化学的农药迁移转化章节中,课前在超星线上平台中展示贵州省宋宝安院士团队的事迹和科研成果,突出绿色农药、以草治草等科技前沿理念和创新技术。在线下课堂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广泛查阅文献,内容包括我国农药实施现状及危害、绿色农药新技术特征等,制作课件进行主题式演讲,教师在其中进行指引、内容升华、思政元素融入和评价把关。通过课堂翻转和主动式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揭示环境协调发展的本质,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政要素,让学生领悟到国家环境保护技术革新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成果,树立低碳、节能、清洁循环的环保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精神,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
四、结语
环境化学作为基础性专业课程,将生态文明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是环境类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革新,也是专业课程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我校的环境化学课程立足贵州地区环境特色和专业发展特征,结合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八个坚持”内涵构建课程思政体系,灵活运用案例式、VR情境式、主题演讲式等教学方式,深入挖掘生态文明思政教学资源,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思政育人效果,有助于实现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地域特色、德才兼备的环境专业领域的卓越人才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宝林,吕林阳,丁鹏,等.环境化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反思[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2,41(6):154-156.
[2] 张晓东,黄远东,王冠.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为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4):380-385.
[3] 龚霞,谭桂霞,孙婷婷,等.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以“环境化学”课程为例[J].云南化工,2021,48(1):165-167.
[4] 高鹏,施琦.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J].才智,2015(8):336-337.
[5] 刘志华,赵文玉,蒋朝晖,等.互联网+环境下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21,48(11):178-179.
[6] 韩晔红,杨春柳,闫宏远.水质理化检验课程思政改革研究与实践[J].大学教育,2023(4):107-109.
[7] 杨碧洁,李兴瑞.教学手段信息化背景下线上深度学习的方法与途径[J].科技风,2021(25):73-75.
[8] 胡佳,李一楠,施超.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2):96-98.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