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作者: 孙显彬 战卫侠 文妍 井陆阳 官源林

[摘 要]现代产业学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决策部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文章在对现代产业学院战略定位与功能属性解读的基础上,结合青岛理工大学与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动实践,全面梳理当前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堵点痛点,提出产教融合应该坚持“四个导向”,构建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多元协同培养机制。

[关键词]现代产业学院;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05-04

一、现代产业学院的战略定位与功能属性

(一)现代产业学院的战略定位

为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共十九届二、三、四中全会号召并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示精神,教育部、工信部于2020年7月30日联合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强调,新型产业学院要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面向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高校,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1]。2023年3月7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及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提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应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集聚发展新动力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撑[2]。

从《指南》与《通知》的相关表述可以看出,现代产业学院是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决策部署的重要载体,是以教育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产业学院主要依托本科高校、重点布局在新工科领域培养现代产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其独特的服务性功能、协同治理结构以及教学内容多样性,在当前国家教育改革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产业学院的功能属性

《指南》和《通知》中“坚持区域产业发展的特色需求”“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紧迫需求为引领”“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聚集发展新动力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等明确[1-2],阐释了产业学院首先应呈现出鲜明的“产”的特质。首先,产业应是积极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且具有宏大视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引领力。其次,“产”自身应该具有高成长性和持续性人才需求,毕竟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周期性和延续性。最后,“产”应该具有明显的属地性,地理便捷性是企业与大学和学科的联系广泛且深入的便利因素,频繁的面对面交流可以为产业创新提供重要的隐性价值。

《指南》与《通知》中“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引领强化多元式的办学体制,充分发挥产教并举的统筹优势,以校企协同的育人机制实现对传统路径强依附的突破”等表述[1-2],阐释了现代产业学院具有明显的“教”的特质。首先,“教”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产教融合的目标是面向产业需求侧,培养能够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人才。其次,“教”应面向人才供给侧,克服高校双师型导师缺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题研究等环节与产业需求脱节等弊端。最后,“教”应面向社会公众侧,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倒逼高校主动加强人才培养改革,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3]。

《指南》与《通知》中“产教并举,校企协同的育人平台”“创新企业兼职教师评聘,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等表述[1-2],阐释了现代产业学院的“融”的特质。现代产业学院是通过引教入企、引企入教,融合社会各方资源的办学平台,是致力于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实现合作共赢、利益共享、创新共进的新型教育共同体。

二、现代产业学院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的可行性和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理工大学与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的可行性

1.青岛理工大学是山东省最早一批和山东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的单位之一,其机械工程学科是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山东省“双一流”学科,具有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实施中“教”的核心特征。

2.该项目团队包括学校资深研究生导师、企业导师、学校兼职导师,以及正在进行联合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了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实施中“产”的核心特征。

3.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构筑人才培养共同体。合作项目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海洋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工程、青岛市关注的“十强产业”和优势产业群相呼应,具有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模式实施中“融”的核心特征。

(二)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途径之一[3]。然而,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大学和企业之间的脱节现象依然存在,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尚未成熟,堵点、痛点主要表现在融合广度不足、融合深度不足和融合内生力不强等方面。

1.未能体现全过程的“融”。高校与产业学院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链的局部环节,比如通过了解企业需求、建立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实习机会等的“点”未能延长成“线”。形式上也仅仅局限在论文答辩、中期考核、毕业答辩时邀请企业导师参与等活动上。产教融合模式未能渗透到招生、论文工作指导、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开发、导师队伍培育、学生质量评价等培养环节,因而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过程融合。

2.未能体现深层次的“融”。高校和企业是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要主体。然而,企业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融合缺乏深度往往导致融合活力和持久力不足。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校内外导师的合作力度不够。一方面,部分研究生依赖于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只是挂名,未能提供实质性指导;另一方面,部分校内导师并未参与企业导师所在单位的科研攻关,造成产教融合实质性脱节。

3.未能体现主动性的“融”。高校作为由政府主导并在既定政策框架内运营的办学机构,应该积极主动推动产教融合走深走实,切实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然而在实践中,经费支持、平台搭建和基地建设等资源条件有限造成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内在驱动力和主动性不足。

三、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构建

现代产业学院视域下的产教融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构建需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应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利益共享为前提,以制度制衡为手段,坚持“四个导向”,将产业、学校和社会联合起来实现机制性协同整合,如图1所示。

(一)坚持目标导向,高站位谋篇布局,全面吹响冲锋号

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支撑力量[4]。实施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国家战略需求。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组织创新模式[5],一方面,应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高站位谋篇布局、以铁的决心全面吹响冲锋号且毫不动摇,从源头上确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高度,拉满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张力”;另一方面,应坚持高标准起步高目标引领,以培养高水平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优势特色学科发展为基础,以解决重大工程“卡脖子”技术问题、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逻辑起点[6]。

(二)坚持问题导向,高水平创新举措,坚决啃下硬骨头

基于产教融合的生动实践,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总结经验,明晰堵点痛点与短板弱项,综合施策、精准施策,对问题不回避,全面发起总攻,啃下产教融合走深走实的硬骨头,从根源上确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厚度,激发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活力。

一是要构建以签订校企订单式培养协议为保障的人才培养机制,筑牢产教融合的基础框架,夯实产教融合可持续性动力基础。二是要构建以揭榜挂帅、科技特派员等多措并举的制度保障机制,坚持“卡脖子”重大技术难题来源于企业并还利于企业,从源头上构建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和服务推广的体系化成果转化路径。三是要构建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的项目带动机制,打造“高能硬核”科研平台,培育“雁阵齐飞”导师团队,厚植“梧高凤至”培养沃土。

(三)坚持全面导向,高效能联动协作,整体推进“一盘棋”发展进程

构建、实施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协会)多元协同机制,是实现产教融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从底层确保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宽度,聚合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效力。

一是要构建权责清晰的多元协同机制,明确政府搭台、企业出题出资、高校聚焦人才供给改革、行业(协会)负责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等权责清晰的分工合作机制。二是要构建“四方螺旋、四链融合、五业联动”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高校、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四方螺旋”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的“四链融合”[3-7],带动专业、职业、企业、产业、行业“五业联动”,有效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转型升级[8]。三是要构建兼顾各方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均衡是激发多元协同内在驱动力和主动性的出发点,企业的投入不是为了短期的降本而是依赖长期技术创新带来经济增效,高校是为了聚合企业、社会资源和足够的经费支持,为人才培养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也为师生科研提供产业需求的线索和灵感。

(四)坚持结果导向,高质量推进落实,全力打好持久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与有效运行不可能一蹴而就。越是长久基业、长远大计,越要全力打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持久战,永葆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韧力。

一是要构建以人才培养为结果导向的评价机制。抓住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为产业解决重大技术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这一落脚点,以点带面,兼顾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论文、专利、奖励等成果产出多元评价。二是要构建市场需求导向的动态修正机制。社会需求是动态发展、受市场因素制约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应主动顺应市场与企业需求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调整,坚持持续改进。三是要构建政策激励与引导互动的容错与激励机制。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策调整不断激励企业、高校、行业(协会)等多方参与的积极性,鼓励探索、允许试错,为培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四、结语

本研究在充分挖掘与解读现代产业学院角色定位与功能属性的基础上,全面梳理当前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构建疏堵点解痛点破难点的多元协同培养机制,全方位、多维度提升产教融合的内生力和可持续性,为构建资源要素互补、态势良性循环、多元共生互惠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机制保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EB/OL].(2020-07-30)[2023-06-2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8/28/content_5538105.htm.

[2] 教育部办公厅,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 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2023-03-01)[2023-06-20].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 eku/2023-03/15/content_5746752.htm.

[3] 邓志新.三螺旋理论下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困境根源、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1):45-52.

[4] 顾永东,刘兆星,陆颖.产业学院模式下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创新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2022(4):105-113.

[5] 冯洋,江晓林,金慧.现代产业学院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实践改革[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0):77-79.

[6] 周继良,匡永杨.现代产业学院与企业大学的组织属性、特征与合作空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7):42-49.

[7] 张振林,段丽君,任令涛.地方应用型高校产业学院建设功能观察:一项多案例研究[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2(5):63-68.

[8] 周坚和,秦小云,李健.地方高校现代产业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4):31-35.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