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身心联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新路径试点研究
作者: 王文龙 温浪奕 杨翀 刘静 马辉 罗新妮[摘 要]在大健康理念下,文章探索了高校“身心联合”的心理健康工作新路径。通过调查试点高校学生的身心状况,建立身心健康中心、管理制度,开展“身心联合”预防、“身心联合”评估、“身心联合”干预。试点实施后的评估结果显示,新的工作路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也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关键词]“身心联合”;心理健康;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09-05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心理育人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全方位呵护。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7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明确,要从健康知识普及、合理膳食、全民健身、控烟、心理健康等方面综合施策,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2019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电视电话会议中作出重要批示,指出要进一步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和预防为主方针,加强政策统筹和部门协同,推动健康中国不断取得新成效。大健康理念是基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变化而提出的,旨在全方位呵护生命全过程的健康,追求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健康。
因此,全方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既是“三全育人”的重要内容,也符合大健康理念和健康中国行动的要求。
(二)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发现,生理疾病与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存在共病机制。目前,高校大学生的心因性躯体问题日益增多,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胸闷胸痛、肠胃不适、肩颈腰痛、神经敏感、失眠等症状。研究显示,受学业压力、就业压力、情感问题、人际问题等因素影响,大学生躯体亚健康检出率达到了13.30%。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的躯体化检出率达到了17.97%。若躯体化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和躯体症状,引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对于学生心因性躯体问题,单纯的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根治;而单纯的心理咨询起效较慢,无法迅速缓解症状。因此,只有“身心联合”的干预方式才能有效解决学生躯体化问题。
目前,“身心联合”干预已成为一种新趋势,被广泛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癌症术后患者等群体的康复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高校中,医疗部门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部门相互独立,缺乏协同合作。对于心因性躯体问题的学生,干预措施往往只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咨询,干预效果不佳,症状反复引发心理危机。
本研究选取的试点高校已初步制订“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总体方案,并构建身心健康中心。通过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建立了学生身心问题的联合预防、联合评估、联合干预体系,从而有效防范和化解学生心理危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二、高校学生身心状况调研
(一)测评实施
为了解试点高校学生的身心状况,本研究选取试点高校6206名学生进行测评,其中男生2374人,女生3832人,平均年龄为20.12±1.85岁。测评工具使用心理健康症状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道题目,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情绪、焦虑情绪等9个因子,可全面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躯体化表现。量表题目采用5级评分,总分≥160或因子分≥2的显示阳性症状。
(二)结果及分析
测评结果显示(见表1),SCL⁃90总分显示阳性的学生中,19.16%的学生症状一般,2.43%的学生症状严重。其中,躯体化症状一般(398人,6.41%)和症状严重(61人,1.03%)的学生共计459人,占心理问题学生的34.25%。此外,抑郁情绪、焦虑情绪及强迫症状因子阳性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9.64%、15.94%和36.37%。
测评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躯体化症状明显。据试点高校医院门诊数据,2021年共有732名学生因失眠、肠胃不适、头痛、胸闷等躯体问题就诊,其中51.64%的学生经医生检查并未发现器质性问题,主要与心理压力和焦虑、抑郁、强迫等心理症状相关。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常见诱因包括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感挫折、原生家庭、就业压力等。若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长期累积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躯体化症状。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见表2),躯体化与各种心理症状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其中躯体化与焦虑情绪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73,可能是因为焦虑情绪直接影响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导致躯体化症状尤为明显。此外,精神病性(0.65)、抑郁情绪(0.66)、强迫症状(0.62)等也与躯体化有较高相关性,表明心理症状均可通过不同形式的躯体问题表现出来。
三、高校“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试点建设实践内容
高校“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新路径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内容建设三个方面开展实践(见图1)。通过构建身心健康中心、制定“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总体方案和学生身心问题联合干预工作制度,以及构建“身心联合”预防、“身心联合”评估、“身心联合”干预三大模块,形成系统的“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新路径,以有效防范和化解学生心理危机,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一)组织建设
试点高校深入调研学生身心状况、相关部门运行及人员状况,在参考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成立身心健康中心,人员主要由高校医院的医务人员和心理咨询中心的专兼职人员组成,其职责包括构建身心一体健康服务体系;协同校内外相关部门共同推进全校的身心健康工作;负责师生身心健康的预防、保健与治疗;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开展学生身心问题的联合预防、联合评估与联合干预等工作。
(二)制度建设
试点高校在深入调研与前期实践的基础上,制定“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总体方案,明确主要目标、工作理念、机构人员、工作模块、工作方法、具体措施、评价体系等内容,为“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依据。
此外,制订学生身心问题联合干预工作制度,明确联合干预的主体、各自职责、具体干预对象以及实施联合干预的具体措施和流程,为联合干预学生身心问题和处理心理危机提供明确的方向。
(三)内容建设
1.“身心联合”预防
结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试点高校针对其常见的身心问题开展身心健康宣传与教育。
身心健康宣传:线上层面,开通身心健康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主要功能包括身心健康知识普及、活动通知发布、门诊挂号服务、心理咨询预约、心理测评等。目前,该公众号已发表推文480余篇,关注人数达35780余人;线下层面,利用新生入学、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时机,举办身心健康教育活动,其中2022年共开展活动30余场,累计参加学生达12730余人次,有效提高了学生关注自我身心健康的意识。
身心健康教育:第一课堂方面,严格遵循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要求,确保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不少于32个学时。同时,不断优化教学形式和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充分发挥第一课堂育人的核心作用;第二课堂方面,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参与身心素质拓展活动,并将其纳入第二课堂成绩,以丰富育人形式。
2.“身心联合”评估
探索校医、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生联合评估模式。对于前来身心健康中心就诊的、存在躯体问题的学生,校医除常规疾病问诊外,还需初步评估学生的躯体问题是否存在明显的心理诱因。若评估结果显示不存在心理诱因,校医将直接为学生开药治疗或转诊医院;若评估发现存在心理诱因,则由心理咨询师联合评估。若学生被评估为疑似神经症,则将转介医院精神科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见图2)。
3.“身心联合”干预
建立“身体+心理、学校+家庭+医院”联合干预的新机制。对于学生心因性躯体问题,身心健康中心的医生负责诊断和治疗,心理咨询师负责评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疑似或确诊精神障碍的学生,将转由医院精神科进行评估和治疗,同时学校将积极配合进行心理咨询。此外,将家庭纳入联合干预体系,建立精神障碍学生家访制度,以提醒家长监督学生接受专业治疗,并指导家长做好学生的康复陪护工作。
四、高校“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效果评估
为全面了解和评估“身心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本研究综合采用了心理测评、个案评估、满意度调查等方法,以确保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一)总体效果评估
采用SCL⁃90问卷,本研究选取试点高校7919名学生进行测评(见表3),其中男生3269人,女生4650人,平均年龄为20.09±1.91岁。
根据表3可知,SCL⁃90测评总分为阳性的学生比例从21.59%下降至19.11%,其中躯体化因子阳性的学生比例从7.43%下降至5.84%。此外,抑郁情绪因子阳性的学生比例从19.64%下降至16.47%,焦虑情绪因子阳性的学生比例从15.94%下降至13.69%,强迫症状因子阳性的学生比例为36.37%下降至31.09%,以及其他各因子阳性的学生比例也均有所降低。
SCL⁃90前后测结果的方差分析显示(见表4),学生心理症状总分的均值较前测结果显著降低,同时躯体化因子的均值也显著降低。此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敌对情绪、恐怖症状等因子的均值也均较前测结果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为期一年的“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在试点高校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降低了学生的躯体化症状和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症状,提升了学生整体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个案干预
1.个案背景
小云(化名),女,20岁,大二学生,于2022年6月因失眠和肠胃不适前往校医院就诊。
2.干预过程
经过问诊和检查,医生并未发现小云存在与症状相关的器质性病变,但观察到她情绪低落、精神状态较差,因此怀疑是心因性导致的躯体症状,于是根据“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制度,校医将小云转介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进一步评估。
心理咨询师通过咨询了解到,小云在3个月前与男友分手,一直沉浸在悲伤情绪中无法自拔。她出现了入睡困难、容易惊醒的症状,白天精力不济,无法专心学习,还开始回避社交。她的胃口也变差,体重因此减轻了10斤,偶尔还出现了轻生的念头。基于这些表现,心理咨询师评估小云可能为疑似神经症,于是将她转介医院精神科进行进一步诊断。医院的诊断结果为中度抑郁,并建议学生采取药物结合心理治疗的方式。在接下来8个月里,小云在家长的监护下按时服药并复诊,同时接受心理咨询中心提供的21次心理咨询。
3.干预结果
经过8个月的药物治疗与心理咨询,小云的情绪和睡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恢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医生诊断评估显示,小云病情明显好转,建议停药观察。
(三)知晓度与满意度调查
为了解试点高校学生对“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课题组进行了以下两项调查:
1.“身心联合”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知晓度调查
从试点高校中随机选取1247名学生参与线上调查,问卷包含10道身心健康相关的题目。调查结果显示,作答正确率达到80%以上的学生共有1132人,占比90.78%。此外,问卷还调查了学生是否参加过至少一项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活动,其中82.76%的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
2.“身心联合”干预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