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作者: 秦毅 谭志恒 景娜娜 向月 鲁宁

[摘 要]文章在分析国内外消防工程专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更新、新工艺、新材料和机构改革等的发展现状和对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应用人才培养为目标,建立了消防工程专业“3481”人才培养模式,从完善育人机制、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慧消防学科(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强化消防精神教育七个方面系统地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探索,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消防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19-04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大数据等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到来,传统的工程教育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1]。为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先后实施了以新工科等为代表的“四新”人才培养改革。为有效推动新工科建设,教育部先后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并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为我国新工科建设提供了建设理念、方法和实施路径[2]。至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了以新工科建设为主的新阶段[3-4]。

自2018年消防管理工作由公安部调整至应急管理部以来,社会对消防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消防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如何升级改造,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是高校亟须探索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5-7]。

一、消防工程专业现状分析

第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由美国马里兰大学于1956年设立,随后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等先后设立了消防工程专业[8]。我国第一个消防工程本科专业于1985年在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现中国人民警察大学)设立,自1998年教育部允许地方院校开设消防工程专业以来,现有中国矿业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西安科技大学等20多所高校开设了消防工程本科专业。对消防工程硕士和博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这些高校都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培养,大部分高校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行培养,仅有中南大学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学科进行培养。这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实施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等[9],各具特色。

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于2011年开设,依托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进行硕士的培养。根据学校“两业两域”办学定位和“政产学研用”办学平台,我校在办学初期提出了 “兼收并蓄”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理念[10]。但随着消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消防监督检查职能划归应急管理部,建筑防火审核和验收划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和社会对消防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使得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模式发生了变化[11]。

二、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一)深入推进的城市更新工作需要复合型的消防专业人才

基于过去几十年的城市开发,我国城市已初具规模,大基建的热潮逐渐退却,城市更新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然而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对既有建筑进行改造升级是目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既要保证既有建筑的消防安全性,又要保证原有建筑不发生大的变化。在此过程中,需要既懂消防技术规范、又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为城市更新中消防问题的解决提供保障。

(二)新工艺、新材料和新业态的出现需要创新型消防专业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一些新工艺、新材料等不断涌现,如电动汽车、充电桩等,给消防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建筑防火或者建筑改造过程中统筹考虑消防安全和建筑的使用是目前存在的难题。另如密室逃脱场馆、室内冰雪运动场地、新型储能设施等,目前无相关标准作支撑,如何保证其消防安全是消防安全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机构改革和标准化改革需要更加专业的消防专业人才

现阶段消防救援机构主要承担综合性应急救援和消防的监督检查工作,建筑消防审核和验收工作则由建设部门管理,而建设部门中全面掌握消防工程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特别是一些特殊建筑,如大型商业综合体、高大空间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等,对消防救援和审验均有较高的要求,需对其进行专门的综合分析才能确保消防救援和审验的进行。在此过程中,要有较强专业能力、能解决复杂消防工程问题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围绕上述工程发展需求和未来消防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我校对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实践。我校消防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本专业)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领下,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了“3481”消防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完善育人机制,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建立了“3481”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即政校企“三主体”,“四结合”(科教结合、工学结合、学做结合、内外结合)育人,“八共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研制培养方案、共同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建设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全过程贯穿消防工程专业教育。

(二)完善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学、训、创、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本专业建立了“学、训、创、用”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具体为以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学训融创、寓教于用”的实践教学思路;开展基于消防实际的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学科竞赛等实战化训练;建立“学训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创融合”四维互动支撑体系,突出全要素、多维度、立体化、全过程培养特色,形成脉络清晰、有机衔接的能力素质生成体系;实行多方(应急管理部门、学校、企业和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协同的“捆绑式”育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到全要素合成育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实战化”教学,先后邀请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重庆市住建委消防验收处、应急管理部天津消防研究所等的高级专家参与实践教学项目开发、校内外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指导等,实现了与现场的无缝对接,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创业能力。

(三)优化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始终坚持OBE理念,每年在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危险品场所、地下公共建筑等火灾高危处所和消防设计、施工、维保、评估等消防技术服务企业就消防安全领域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人才培养质量及课程体系等问题开展调研,充分掌握社会需求,征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动态调整课程内容,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充分夯实基础、满足现代工科学生知识需求的前提下,以选修课的形式适应和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将课程体系设置为通识教育+文理基础+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根据专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对接国家注册消防工程师执业要求,结合消防工程领域特征,完善了特色课程体系。

(四)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学科竞赛

本专业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科技创新和各类比赛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通过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实施“一生一赛、一专一赛”,深入推进大学生“万千百十”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消防安全逃生设计大赛、重庆市大学生安全与应急技能大赛等,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五)紧跟产业前沿,发展智慧消防学科(方向)

本专业瞄准智慧消防安全产业前沿,在智能安全学科中设立智慧消防方向,建成了智慧消防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构建了智慧消防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打造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术团队,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博士,培养智慧消防应用型人才,重点为重庆市乃至我国西南地区的消防监管和应急救援提供学科支撑。

(六)精细化推进导师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本专业完善了本科生导师制,选拔专任教师、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有限公司和相关行业企业工程师组成导师队伍;以专业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团队为载体,成立了建筑防火设计、阻燃材料研发、消防管理、消防救援、消防培训、智慧消防等科研兴趣小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在学生入学后,为每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5~8名学生,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和学生一起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通过让学生进实验室、参与课题等方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七)加强消防精神教育,突出培养特色

本专业通过改善工作内容和模式,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依托校内外实践平台,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强化了吃苦耐劳、无私奉献、遵章守纪精神培养。同时,为了打造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培养体系,本专业积极探索将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四、结语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对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我国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构建了“348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完善育人机制、建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智慧消防学科(方向)、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强化消防精神教育七个方面进行了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以期助力消防工程一流专业建设,为我国消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 参 考 文 献 ]

[1] 杜传忠, 许冰.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 社会科学战线, 2018(2):68-74.

[2] 顾佩华. 新工科与新范式:概念、框架和实施路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6):1-13.

[3] 刘剑平,夏换,唐小凤. 我国新工科教育研究热点、主题与前沿[J]. 湘南学院学报, 2020,41(5):90-96.

[4] 林健. 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38(2):26-35.

[5] 石岩,李琳. 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38(5):65-68.

[6] 马鸿雁, 潘荣锟, 王健, 等.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J]. 大学教育, 2021(2):178-180.

[7] 潘荣锟, 裴蓓, 王健. 新工科视阈下消防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问题探析[J]. 高教论坛, 2019(4):35-38.

[8] 傅智敏, 黄金印. 消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体系探讨[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9):5-8.

[9] 姜学鹏, 徐志胜, 朱国庆, 等. 我国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5,34(12):1691-1693.

[10] 鲁宁, 徐茂, 方璐, 等. 消防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24):18-20.

[11] 毛占利, 李思成, 吕华, 等. 新工科背景下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 武警学院学报, 2021,37(2):89-92.

[责任编辑: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