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负性情绪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贾伟 彭迪

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负性情绪影响因素研究0

[摘 要]文章基于情绪动机理论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文献回顾,构建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基本需求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公共卫生事件下,职业发展、身心健康、情感社交及基本物资是影响大学生情绪的主要因素,女生因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负性情绪的反应性高于男生,高年级学生关于职业发展的焦虑程度更高。文章从影响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四个主要因素入手提出缓解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建议。

[关键词]公共卫生事件;负性情绪;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22-04

公共卫生事件给校园安全稳定带来挑战。2022年3月,吉林市某学院发生了严重的高校公共卫生事件。事件发生后,学生恐慌、不满等负性情绪急剧增加,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校园安全稳定受到严重威胁。关注大学生负性情绪,对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及“确保社会安全稳定”的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提出

情绪动机理论认为,当个体需求得到满足会产生开心、愉快等正性情绪,而当个体需求未得到满足则会产生悲伤、愤怒、抱怨等负性情绪[1]。这说明大学生情绪的变化与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关。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本文将大学生因需求未得到满足而表现出的消极态度定义为大学生负性情绪,这些消极态度包括不满、不安、恐惧、焦虑、无助等。

根据文献回顾,可以将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就业[2]、学习[3]、社交[3]、家庭及睡眠[4],大学生负性情绪的缓解对策有食物[5]、音乐[6]、运动[7]、心理辅导[8]及社会支持[9]。总体看来,研究者们对大学生负性情绪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者对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探讨,大多数研究是基于调查后的概括,缺乏系统性。

因此,本文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文献回顾,构建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基本需求指标体系(见表1),系统研究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北京市某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145份,从性别、年级、专业3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基本信息情况进行描述(见表2)。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是理工类专业学生多于人文经管类专业学生,符合该校现状。

笔者自编的调查问卷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包括大学生的性别、年级和专业;第二部分是公共卫生事件下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因素,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信效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的问卷整体信效度良好,克隆巴赫系数Alpha为0.83,KMO=0.83>0.60,显著性小于0.05。

(二)描述性分析

关于各需求影响因素的描述性分析结果见表3,大部分需求得分都处于3.35至4.67之间,职业发展需求得分最高约为4.67,依次递减的是身体健康、参与管理、社交、情感、生活物资、家人安全、体育锻炼、学习、得到他人尊重、自身安全、睡眠。

(三)差异性分析

1.性别差异

关于各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见表4,睡眠需求、自身安全需求、家人安全需求、情感需求的P值都小于0.05,说明不同性别在需求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女生因需求未得到满足而产生负性情绪的反应性高于男生。

2.年级差异

数据显示,职业发展需求的P值为0.002,小于0.05,说明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发展需求方面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不同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两两比较(见表5)。其结果表明高年级学生的职业发展焦虑程度更高。

四、讨论

本文结合数据统计结果,从影响负性情绪的4个主要方面分析问题及负性情绪产生原因。

一是高年级学生职业发展压力加大,短期内很难依靠内部力量进行缓解。相关资料显示,2022年3、4月因疫情反弹及多点暴发,全国招聘需求月均减少36.00%[14]。相关报告指出,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中国在海外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国际学生数量增长率下降到2.68%[15]。

二是部分大学生因担心身体健康问题睡眠质量下降,身体及心理方面皆受影响。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大学生日常活动受限,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加,躯体活动减少,身心健康进一步受影响。

三是部分学生的情感及社交需求未得到满足,出现社交焦虑,影响个体幸福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社交焦虑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有87.8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焦虑,有高达22.40%的大学生患中、重度社交焦虑[16]。

四是少数学生担心基本物资短缺,急于抢购超市物资,引起恐慌。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存在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应急准备及响应能力不足的问题。

五、结论与建议

(一)构建针对性强的学生职业发展保障体系

高校、家庭、学生及社会应共同发力,构建特殊时期下的职业发展保障体系。高校应开设职业发展专题“云课程”,开展职业发展“云活动”,通过空中宣讲及双选会等方式协助高年级学生多渠道实现职业发展;家长应降低对子女的就业预期,给予子女物质及精神方面的双重支持;学生应根据环境变化不断适当调整职业发展预期,增强自身就业或创业的竞争力;政府应充分利用“云资源”,搭建招聘“云平台”,确保就业及创业帮扶的精准化,保持就业环境的公平稳定。

(二)更加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高校应更加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双管齐下,更加重视其身心的和谐发展。在促进身体健康方面,高校应定期组织开展学生体检,鼓励学生利用好“云资源”有规律地进行锻炼;结合性别差异,建设不同项目的运动场所,开设不同类型的体育课程。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高校要定期对学生负性情绪进行筛查,为抑郁或焦虑程度较高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开设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情绪疏导课程,助力学生接纳并合理改善负性情绪。

(三)引导学生竭力保持情感社交的积极状态

高校、学生应形成合力,推动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相结合,引导学生竭力保持情感社交的积极状态。高校应充分利用“云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做好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助力学生保持积极的社交状态,让学生可以缓解自身疏离感体验,提升效能感,主动争取朋辈支持,减少对电子产品的依赖,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四)引导学生避免挤兑式抢购基本物资

在预防阶段,高校应增设与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专题课程,引导学生做好自身预防保障;在事中阶段,高校应及时发放基本物资,保障学生合理需求得到满足,多渠道及时发布应急信息,阻止不良舆论传播;在事后阶段,高校要优化本校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及机制,增强应急预警及处置能力,减少或避免受到冲击及损失。

(五)致力于实施精准的情绪帮扶

不同性别、年级的学生在负性情绪上的反应并不一致,女生和高年级学生的反应性较高。因此,高校要考虑学生的共性问题,以及其个性特点和性格差异,致力于实施精准的情绪帮扶。重点关注女生的情绪状态,对有严重或深层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认知引导或药物治疗;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开设专题课程,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最终形成学生内部调节和学校外部辅导相结合的缓解模式。

综上所述,公共卫生事件下,高校、家庭和学生应从需求角度共同发力,多层次、分重点地缓解学生的负性情绪,共同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 参 考 文 献 ]

[1] 涂春华.疫情期间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67-68.

[2] 朱阳莉,李俊,李薇,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就业压力对大学毕业生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2):191-198.

[3] 陈功,徐济达,卢佳.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返校后焦虑情绪及影响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2):1851-1855.

[4] 翟文海,张琼,胡卫,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前后中国大学生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7):626-632.

[5] 蒙秋芬,姜玲玲,杨雪梅,等. 食物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的相关性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2022(8):103-106.

[6] 孙鸿蕾,武海英. 音乐治疗应用在大学生就业负面情绪管理中的探索[J]. 就业与保障,2021(24):76-78.

[7] 吴静涛,赵新娟,赵文楠,等.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负性情绪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6):930-934.

[8] 潘宇翔,陈军.大学生负性情绪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J].大学,2022(17):11-14.

[9] 韩拓,马维冬,巩红,等.新冠肺炎疫情居家隔离期间大学生负性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21,42(1):132-136.

[10] 易晓明,席居哲,薛璟.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学生的情绪、学习/研究状态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6):1254-1260.

[11] 张艳,邓丽晶.当代大学生出国学习需求的调查与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J].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21,42(4):105-112.

[12] 汪晶,丁杨,蒋茜璇,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安徽省高校学生焦虑抑郁水平及应对策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2):266-271.

[13] 万华军,林施晴,张研.疫情初期公众心理应激水平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医院,2021,21(7):1082-1085.

[14] 2022年上海疫情期间人才趋势报告[R/OL].(2022-05-16)[2023-08-05].https://zhuanti.lagou.com/2022shanghaiyiqing.html.

[15] 2022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趋势调查报告[R/OL].(2023-02-17)[2023-08-05].https://www.eol.cn/e_html/report/osr2022/content.shtm.

[16] 赵程,戴斌荣.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和社交焦虑[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1):1746-1749.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