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00后”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吉登艳 黄丽婷 刘子怡 罗小娟 陈荣清

[摘 要]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大学生选择农业就业对中国农业的可持续与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西省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文章计量检验“00后”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相较于选择自主经营或雇佣形式从事农业,其就业意愿普遍偏低,而“00后”大学生依托农业进行创业的意愿则相对较高;“00后”大学生农业经营就业意愿与农业创业就业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即他们对农业经营的传承可激发农业创业的热情,而农业创业又能反过来促进农业经营的传承。此外,“00后”大学生的农业经营就业意愿还受学习成绩、老龄化程度、化际传承观念、农业收益、土地流转政策了解水平和户籍类型影响;而农业创业就业意愿则主要取决于专业类别、身边的创业案例、农业收益和户主年龄。为此,课题组提出了提升“00后”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的建议。

[关键词]“00后”大学生;农业经营;农业创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6-0131-07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由2010年的5.44%上升至2020年的18.7%,而202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3.50%,人口老龄化正成为我国人口变化的重要趋势,且呈现出不断加剧的态势。受非农经济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影响,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流向城镇与非农产业,导致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的老龄化问题更加凸显,老年人已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1-2]。随着中国农业经营者逐渐步入老年,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中国农业正面临着代际传承的挑战[3]。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加强扶持引导服务,支持乡村创新创业,鼓励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等返乡下乡就业创业,以弥补农村劳动力短缺和农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多方数据表明,尽管青年优质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农业就业意愿仍然不强,普遍不愿以农为业[4-6]。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以及“老人农业”后继无人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制约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推进。因此,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针对我国农业经营主体老龄化及代际传承的紧迫问题,本文计量分析当前青年优质人才,尤其是即将步入工作岗位的“00后”大学生的农业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这将有助于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返乡传承与创新农业,既能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又能化解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农业代际传承的危机,充分发挥大学生优质人才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现状与研究设计

(一)大学生农村就业研究现状

既有研究对大学生农村就业、返乡创业和基层就业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一是理论与政策层面的研究,在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性、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功能及两者契合性讨论的基础上,分析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应对策略[7-14]。二是微观层面检验大学生农村就业或创业的影响因素。部分研究考查了大学生农村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15-20],而更多的研究则侧重于大学生农村创业议题,重点以区域内大学生(如在济大学生)[21]、高校在校生[22]、少数民族大学生[23-24]、农村生源大学生[25]或农科大学生[26]等群体为研究对象,从大学生个体特征(如性别、专业和年级)、家庭特征(如户籍类型、社会或文化资本)和外部环境(如创业政策、创业教育和政策环境感知)等多维度探讨其影响因素[16,24-28]。

现有研究在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及其影响因素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一是现有研究多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探讨大学生农村就业创业问题,忽视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及农业代际传承的现实需求对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影响;二是研究对象侧重于农业高校或农科专业、少数民族和农村籍的大学生,较少关注在互联网时代成长且具有显著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就业观的“00后”大学生群体;三是当前研究涉及的农村就业或创业概念较为宽泛,缺乏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及代际传承危机的具体探讨。鉴于此,本文以“00后”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江西省代表性高校的调查数据,深入探究“00后”大学生传承农业经营和依托农业进行创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充实农业人才队伍、推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政策参考。

(二)研究设计

1.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2023年4月对江西省代表性高校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调研范围涵盖了综合类、财经类、师范类和理工类等不同类型的高校,并特别选取了位于省会城市和地方的不同地理位置的7所高校作为代表。每所学校随机抽取60名在校大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了401份问卷数据,其中包括大一学生84人、大二学生177人、大三学生83人和大四学生57人;男生195人,女生206人;农村籍学生258人,城镇籍学生143人。调研中的大四学生主要是2000年或2001年出生的人群,其他年级的学生均为“00后”。因此,本次调查样本可视为“00后”大学生的典型代表,能够有效支撑本主题的研究。

2.变量说明

在因变量方面,农业就业意愿分为农业经营意愿和农业创业意愿两个维度。农业经营意愿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雇佣或他人雇佣,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相关工作的主观倾向;而农业创业意愿则指大学生愿意在农村基层开展与农业经营活动相关的创业行为的主观倾向。问卷中设计了相应的问题,询问大学生是否愿意毕业后返乡下乡进行农业经营或农业创业,选项为“愿意”和“不愿意”,并分别赋值1和0。鉴于大学生农业创业可能促进其农业经营的意愿,同样农业经营也可能是为了创业做准备,即两者可能互为因果关系。因此,在构建大学生农业经营意愿与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模型时,分别将农业创业意愿和农业经营意愿作为自变量纳入其中。

除了考虑农业经营意愿与农业创业意愿的相互影响外,本文还参考了现有文献并结合大学生实际情况,引入多个解释变量,包括大学生个人特征(如性别、年级、专业类别和学习成绩)、家庭特征(如户主年龄、父母教育水平和户籍类型)、农业及相关政策认知(如农业优惠政策、农业收益、新型职业农民和土地流转政策了解)。此外,鉴于农业经营者老龄化现象及代际传承需求,本文在农业经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中增加了大学生对农业经营者老龄化的认知及代际传承观念;在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中增加了衡量创业经验与考查创业同群效应的两个变量。其中,学习成绩作为反映大学生知识与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用于衡量大学生的人力资本;父母的教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家庭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资本;土地流转改革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有望促进大学生进行农业规模经营与创业;农业收益、农业政策和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可衡量大学生对国家农业政策的了解程度,预期会对他们的农业就业与创业意愿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

因此,本文针对各个变量进行定义并赋值,以及针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见表1)。

3.模型构建

为了研究大学生农业就业(农业经营和农业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并考虑到农业经营意愿与农业创业意愿可能存在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了以下联立方程组:

[A=α0+α1E+α2ZA+εA]                           (1)

[E=β0+β1A+β2ZE+εE]

其中,A为大学生农业经营意愿,E为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 [ZA]、[ZE]分别为影响农业经营意愿和农业创业意愿的其他变量,包括大学生个人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和大学生农业及相关政策认知变量等。对于联立方程组的估计,可采用单一方程估计法和系统估计法,为便于比较和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又将分别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

二、结果分析

(一)“00后”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分析

1.整体样本的农业就业意愿现状

“00后”大学生的农业就业意愿调查显示(见表2),仅有35.16%的“00后”大学生愿意毕业后返乡下乡从事农业经营工作,而高达64.84%的学生则表达了不愿意的态度。但有52.87%的“00后”大学生具有农业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农业经营意愿,这说明有部分“00后”大学生希望依托农业进行创业,但并不倾向于直接从事农业经营工作。综上所述,“00后”大学生确实拥有一定程度的农业就业意愿,但他们的农业经营意愿相对较低。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他们依托农业进行创业的意愿表现得更为强烈。

2.“00后”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的个体差异分析

鉴于农村籍大学生返乡从事农业就业具有熟悉环境、成本低以及可兼顾家庭等优势,其农业就业愿意可能相较于城镇籍大学生更为强烈。因此,本文进一步对比分析不同户籍类型“00后”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见表3)。根据表3可知,无论是农业经营意愿还是农业创业意愿,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均明显高于城镇籍大学生,尤其是农业经营意愿,农村籍大学生的比例几乎是城镇籍大学生的两倍,说明农村籍大学生更倾向于返乡从事农业就业。

考虑到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以及大学生的老龄化认知和代际传承观念可能对其农业就业意愿产生影响,本文对不同老龄化认知和代际传承观念“00后”大学生的农业就业意愿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4)。结果显示,认为农业经营者存在老龄化现象的大学生,其农业经营意愿(44.74%)与农业创业意愿(63.16%)均显著高于不认为农业经营者存在老龄化的大学生。此外,对于认为农业需要代际传承下去的大学生,他们的农业经营意愿(48.87%)和农业创业意愿(66.17%)也显著高于不认为农业需要代际传承下去的大学生。综上所述,老龄化认知和代际传承观念将促使“00后”大学生传承农业经营。

(二)“00后”大学生农业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农业经营意愿与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联立方程组估计结果(见表5)可知,模型的显著水平均达到0.000,表明模型均统计上显著,且二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和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估计的结果基本一致。结果显示,农业经营意愿与农业创业意愿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00后”大学生农业创业意愿与农业经营意愿存在明显的交互效应,大学生这一优秀青年群体对农业经营的传承可以促进农业创业的发展,而农业创业的成功也能进一步带动农业经营的传承。

农业经营意愿影响因素中,学习成绩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学习成绩相对较弱的大学生更可能选择从事农业经营工作。户籍类型对“00后”大学生的农业就业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与城镇籍大学生相比,农村籍大学生的农业经营意愿显著更高,这可能是因为农村籍大学生拥有更多的农村生活与生产经历,使他们更容易适应农村与农业的工作环境问题或选择。老龄化认知与代际传承观念均对“00后”大学生农业经营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意识到农业经营者老龄化问题或认为农业应继续传承下去的“00后”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营农业。农业收益认知对“00后”大学生的农业经营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表明收益水平是影响他们择业的重要因素,那些认为农业相对其他行业收益较低的大学生,从事农业经营的意愿会相对较低。此外,对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能够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农业经营意愿。

农业创业意愿影响因素中,除农业经营意愿显著促进“00后”大学生选择农业创业外,专业类别也显著正向作用于农业创业,即农业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由于具备农业技能优势,更有可能选择进行农业创业。“00后”大学生身边的创业案例能够有效激励他们进行农业创业,表明大学生创业存在明显的同群效应。农业收益认知显著正向促进农业创业,表明认为农业经营收益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改变现状。然而,户主年龄对“00后”大学生的农业创业意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具体而言,户主年龄越高,越不利于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的指导。同时,由于创业本身存在一定的风险,考虑到父代养老等经济安全问题,大学生可能不敢轻易冒险进行农业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