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安全应急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与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王燕华 曾德明 毛华彬 邓继莹 梁孟享 霍江华
[摘 要]为适应安全应急产业对安全管理、安全评价、防灾减灾救灾、事故救援、信息安全等岗位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接“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事故全过程管控流程,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为核心,实施“七项”计划,着力打造安全应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创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提升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服务发展水平、数字化转型升级水平、国际化发展水平,建设了包含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建筑消防技术专业、应急救援技术专业、信息安全技术专业的安全应急类专业群,实现了专业群内课程资源、师资队伍、实训基地与合作企业的资源共享,为高职安全应急类专业群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职;安全应急类专业群;组建逻辑;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29-06
安全应急产业是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安全防范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处置与救援等专用产品和服务的产业[1],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规模相对较小,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其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建设相对滞后[2]。截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安全监管、安全服务、安全技术应用类人才的缺口约为43万人[3]。为支持安全应急产业发展,提升安全应急类人才的数量和培养质量,2021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强调,要依托应急管理系统所属院校,按程序和标准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建强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因此,各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了一批应急管理专业院校和应急管理职业学院[4]。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应急管理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共建的安全类高职院校,以“服务应急管理,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办学宗旨,聚焦安全应急产业岗位群,布局安全应急类专业。以我校为例,课题组主要通过对安全应急类专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安全应急类专业群(以下简称专业群)的定位,开展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和群内专业关系研究,从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创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双师”队伍等多个维度提出专业群建设路径和方法,以培养安全应急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业群的定位分析
为了厘清安全应急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课题组开展了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内容主要包括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岗位能力要求、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等。依据调研结果,课题组总结出专业群的定位,即响应“大安全、大应急”国家战略,服务“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事故全过程管控,着力构建“统一高效、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协同配合”的专业群,旨在培养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类“一专多能”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服务平安中国建设。
二、专业群的组群逻辑研究
(一)专业群与产业(链)的对应性
专业群内的各专业主要由安全类专业细分而来,其中安全技术与管理、应急救援技术均为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安全类专业;建筑消防技术专业由消防工程技术专业更名而来;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既体现了“信息技术+安全”的要求,又体现了安全应急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时代特性。课题组紧紧围绕“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对接安全应急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安全管理、安全评价、防灾减灾救灾、事故救援、信息安全等岗位群,根据“技术领域相近、工作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构建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群[5-8],其逻辑框架如图1所示。
(二)群内专业的逻辑关系
1.对接安全应急产业,服务平安中国建设
课题组响应“大安全、大应急”国家战略,基于安全生产事故“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的管控流程组建专业群。其中,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为核心专业,对接事故的全过程管理;建筑消防技术专业主要对接生产事故的事前预防;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对接事中控制;应急救援技术专业主要对接事后处理。专业群从事前、事中、事后和人防、物防、技防对安全生产事故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流程管理,实现“优化、协同、高效”,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和服务平安中国建设,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2.专业技术基础相通,知识技能同源共享
专业群全部服务于国家“大安全、大应急”重要领域,其知识与技术均源于安全管理范畴,与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高。专业群课程体系遵循“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原则来设置,将安全法律法规、安全管理、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等设计为共享专业基础课,其他课程则通过项目化、模块化、颗粒化资源进行共享和重组。群内各专业间教师相互兼课,在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企业培训等方面进行交流融合,组建了产业技术交叉团队。专业群共享我校校内实训室18个,共享校外实训基地17个。
3.行业职业岗位多,实习就业迁移性强
专业群的设置以岗位群为依据,针对相关岗位设置专业,体现学科交叉融合性,注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专业群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安全管理、安全评价、防灾减灾救灾、事故救援、信息安全等岗位群,这些岗位虽然分属在产业链的不同位置但有一定交叉,学生通过选课及工作后继续学习能够实现岗位的合理迁移,更有利于其施展所长,自主发展。其中,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工程师等岗位,建筑消防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消防工程师、消防设施操作员等岗位,应急救援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救援员、消防员等岗位,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信息安全工程师、信息安全测试员等岗位。通过重构专业群课程体系,建立群内课程互选制度,培养宽基础、复合型安全应急管理的技术技能人才,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方向拓展和未来职业岗位迁移。
三、专业群建设路径研究
(一)实施“联培共育”计划,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1.提炼专业文化,实施文化育人计划
坚持“五育并举”,根据安全应急产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我校挖掘和提炼了以“有安全素养、有红线意识、有底线思维、有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安全专业特色文化,建设了安全文化展馆,通过宣贯式、体验式教育活动,提炼了文化育人案例2个,发挥了安全文化在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等方面的作用,提升了学生安全素养,培养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安全应急人才。
2.岗课赛证融通,培养安全工匠人才
课题组对接安全应急行业标准和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结合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技术比赛,以及现代化工HSE技能、消防灭火系统安装与调试、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等学生技能比赛的最新内容,融入注册安全工程师、消防设施操作员、救援员、消防员、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重构课程体系,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打造了“学历证书+安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安全应急人才培养样板。同时,深入推进政、行、校、企四方协同,培养具备安全宣传、隐患排查、风险辨识、安全评价、应急处置等五大能力的安全工匠人才,形成了人才培养标准体系1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区级案例1个。
3.推进多元育人,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
为落实中国特色学徒制和现场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我校与相关企业联合成立了“应急劳模工匠馆”,开展了就业指导、技能训练、岗位培训、竞赛指导等工作,以模范精神、事迹、经验、做法助力安全类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同时,实施了“中高本贯通联合办学”计划,与广西第一工业学校、桂林农业学校等中职学校,以及广西警察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等本科院校开展了联合培养工作。
4.立足岗位需求,开发安全类规划教材
以建设消防工程和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这两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防灾减灾与应急救援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契机,以安全岗位需求为导向,课题组开发了产教融合教材3部,未来力争开发国家规划教材1部和自治区规划教材2部,以提升基地学生培养质量、技能竞赛水平、社会培训服务水平。
(二)实施“智库集群”计划,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
1.引大联强,成立智慧应急工程服务中心
基于与华为公司合作成立的“华为联合创新中心”、与奇安信集团合作成立的“网络安全空间学院”、与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联合发起的“智慧应急技术研究院”,我校联合东盟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成立了“智慧应急工程服务中心”,通过统筹规划、相互支撑、资源共享,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安全应急科技创新团队,助推广西及东盟国家安全应急产业发展。
2.合纵连横,共建中国—东盟安全应急产业技术研究院
我校与广西安全生产研究院、奇安信集团等相关企业单位深度合作,共建了中国—东盟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了“企业安全管理提升”计划,开展了项目申报、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业务,为企业提供了安全技术支撑,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保障了安全生产。
3.借力聚智,创设安全应急中试基地
我校整合社会资源,创设了安全应急中试基地,聚焦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完善了中试基地的规章制度并规范化运营,充分发挥了其纽带作用,构建了整合社会资源的中试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了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4.搭台供技,建设专业群信息服务平台
精准对接行业企业服务需求,建设专业群信息服务平台。我校组织专家、教师、学生成立八桂应急先锋志愿服务队,实施“中小微企业帮扶计划”,探索开展线上培训宣传工作,为行业提供全覆盖、多层次、多形式的安全管理、防灾灭火、应急救援、网络安全、科普宣传等提升服务,打造“广西安职”服务品牌。
(三)实施“培育引领”计划,打造高水平“双师”队伍
1.分类培育,提高团队教学与创新能力
我校实施“校企协同培育”计划,分类培养,精准帮扶,定期开展专项培训,重点培养校内教师的实践技能、企业教师的教学能力、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促使广大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其具有扎实的现场实践技能,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创新能力。我校不仅鼓励教师到企业参与项目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等技术实践,还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技能比赛,目前已获得国家级奖项1项、自治区级奖项5项。
2.需求引领,打造安全应急双师团队
我校依据协同理论编组形成了以“教学名师+技能大师”为领衔、以“专业骨干+企业工程师”为主导、以“青年教师+技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结构,建成了3~4 支“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鼓励教师申报横向项目,参与企业安全管理、项目开发、技术研究,提升教师科研水平,通过校企团队合作、优势互补,提升了“双师”“双能”,形成了教学科研合力,打造了自治区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自治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1个。
3.名师引领,培育“1+N”专业群领军人才
我校将名校访学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名师引领与专家指导相结合、专题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创新了专业领军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专业群带头人选拔机制,以专业群负责人(1)和专业带头人(N)为重点,引进和培育了4名产教融合领军人才、企业工程师和技术能手,打造了动力十足的专业群建设“火车头”。
(四)实施“共建共享”计划,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
1.聚焦安全应急,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
我校依托“中国—东盟应急管理合作基地”“全国应急安全职业教育联盟”和“广西应急安全职业教育集团”,聚焦安全应急产业,组建了广西安全应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加入市域产教联合体,集聚各方资源,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标准、开发课程体系、开展培训,实现了学校安全应急的“育”与企业的“训”的有机结合,促进了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了校企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