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通识课程建设

作者: 谭沉艳

[摘 要]普及自然灾害安全常识、强化防灾减灾教育是顺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需求的重要举措。当前,国内高校还需进一步加强针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通识课程建设。文章以自然灾害与个人安全课程为例,介绍课程的整体建设方案,包括内容设置、教学拓展和考核方式,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不足,以期为高校安全教育通识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防灾减灾;教学经验;通识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35-05

引言

大学很美好,安全是保障。踏入理想的大学校园,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在校内外的学习和生活中会不同程度地遇到一系列安全问题,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1]。其中,自然灾害作为大学生安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部分高校教育与教学实践中却较少受到关注,导致学生普遍缺乏对自然灾害的认识,更遑论提高学生的自然灾害安全防范能力[2-4]。科学地认识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应对自然灾害的安全防护措施,对大学生个人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高校亟须开展自然灾害安全教育工作[5]。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异常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件或现象[6-7]。因频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每年都会发生人员伤亡和遭受财产损失,这不仅阻碍了受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了当地群众生活幸福感的提升。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专业所长,于所在学校开设自然灾害与个人安全课程,目的是讲授必要的自然灾害知识,增强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护能力,从而更好地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

本文全面概述自然灾害与个人安全课程的整体框架构建,深入剖析该课程的基本设置,包括教学内容、课堂拓展和期末考核等模块;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建设经验,包括引入时事热点、观看大量灾害视频、融入课程思政等内容,以期为高校安全教育通识课程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课程概况

自然灾害是全球性的挑战,威胁全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防灾减灾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全球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灾害损失。因此,灾害教育引起了各国人民的重视,中国亦不例外。尽管如此,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在防灾减灾教育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上仍有不足,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2]。因此,探索有效的科普方式,加强国民灾害与安全教育以提升公众的防灾减灾能力显得尤为重要[3]。在此背景下,开设自然灾害与个人安全课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他们的安全。

自然灾害与个人安全课程的教学核心是“灾”和“安”二字。展开来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各类自然灾害的概念、特点、成因和危害,学习基本的安全防护与救生方法,以便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懂得自救与互救。本课程教学主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观看灾害视频、学生课后查阅文献与思考以及提交课程考核报告等方式进行。学生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个人笔记等,占总成绩的30%)和期末总结报告成绩(占总成绩的70%)两部分构成。推荐学生使用的参考书为国内自然灾害研究专家陈颙和史培军编著的《自然灾害(第4版)》[8]。作为通识教育内容,该课程不限专业和年级,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选修,每学期开设2轮,每轮共8周16个学时,修满计1个学分。

二、课程设置

(一)内容设置

根据教学安排,本课程分5个部分进行讲解。

1.自然灾害与个人安全整体介绍

本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自然灾害和安全防范的相关内容有宏观全面的了解,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成因、特点、分类和分布;自然灾害的防护和应对措施;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与风险评估相关的研究进展。以上内容基于大量自然灾害案例进行讲解,重点介绍地震、洪水和台风等典型灾害,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学习防范与减轻自然灾害的基本方法,了解当前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2.地质灾害与个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主要类型和分布特点,目前应对地质灾害的安全防护措施。重点对地震的基本概念和预防措施,地震预警的概念与原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成因、危害、特点和逃生方法等进行讲解。学生学习该部分的内容,能够深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特点等,学习防范与减轻地质灾害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提高地质灾害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从而保障自身安全。

3.气象灾害与个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洪水、台风、龙卷风、暴雨、雪灾、干旱等气象灾害的概念、成因、特点、危害以及防灾与减灾措施等,重点对台风和洪涝灾害进行讲解。学生学习该部分的内容,能够深入了解气象灾害的成因、危害和特点等,学习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影响的方法和措施,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避险与自救能力。

4.海洋灾害与个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离岸流等典型海洋灾害的基本概念、成灾机制、分布特点以及安全防护等,重点对风暴潮、海啸和离岸流等灾害进行讲解。学生学习该部分的内容,能够深入了解海洋灾害的成因、危害和特点等,学习典型海洋灾害的安全防范措施和自救方法,提高应对海洋灾害的避险与自救能力。

5.生物灾害与个人安全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灾害的种类、特点和成灾机制等,以及生物灾害的防范措施。学生学习该部分的内容,能够对生物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和特点等有基本的了解,掌握生物灾害的防范措施。

(二)教学拓展

通过开展一些必要的教学拓展活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根据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本课程可以灵活设置如下拓展活动。

1.灾害选题与分组汇报

组织学生自由组建不同的研究小组(以5人左右为宜),每个小组根据选定的自然灾害类型确定研究主题,并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共同完成对选定主题的讲解任务。这一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灾害与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资料收集、PPT制作、团队合作以及个人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2.安全知识随堂答题与讲解

为检验学生对自然灾害和安全防护相关知识的学习效果及掌握程度,可整合公开资料并建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和问答题等题型的安全常识题库。通过随堂答题与讲解,加深学生对自然灾害与安全常识的了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还可以举办安全知识竞赛,对排名前列的学生进行表彰。

3.观看灾难电影,分享观后感

灾难电影不仅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而且可以传递珍爱生命和敬畏自然的理念。因此,本课程要求每位学生至少观看一部与自然灾害相关的主题电影,撰写观后感并发送至课程学习群。在后续的课堂教学中,随机邀请学生分享观后感。灾难电影能为学生展现严重灾害到来前后的场景,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理解,观影分享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三)期末考核

基于自然灾害的四大类别和自身所学专业,由学生自主选定某一灾害类型,结合个人经历或见闻,从自然灾害介绍与安全防范等方面展开论述,撰写课程收获及个人感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交不少于3000字的论述报告。通过这种方式,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感兴趣的灾害类型,进一步提升他们对自然灾害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经验

基于对本课程的多次教学实践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笔者总结出如下教学经验。

(一)重视课堂纪律

作为通识课程,本课程难度不大,但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课程开讲前,教师要强调课堂纪律,说明课程建设目的、教学内容设置以及期末考核方式。实践发现,学生对于刚讲过的知识常常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教师进行短时的知识回顾后,大多学生可正确回答问题。可见,多数情况下,不是学生的记忆力不好,而是学生“不走心”——没有真正地用心去记。在课程评价中,有学生反映本门选修课程过于严格,听本课程要比其听专业课还要认真。因此,有学生在教学评价中打分偏低。笔者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教师不能为了迎合少数学生而改变开课的初衷。如果课堂纪律松散,即便教师在讲台上尽心尽力地讲课,学生却心不在焉地做其他事,这样的教学收效甚微,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做出合理调整,活跃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认真听课。学生只有认真听课并有所收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二)进行巡视讲课及师生互动

授课过程中,教师除了站在讲台上讲课,也应在恰当的时机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度,并对分心走神的学生形成有效监督。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随机抽查提问,提高学生的听课专注力,并检验他们的听课效果。这种边巡边讲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学生缺课、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或做其他作业等现象。此外,巡视讲课还方便教师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例如,在第一课中,教师开展猜字谜游戏、组织学生介绍灾害经历和个人的思考与感悟等,有效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知识回顾与课堂总结

开始上课前,教师可安排3分钟自习时间,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然后随机抽查1~2名学生,总结上节课程的知识点。课程结束前,预留5~10分钟时间,让学生梳理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抽取学生进行分享。这种方式不仅促进前后两次课程内容的衔接,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可推广应用于其他课程教学中。

(四)建议学生做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为进一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建议学生随堂记笔记,并将学生的课堂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这种方式有三个方面的作用:其一,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听课专注度,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分心走神、玩手机或做其他作业的情况发生;其二,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到课的情况,不需要额外花时间考勤,降低缺课学生的人数;其三,笔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与听课效果,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依据。通过该措施的实行,学生听课的抬头率明显提高。不过,凡事过犹不及,教师要提醒学生做笔记的方法,提倡只记重点和疑难点内容,以避免学生只专注于做笔记而忽略听课内容。

(五)融入课程思政内容

自然灾害涉及救灾、防灾与减灾等方面的内容,可挖掘出诸多课程思政元素。例如,在讲解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灾害案例时,介绍“可乐男孩”薛枭、“敬礼娃娃”郎铮以及歌曲《稻香》的创作背景,融入乐观向上、知足常乐和珍惜当下的思政内容;在讲述2019年四川凉山森林大火导致30名救火英雄牺牲的灾害案例时,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向逆行的英雄致敬;在介绍2021年郑州暴雨洪灾案例时,播放感人的救灾视频,融入互帮互助、共渡难关的内容;在介绍2022年四川彭州河道山洪致人死亡事件时,融入敬畏自然、遵纪守法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根据授课进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效关联社会事件,从而达到自然、顺畅地融入课程思政的目的,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

(六)紧跟时事热点,开展多途径学习

受课时、上课时间和教学场地的限制,本课程暂不具备开展实践教学的条件。为了弥补实践方面的不足,笔者紧跟时事热点,搜集大量国内外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及自救逃生视频,并将这些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课专注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此外,本课程建有在线学习群组,方便收发教学消息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在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该学习群组还促进了在线教学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