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联动裨益教学相长:导师组模式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教改研究

作者: 郭亚成 朱一荣 成帅 尹浩宇

[摘 要]建筑设计是建筑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成效对建筑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文章以笔者所在学院的导师组模式为例,面对当前导师组教学过程中的瓶颈现象,将倒U型心理唤醒理论介入导师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深度挖掘导师组教学模式里的纵横向双重优势,通过时空耦合推动共性问题集中解决、递进式多轮看图夯实作业质量以及过程与结果的“双轨制”唤醒学生学习潜能等纵横联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超预期增强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认同感与成就感。

[关键词]纵横联动;导师组;建筑设计课程;倒U型心理唤醒理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45-04

一、研究背景

目前,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不同地区的建筑院校大多都在尝试适合自身条件与特点的专业教学改革。青岛理工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尝试,在建筑设计专业大力推行导师组负责制,即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大一课程结束前进行双向遴选,学生在选定的导师组带领下从大二开始正式进行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的学习,直至大五毕业结束。也就是说,学生在大二、大三、大四、大五年级不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是以导师组为单位进行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此项教学改革至今已有十余年,践行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教学成果,得到了国内大多数建筑院校的称赞。

目前,学院的建筑设计专业在大二至大五年级共有十个导师组,各个导师组教学特色鲜明且均已有了硕果颇丰的专业教学成果,但从纵向与横向等多维度视角来看,所有导师组的建筑设计课堂教学并非尽善尽美,既有导师组组与组之间面临的横向共性问题,也有导师组组内不同年级之间的纵向普遍问题,均有待调整与解决。为了使导师组模式更好地服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本文梳理出导师组模式在当前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运行过程中面临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并引入一定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提出了相应的教改策略。该教改策略在经过一段教学周期的实践运行后反馈良好,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该教改策略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总结,使其更趋完善。

二、导师组模式下的纵横向共性问题

(一)深度讲解难以展开

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一般实行师徒制,对学生个人学习针对性较强,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强度较大。按一次3节的设计课为例,总共150分钟教学时长,取当前师生比均值1:10,则每名学生平均分配到15分钟的讲评时间。因此,客观外因难以使组内学生人人获得深度讲解,各导师组几乎都出现过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零交流”的现象,甚至一定数量的学生在此过程中被边缘化,影响了其学习积极性。

(二)组内纵向联系不够畅通

在导师组专业教室里学生会慢慢自发形成年级单元阵营,低年级学生基本只与专业课教师交流,缺乏主动与高年级学生沟通学习的意识或勇气,且顾虑较多,“唯老师论”意识较为严重,导致出现教师赘述成分较多等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且学生“被动待哺”的课堂“候诊”时间较长,不定期会出现课上学生作业图纸逐一讲评无法完成的现象。

(三)组间横向存在壁垒

导师组基本上是一名导师带组内一个年级的学生。部分导师组不同程度地存在设计作业图纸评判“一言堂”现象,即谁打分找谁看图评图的教学模式。学院为建筑设计课程配备了40名左右的导师,但一名建筑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只能受教于其中大约十分之一的教师,因此如何将多生对一师的“多点对单点”教育转变为多生对多师的“多点对多点”教育,从而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值得研究。

三、 研究理论依据:倒U型心理唤醒理论

倒U型心理唤醒理论由叶克斯和多德森于1908年提出,亦称“贝克尔境界”,是成绩与唤醒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该假设认为每项任务都有一个最佳的唤醒水平,未达到或超过这个最佳点,活动效率(成绩)即会下降,成绩与唤醒水平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唤醒水平由低向上变化时,运动成绩会有所提高,直至达到最佳唤醒水平;而当唤醒水平进一步提高时,运动成绩则会下降。任何一种运动都遵循这一规律,每种运动技能都有其取得最佳成绩的最佳唤醒水平(见图1)。虽然该理论最初用于体育领域,但其实在设计教学领域其也有用武之地。近几年在导师组课堂教学过程中,笔者与相关教师愈发感受到学生亟须被激发、被唤醒,我们的研究愿景是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尽量接近这个“倒U型”的最佳点。

四、纵横联动裨益教学相长的相关策略

(一) 时空耦合推动共性问题集中解决

教师在导师组专业教室经常集中同一年级的学生,使用投影仪进行讲解,这种情况有时会影响组内其他年级的教学,因此,可借用走廊过道或教研室等空间进行回避式教学,或尝试线上+线下非集中投影讲解,即授课教师给一名学生讲解的同时,利用腾讯会议等平台进行线上直播,其他学生开启各自的摄像头听课,进而被唤醒。这样既避免了传统蜂拥围观的方式导致部分靠后站的学生观摩受阻(见图2),又使在线学生在视听清晰的前提下收到对共性问题的统一讲评。另外,根据空间容纳人数等现有条件,可让两三个导师组中的同一年级学生联合申请同一时段共同使用同一教学空间,高效学习基础性内容或某类专项内容。

(二)“话·画”角色换演促进双向唤醒

图示表达是建筑设计专业的第一语言,因此教师在看图讲评环节中,如果只有口头的点评寄语,就会使学生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果结合徒手图形、文字批注等标记讲评,则有助于学生“消化”。因此,不论是授课教师还是获评优秀作业的学生在投影展台上或演示或批改或示范时,都有类似在聚光灯舞台下的感觉,这也是激励演示者从所学到所用的积极过程。通过预约公告、随机抽取等方式,运用投影展台等教学设备来激励授课教师、受邀学长或同级示范学生在主讲与受众之间进行“话·画”(口头“讲话”与手头“笔画”)的角色转换与讲解升级,既在纵向上实现了“你方唱罢我登场”,也在横向上实现了自我表达,从而推进了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的双向唤醒。

(三)递进式多轮看图保证作业质量

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同处一间教室,组内教师可推行递进式的多轮看图做法:低年级学生找高年级学生看图,本科最高年级学生找研究生看图,或者向所有导师组同年级的“领军人物”请教。学生经过这一轮的筛选过滤,可理清基础性问题逻辑,有助于之后教师再看图时能“提档”指出高阶问题,学生则可查漏补缺或温故而知新。最后要提醒学生,找教师看图前,图上要注明图纸作者姓名和初审者姓名,这对于作者和初审者都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由此可见,递进式多轮看图是一种被接受与被认可,具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双向唤醒之效的做法。

(四) 备案流传版激励图纸品质提升

导师组对组内同一年级学生所有设计作业采取纸质版提交+电子版备案的方式。每名学生对电子作业用自己的姓名来命名,教师对文件夹进行汇总,汇总后的电子版可以放在公众号、云空间等平台上共享。每名学生的文件夹内容除过程草图和最终图纸外,还包括个人近照和该作业的体会随笔,出于版权等考虑可以设为水印版。在建筑设计课程执行下一个设计任务之时或是下一年级学生遇到同一个设计任务之时,可以穿插一个花絮式快速浏览图纸、照片的环节,通过图人对应的识别与浏览,让学生在相对轻松、有所期待抑或是轻度紧张之中意识到自己的图纸以及“小作文”不但要给教师看,还要给学弟学妹以及不可预知的“陌生人”看,进而促使学生对课程加以重视,自发力争“图如其人”并用心进行设计作业的原创。

(五)多方“盲盒制”与交互式评判增强考核公平性

针对大多数学生对一师定分的方式心中颇有微词甚至不甘与不服的情况,笔者所在的导师组采用由组内多名教师和其研究生组成教学小组的方式实施多方“盲盒制”打分:各方将不记名的打分票投至盲盒,开盒与算分环节全程直播或录像。学生纷纷表示这种打分方式虽然令学生更为忐忑,但也更令人信服。经学生的横向宣传与推广,有几个导师组也表示即将采用此方式。另外,导师组之间也可尝试交互式打分,例如将全年级学生的设计图纸贴在走廊墙壁上集体展示,进行组间互评,这相当于引入了独立第三方评价,不夹带个人情感,尽量客观化地予以评判,这样可以促进组与组之间横向的深度交流与学习。在评判时间与各方精力允许的前提下,也可将多方“盲盒制”与交互式评判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各自打分权重。

(六)过程与结果的“双轨制”唤醒学生学习潜能

纵向赋能不只限于师生之间以及高低年级学生之间,还有学校、教务处、学院与学科之间。教务处倡导侧重过程成绩,即一个学期内的建筑设计课程总成绩由4项成绩构成:2项成果成绩(规定动作)+2项过程成绩(自选动作)。过程成绩侧重调研、建造、快速答题等能力,可实施导师组组内纵向打分;成果成绩可尝试导师组与横向组之间打分(得分区间遵守既往的作业统一规定),导师组组内选出成果成绩前三名的作业提交至年级公众号等平台上进行展示。由于侧重过程评价,图纸成果的最高分未必使总得分最高,但将最高分作业高调展示的方式能促进各组间的横向交流,即去壁垒化的同时,增强了作者的荣誉感。过程与结果双轨并行的做法唤醒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潜能。

五、结论与展望

导师组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更是组内与组间教学的协调者、倡导者,促使学生实现更趋全面的专业成长,尤其是增强多数自感“非主角”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激情。专业激情的释放使得学生在课堂内外能够主动成长,而非一味地被动待哺。在倒U型心理唤醒理论的支撑下,笔者所在的导师组首先进行了试点改革,然后通过导师组的组内组间、线上线下、多轮评判等纵横联动策略与实践,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展示在更多师生面前,促使学生更为自觉地优化自己的作业作品。纵横联动在教学实践中渐渐摸索出恰到好处的“施压火候”与“释压火候”,学生经过了从抵触到适应,由“难受”到“享受”这一战胜自我的过程,进入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专业学习状态,部分导师组曾经出现的被动低效教学状况得以明显改善。期待以纵横联动作为引擎的导师组在运行升级后迸发出更大的教学能效与示范效应。

[ 参 考 文 献 ]

[1] 黄超.社区治理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研究:以“高校+社区+社工”项目为例[J].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1,23(4):61-65.

[2] 屈张,黄也桐. 建筑策划学的探索与未来:《问题搜寻法:建筑策划指导手册》(原著第五版)书评[J]. 时代建筑,2023(1):173-179.

[3] 玉潘亮.地方院校建筑设计课程联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广西为例[J]. 中外建筑,2020(5):87-90.

[4] 姚刚.基于中外联合教学的建造教学实验研究:以“紧急建造”为例[J]. 装饰,2016(10):106-108.

[5] 郭亚成,仝业辉.建筑设计专业调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J].重庆建筑,2021,20(9):38-41.

[6] 万展志,周铁军.融入社会学思维的社区老龄化设计教学探索: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和社工系联合教学[J]. 新建筑,2018(6):142-145.

[7] 胡斌,胡凤来.建筑学专业国际联合教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2014,23(3):45-48.

[8] 周庆华.多元与跨越:建筑学专业联合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初探[J]. 教育教学论坛,2018(50):71-73.

[9] 南月慧,薛晓西,桂涛.基于应用人才培养的建筑学教学改革必要性研究[J]. 安徽建筑,2021,28(8):170-171.

[10] 杨黎黎,邬华宇.践行实作 突破传统:探索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 高等建筑教育,2020,29(3):152-158.

[11] 顾大庆.从寄生到共生:建构一种建筑学与研究型大学新型关系的理论叙述[J]. 建筑学报,2022(7):1-11.

[12] 郭亚成,成帅.基于倒U型心理唤醒理论的建筑设计双螺旋式教学[J]. 山西建筑,2016,42(28):229-230.

[13] 金樾,姚斌,张宁,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技术课程比较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22):123-124.

[14] 党雨田,李雨娇,王玮煜,等.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多元化目标探析: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调查研究[J]. 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11):124-126.

[责任编辑:钟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