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PPPS教学模式下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 马慧子 孙寒 王鑫[摘 要]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在开展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清晰、思政元素渗透不充分、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文章以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实践教学片段为例,将BOPPPS教学模式融入统计学专业实验课教学全过程,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润物无声地渗透与传递思政元素,完善教学反馈闭环,进一步提升课程育人成效,以期为高校实验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效思路与框架参考。
[关键词]BOPPPS教学模式;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1-0049-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一体化统筹部署。课程思政是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课程背后蕴含的专业精神、重大意义、历史传统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要自觉承担起科教兴国的重任,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思想理念,循序渐进,以点带面,自然而然地将各类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举措,其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从行动上看,宋丽娜等[2]指出,提升高校教师及管理者的积极性和行动力,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的高质量建设。谢国民等[3]立足工科实验课程,从师资保障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傅瑶[4]指出,以高校党建辅助课程思政能够从根本上巩固思政教学的相关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均能推动课程思政全方位协同育人的作用。从方法上看,Wu等[5]指出,运用其他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综合素质。Zhao等[6]和关春燕等[7]均认为,课程思政要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在实践中打造思创融合的体系。从目的上看,彭南生等[8]指出,要实现为国育才的目标,就要从内容思政、实践思政、行为思政三个方面构建课程思政体系。高惠芳等[9]认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一大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实验课程作为高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课程,目前在推进课程思政过程中研究得不够深入,还存在不少盲点,同时推进的力度也不够,效果不显著。如何在“传道授业解惑”基础上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是当前高校实验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点与难点,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思政实践出发,进行现状分析与方案设计,以期为高等学校实验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一、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思政问题分析
目前,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活动中存在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清晰、思政元素渗透不充分、教学反馈不及时等问题。
(一)思政教学目标不清晰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形式化”的现象,部分教师未把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有机结合,单纯为实验而实验、为上课而上课,甚至认为课程思政与统计学实验课没有关系,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大多强调专业效果。教学目标未上升到课程育人层面,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缺少实践指引和情感共鸣。
(二)思政元素渗透不充分
部分教授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师未能真正地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将其与思政课程混淆,认为思政元素的传授仅仅是思政课程专业教师的任务。在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相剥离,没有充分挖掘统计学专业本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或是将思政元素硬性嫁接,在教学内容设计中未能自然而然地融入与统计学专业相关的思政知识点,无法使学生由内而外地感受正确价值观的渗透和实现知识的内化。
(三)教学反馈不及时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单向地对学生输出教学内容,这不仅未能及时地把握学生对统计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能及时地感知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导致不能及时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修改教学方案,教学反馈无法形成闭环,尤其是统计学专业实验教学短板部分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明确统计学实验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如何进行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升级?如何对实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引入BOPPPS教学模式进行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政探索。
二、BOPPPS教学模式下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一)BOPPPS教学模式
BOPPPS是加拿大广泛推行的教师技能培训体系的理论基础,强调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教学主角,对教学程序进行有序的模块化分解,以确保预设的教学目标顺利实现[10]。其名称来源于六个教学环节的英文首字母,分别是课程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预评估(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评估(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
已有学者探究了BOPPPS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阮环阳等[10]结合BOPPPS模型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教学效果反馈显示BOPPPS模型对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有明显帮助。郑燕林等[11]探索了基于BOPPPS的参与式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BOPPPS教学模式的评价普遍积极,学生学习热情明显提升,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框架构建
课程组基于BOPPPS教学模式设计了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并以课程思政为顶层设计、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工具、以教学效果为依据进行了框架构建。
1.以课程思政为顶层设计,实现思政育人目标与教学目标的融合
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组织联合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多方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实现全员育人,形成教学合力。在课程思政引领下,教师应遵循“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理念,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12-13],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训练及思想淬炼。
2.以BOPPPS教学模式为工具,实现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升级
BOPPPS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式互动和反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本文将按课程导入、学习目标、预评估、参与式学习、后评估和总结六个教学环节螺旋循环进行,为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兼备的学生,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统计方法应用、统计分析写作、统计软件使用等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将课程思政融入这六个教学环节中,升级实验课程教学模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以教学效果为依据,形成实验课程思政育人效果的闭环反馈
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PPT课件、线上微课视频、线上测试题库、讨论式问题库、前沿性学科应用阅读材料、热点论文、教学视频等来完善参与式学习评价,综合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想情况,课后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使学生实现知识内化,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实验”教学模式,丰富课程思政资源,做到实验教学全过程育人。
三、基于BOPPPS教学模式的统计学专业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案设计
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实践是统计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能力的重要环节,其相关课程包括统计分析软件、多元统计分析、抽样调查技术等。本文以统计学本科专业实验课程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实践的教学片段为例,依据BOPPPS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构建新型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架构,其教学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
教师在课前和课后阶段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实验内容,加速知识的内化,并利用课后时间进一步巩固实验教学效果,为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提供保障。其课中阶段的具体安排如下。
1.课程导入
结合统计分析报告写作实践课程的知识点,以当代年轻人就业选择异质性为选题,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调查兴趣和参与意愿。
2.学习目标
课程以学生掌握调查问卷设计方法和统计分析软件为学习目标,并通过分组协作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报告写作能力,在灌输知识的过程中将价值导向融入课堂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预评估
通过课堂师生互动、模拟招聘等,初步掌握统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深入挖掘影响本专业学生就业选择的因素,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调查。
4.参与式学习
鼓励学生结合学科竞赛和市场调查进行探索式学习,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类型的统计学模型或跨专业小组学习对小组报告进行补充。
5.后评估
借助小组团队展示、学生与教师互动提问等方式,深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初步估计思政教育的开展程度。
6.总结
通过综合分析学生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进展,将学生课堂表现与小组团队展示等纳入育人效果评估体系,在推进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增强学生的理想与信念追求,并对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支持。
(二)学生学情反馈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调查情况可知,学生主要基于以下方法展开分析。
1.知识图谱分析
针对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采取了绘制词云图谱的形式,使得数据可视化、清晰化。学生通过中国知网下载了就业相关文献数据并进行计量分析,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和词云图。文献计量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困难多。此外,知识图谱还显示性别歧视、就业服务体系等因素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影响。在后评估和总结阶段,教师可启发教育学生“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并引导学生对人生理想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要靠“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来争取。
2.交叉分析
有学生基于调查问卷数据,利用交叉分析方法分析了岗位变化、线上招聘、信息不畅以及心理因素等是择业的不稳定因素。其在报告中指出,恐慌心理因素对男女生的影响相差较小;而在信息不畅、线上招聘和岗位缩减方面,女生的忧虑程度明显高于男生。结合交叉分析结果,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并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设计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将自身职业理想抱负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联系起来。
3.K-means聚类分析
有学生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进行了K-means聚类分析,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想抱负型,关键词有“发展前景”“理想”“抱负”等,此类人群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二是岁月静好型,关键词有“稳定”“现实”“父母”等,此类人群更注重稳定、薪资与理想的平衡。三是现实压力型,高频词汇有“生存”“金钱”“压力”等,此类人群主要受生存和现实压力等影响。教师在点评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就业选择类型,通过小组讨论和主动发言的形式,聚焦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现实热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奉献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4.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有学生利用调研数据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寻找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就业环境、生活环境和个人因素中,生活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就业影响最大。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对将来的就业应做好哪些准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创新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