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研究
作者: 李遐[摘 要]当前,电信网络诈骗骗术层出不穷,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分辨能力差,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个人信息疏于保护,反诈知识匮乏等原因,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的多发群体。为提高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能力,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反诈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防备,增强其防范意识,减少此类案件的发生。
[关键词]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3-0027-0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信网络诈骗逐渐呈现专业化、智能化、跨境化、隐蔽化的趋势,各种骗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2021年6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二)》,其中多次提到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少、思想单纯、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设计的电信网络诈骗陷阱中,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的多发群体[1]。在校大学生遭受诈骗频发,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及身心健康,如何有效防范高校电信网络诈骗、增强大学生的防骗意识,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一、电信网络诈骗的特点
(一)诈骗手段多样化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数量呈高发的趋势,诈骗手段具有多样化的特征。高校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的类型有:冒充电商、物流客服人员诈骗,奖学金、助学贷款诈骗,网络贷款诈骗,网络兼职刷单返利诈骗,冒充领导、熟人诈骗等。随着骗术的不断升级,犯罪分子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实施多种诈骗手段,从而达到诈骗目的。例如,一些贷款平台针对大学生提供众多优惠条件,手续便捷、放款速度快、利率相对较低,很多大学生倾向于在这些贷款平台贷款。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急需用钱的心理,以办理无担保、无抵押、更低息的贷款为由吸引大学生,以验资或缴纳保证金等借口,要求大学生先转账,实施诈骗。
(二)诈骗团伙专业化
很多电信网络诈骗团伙里,每一个成员都有定位和分工,组织结构清晰,分工明确,呈组织化、专业化、职业化特点。如话务组负责打电话,有专门的话术剧本,话务人员通过有针对性的沟通,迅速骗取受害者的信任后实施诈骗;技术组一方面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非法搭建平台,另一方面通过技术手段非法获取受害者的详细信息,为话务组提供参照;洗钱组则负责快速转移赃款等。
(三)诈骗对象精准化
互联网已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部分大学生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诈骗分子在非法获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后,通过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特征,设计出针对性和指向性更强的诈骗手法,实施精准化程度更高的诈骗[2]。部分大学生上大学后离开了家庭,失去了家庭的庇护,缺少独立能力,反诈意识欠缺,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首选目标[3]。诈骗分子会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群体,设计“量身定制的诈骗剧本”,例如在兼职刷单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利用大学生想快捷赚钱的心理,一步步诱导大学生到某平台的网店购物并给予好评,要求大学生先缴存一定的保证金,对大学生承诺会给予一定的返利。前期,诈骗分子会给点小钱引诱大学生上钩,当大学生不断地投入更多的本金后,直接把大学生拉黑,致使大学生投入的本金追回无门。
二、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频发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分辨能力较差
大学生毕业前的生活环境相对单一,与社会接触较少,缺乏识别并独立处理陷阱的经历,易上当受骗[4]。由于社会阅历少、社会经验不足、思维单纯和分辨能力较差,部分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事物时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外,由于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家庭,有部分学生想通过兼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还有部分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没有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和金钱观,因此“兼职刷单”“网络小额贷款”“校园贷”等信息对其具有一定的诱惑性,让诈骗分子有机可乘。
(二)学生网络安全意识薄弱,个人信息疏于保护
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7.5%,其中20~29岁网民占比为13.7%[5]。在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紧密,人们通过网络平台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存储及使用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资源共享成为时代潮流,很多人为了获取更多人的关注,将自己的个人信息及照片等内容分享到互联网平台,但常疏于对个人信息的管理和保护,给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另外,不少网络软件在注册时需要提供真实的个人信息,增加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获取公民的个人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诈骗。
(三)学生反诈知识匮乏,反诈宣传教育有待加强
大学生对于电信网络诈骗的诈骗手段及危害性缺乏一定的了解,虽然平时可通过网络新闻看到相关诈骗案例,但部分大学生没有从别人的被骗经历中汲取教训,没有真正意识到网络诈骗的危害。此外,部分高校反诈宣传方式单一,反诈教育不到位,很多学生不了解网络诈骗的手法和套路,缺乏反诈意识。
三、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的防范对策
(一)强化对大学生的反诈教育
1.高校加强反诈教育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预防诈骗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识别和防范能力。第一,建立网上反诈教育平台。在平台上精心设计预防诈骗知识教育内容,汇编诈骗真实案例,特别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诈骗案件,通过鲜活的案例,普及反诈知识。针对大学生被诈骗的具体特点,梳理类别,总结教训,精准开展反诈教育。第二,定期进行现场反诈教育。在校园内,现场设点宣传,发放反诈宣传手册,展出诈骗案例,宣讲反诈知识等,引导大学生了解防诈知识,掌握识骗、防骗的技巧。第三,做好班级层面的反诈教育,将班级、宿舍作为反诈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以低年级班级为教育重点,组织每个班在开学时召开反诈主题班会,发放反诈宣传卡片。第四,现身说法开展反诈教育。推选反诈宣传员进班级、进宿舍开展反诈宣传交流活动。可在受害者中选择合适的学生现身说法,引起学生的警惕。如让大学生了解买卖或租借手机卡、银行卡、微信号、QQ号、支付宝账号等,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容易上当受骗。
2.组织开展警方反诈教育进校园活动
为了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段,学校应定期邀请警方进校园进行反诈宣传教育。第一,警方的校园反诈教育以宣讲为主。通过PPT演示、经典案例解读、现场互动等形式,生动形象地讲述电信网络诈骗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的方法、法律法规常识;着重介绍国家反诈专线“96110”、国家反诈中心App等的预防诈骗作用,并指导师生注册使用。第二,警方校园反诈教育的重点是宣传电信网络诈骗常见的类型和手法,公安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及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等方面。第三,警方可在校园内设置宣传咨询点,向师生发放防范电信诈骗宣传手册,讲解相关安全知识,鼓励学生咨询反诈问题,不断提高防范意识。第四,警方可宣讲公安机关的办案程序均有严格的规范,引导学生牢记“三个绝对不”:警方绝对不会使用电话对所谓涉嫌犯罪等问题进行调查或通报案情,警方绝对不会通过微信、QQ等方式向当事人发送“警察证”照片,警方绝对不会通过微信发送通缉令。
3.组织开展银行反诈进校园活动
第一,银行工作人员从银行账户管理的角度,对诈骗的“门道”进行风险提示,引导学生务必保管好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等,不能出租、出借、出售个人银行账户,重点宣讲个人安全用卡知识、个人信息保护知识。引用经典案例,对大学生易遭遇的金融诈骗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防范诈骗技巧。第二,银行工作人员重点宣讲“校园套路贷”等预防诈骗知识,解析诈骗分子的惯用手段、破防技能、诈骗对象等内容,引导学生提高警惕,谨防被骗。第三,提供现场咨询,对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反诈问题进行答疑,并提出规避金融诈骗风险的具体方法,提高学生的反诈能力。
(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防备能力
诈骗往往是在受害者毫无心理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骗子有成熟的话术体系和心理攻击办法,大学生很容易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骗,因此提高自身的心理防备至关重要。
1.提高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敏感度
由于网络交流可以通过不见面、非接触的形式进行交流,人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大幅减少,很多人习惯了不见面的网络交流方式。很多人较少也较难通过网络直接验证对方的身份,这就给犯罪分子更多可乘之机。诈骗分子会利用网络非接触的特性实施诈骗,使被害人放松警惕、落入圈套。针对电信网络诈骗中受害人难以验证信息真伪的这一痛点,高校应积极开展网络安全教育活动,推动辅导员加强与学生的联系,通过开展网络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引用身边常见的案例讲述电信网络诈骗的类型特点、诈骗手段和防范要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提高大学生对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敏感度,增强自身的心理防备能力,形成网络环境下仔细验证信息的心理惯性,切实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提高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心理素质。
2.遇“事”一定要沉着冷静
近年来,有关部门经常发布严防网络电信诈骗的提示信息,但诈骗分子仍然屡屡诈骗得手,其中关键的一点是被害人一旦遇“事”就难以沉着冷静,尤其是社会经历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轻信、遇事紧张是很多被害人的共同弱点。此外,不法分子善用心理战术,利用诈骗“快”“准”“急”的特点,让被害人感到慌张,来不及冷静思考,从而做出不理性的决定。沉着冷静应该成为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涉及人身财产安全问题时。只有在冷静的状态下,才能把问题处理好,尽量减少损失甚至预防损失。高校应将安全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在学生遭遇诈骗后,应及时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帮助学生采取紧急自救措施。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力量,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如有学生遭遇诈骗的情况,一方面,要密切关注受骗学生的心理状态,安排心理辅导老师对受骗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尽快走出被骗阴影;另一方面,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引导家长和学校一起做好化解学生心理危机的工作。
3.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
很多诈骗案例显示,被害人通常是一念之差,因一时疏忽放松了警惕而受骗。为了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避免校园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高校和相关部门应引导大学生对涉及钱财的任何事,要多一分谨慎和怀疑,多问几个为什么。高校可通过课堂情景教学,在课堂内容中融入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风险应变能力;可通过警校联动合作,邀请公安机关进校园开展反诈宣讲活动,教育学生只要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才更有助于把事情了解清楚,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在心理上筑起预防诈骗的高墙。
(三)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认知
不断增强大学生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意识是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手段[6]。大学生接触到的信息十分庞杂,有时很难分辨信息的真假,但只要增强防范意识,守住最终的防线,诈骗分子就难以实施诈骗。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要多措并举,切实增强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减少电信网络诈骗事件的发生[7]。
1.引导学生识别六种网络诈骗信息
高校应积极发挥课堂教育和新媒体的作用,在课堂上传播有关网络安全的知识,可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推送相关反诈知识和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识别以下六种网络诈骗信息。第一,凡是通知中奖、领奖的信息,让人先交钱的,坚决不能相信。正规机构、正规网站组织的抽奖活动,不会让中奖者“先交钱,后兑奖”。第二,凡是自称提供无担保、低息贷款,让人先交手续费的,坚决不能相信。正规的贷款公司绝不会在贷款发放前要求支付所谓的保证金或利息。第三,凡是陌生网站要求填写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等信息的,坚决不能相信,否则容易泄露个人信息,导致银行卡被盗刷。第四,凡是网络购物以手续费、订金、预付款等理由要求先付款的,坚决不能相信。诈骗分子收到钱后,会将被害人的联系方式拉黑或者失联,转账的钱款将很难追回。第五,凡是网上兼职刷单、刷信誉的,坚决不能相信。网络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因此,凡是要求垫资的兼职刷单、刷信誉的行为都是诈骗。第六,凡是让人开通网银接受检查的,坚决不能相信。一般诈骗分子会通过各种理由诱骗受害人开通网上银行,然后要求受害人下载“安全软件”。这些“安全软件”实为带有木马程序的诈骗软件,受害人下载软件后,诈骗团伙中的技术人员就会利用诈骗软件非法盗取受害人的相关信息及银行账户内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