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课程思政的PBL医学教学法的探索和研究

作者: 马晓飞 于鹏 刘兆瑞 王鑫鑫 王金庆

[摘 要]课题组通过探索和研究课程思政与PBL教学方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构建融合课程思政的PBL医学教学法(Problem Based Ideology Learning,PBIL),基于问题导向,充分融合思政教育,将临床教学与思政理念有机结合,运用PBL教学方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研究选取医学专业本科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传统组,分别采用PBIL教学法及传统教学方法开展教学,通过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估两种方法的教学效果。结果显示,试验组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水平均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生命教育、辩证与科学(创新)教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授课形式、课堂氛围、个人沟通与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教学满意度高于传统组(P<0.05)。通过构建PBIL教学法,能够明显提升医学生的理论和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满意度。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教育;教学方法;临床医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3-0109-05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该理念提出后,全国各地高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但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不同的学科存在不同的特点,医学教育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融合课程思政的教育过程中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为提高外科临床教学质量,本研究把课程思政与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开展外科课程教学,构建融合课程思政的PBL医学教学法,基于问题导向,挖掘思政素材,将外科临床教学与思政理念有机结合,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力求为医学院校教学方法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2017级本科专业64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学生36名,男学生28名;年龄均为 20~25 岁,平均年龄(22.53±1.02)岁。研究时间为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64名学生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传统组,每组32人(两组授课内容及授课教师均相同)。传统组学生男女比例为13:19,试验组学生男女比例为15:17;传统组平均年龄(22.50±1.11)岁,试验组平均年龄(22.56±0.95)岁,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研究学生的入选标准为:①专业相同,已修完相关专业课程;②本着自愿原则,能够保证完成研究过程。两组授课内容均为外科学。

(二)方法

传统组和试验组的授课内容及授课教师均相同,具体试验设计见图1。

传统组:(1)按照传统教学方法,详细讲解外科具体病种、相关诊疗方案并开展外科专业技能培训;(2)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并布置作业;(3)课堂结束后为学生进行答疑,并及时更正错误观点,确保教学质量。

试验组:(1)提出和设置教学问题,根据教学要求,设置临床问题,构建案例和情景,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课前通过微信等网络平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并查阅相关资料;(2)课堂教学过程中,每名学生都要上台当演讲者,分析课前收到的病例、病情问题,并阐述其中隐藏的思政内容,随后教师凭借PBIL教学法,结合临床案例及经验,对思政素材进行补充,点评学生的分析能力,确保同时达到教学和课堂育人效能。

具体方案:(1)外科总论部分,讲述外科发展史,结合以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等为代表的一批报效祖国的知名外科学者,在当时国内一穷二白的工作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带领中国外科从弱到强,为我国医学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医学人才的故事,告诉青年一代要以其为榜样,不仅要学习他们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习老一辈外科学者的正确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2)创伤部分,让同学之间互相模拟肋骨骨折等案例,将人文素养融入其中,教师发挥“引路人”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例如在肋骨骨折演示时,除查体时动作的规范性、专业性外,要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尤其是男性医生为女性患者查体时,还要有其他女性在场;在听呼吸音时,提前将听诊器焐热,避免引起患者不适。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言传身教,结合临床经验,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通过互换学生扮演的医生和患者的角色,增强学生的同理心,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夯实基础。(3)胸主动脉部分,讲到胸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时,可以介绍孙立忠教授创造的“孙氏手术”,其已成为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标准术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4)胃肠道部分,通过提出关于十二指肠溃疡外科治疗史(胃空肠吻合或胃部分切除→胃大部切除→迷走神经切断术→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问题,让学生了解要以辩证法的观点和认知来把握外科学的发展规律,在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外科问题能力的同时,更让他们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在面对胃十二指肠大出血病例时,患者随时有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的危险,告诉学生在分析病例、做出诊断、诊治患者的同时,还要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思想工作,安抚患者并与其家属详细沟通病情,避免医患矛盾的产生。面对消化道出血等急症患者,要做好各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准备手术治疗。这样的案例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应急能力、知识水平,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综上,各个学科专业可以设置不同的情景,结合实际临床案例,融入思政内容,以达到教学目标。

(三)观察指标

1.考核法

在课前和课后采用试题及技能考核的方法进行赋分,各100分,以评估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

2.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各100分。前者包括爱国情怀、法治意识、职业素养、生命教育、辩证与科学(创新)教育,各20分;后者包括授课形式、课堂氛围、个人沟通与分析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各25分。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结果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 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理论及技能水平考核结果

考核研究发现:教学前无明显差异的两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后,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试验组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水平均优于传统组(见表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回收的64份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试验组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分高于传统组,说明试验组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效果较好(见表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两组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结果

对回收的64份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认为:试验组学生教学满意度得分高于传统组,说明试验组课程的思政教育实施效果更好(见表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一)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保证价值引领和道德导向

思想政治一直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传统科目,然而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流于表面形式,与专业课程脱节,且说教色彩较重[3],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难以保证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达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无法引导学生形成系统、科学的价值体系。世界形势纷繁复杂,各种外部思潮及思想的冲击,容易导致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找不到前进的方向[4],大学生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时期,许多学生可塑性大,心理上有积极向上的良好愿望,接受文化知识和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也有一些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易于感情用事,这就需要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形成可以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强化价值引领和思想理论教育[5],在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形成坚定的爱国情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随着《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等若干文件的发布,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教育界的重视[6]。教育要以“育人”为前提,以“传技”为主体,把传统、文化、社会教育等各个环节贯穿到基础、职业及高等教育各领域[7]。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德育资源,在专注育才的同时重视德育工作,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8]。新时代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专业课教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育环境。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等方面,高校应对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进行多层次的优化,以弥补前期教育结构的不足,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质量。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力求尽可能整合教育本源,努力打造注重课程群和学科优势的新型教育模式,凸显现代高等教育特色。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课程思政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引导大学生认同当代政治文化和思想,为构建课程与学科的协同教育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就需要将多个学科进行有效整合,构建大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因此,临床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拓思路,充分挖掘学科中的思政元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局面[9]。

(二)医学专业融合思政教育,进行顶层设计

希波克拉底说过,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学教育作为“治病救人”的学科,“德育”便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德、医风,保证医疗质量,提升卫生服务水平[10]。医学教育实践性、专业性强,概念抽象,内容复杂,涉及解剖、生物化学、病理生理等多种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输导和技能培训,而忽视了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分开[11],无法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容易导致部分医学生对大学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的认知误解,认为其对自己的就业意义不大,只将学习的重心放在医学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上,在思想上弱化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人文素质是医学生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适应现代医院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医患矛盾、医德滑坡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这就要求在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思政建设。因此,要从源头上解决思政教育问题,就要把思政教育的重点放在将来要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身上。如何将医学教育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形成顶层设计的“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教育学家斯塔弗尔比姆认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12]。教育改革的价值观在于课程教学要满足大学生成长发展和思想精神的需要。大学生是主体,课程思政教育是客体,其本质上是以大学生思想为导向。教育改革的目标在于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先进文化的魅力和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强化对于立德树人的认识,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从而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真实的价值体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13],为学生进入社会夯实基础。但在教学方法的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深入探讨,如教学方法与思政课程的融合度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结合,各自为战,未能形成合力;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教学意识薄弱,未形成顶层设计的思想体系等[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