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共青团“4321”育人模式探究
作者: 卢洪浩[摘 要]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和“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主体,肩负为党育人、服务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近几年,高校切实推进共青团育人工作改革创新,取得了重大成效,但在育人工作中仍存在诸多困境。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究,在调研当前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问题为导向、以育人为本,从“四部曲”的思想育人体系、“三方位”的实践育人平台、“两机制”的管理育人机制和 “一典范”的榜样育人举措等四个维度,以系统观念构建具有全局性、整体性和针对性的高校共青团“4321”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校共青团;“大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3-0117-05
高校共青团工作是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事关共青团履行为党育人政治职责[1]。高校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铸魂育人,把准时代脉搏,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的育人优势,主动融入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推动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创新共青团育人模式,增强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提升团组织育人的实效性,培育思想纯洁、信仰坚定、本领过硬、作风正派、素养优良的青年大学生,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研究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一代无限关怀、对青年工作高度重视,把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升至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共青团要坚持为党育人,始终成为引领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要从政治上着眼、从思想上入手、从青年特点出发,帮助他们早立志、立大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3]。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加强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实践探究,是高校共青团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近几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共青团、教育部等党和国家的重要机构相继出台了关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制定了新的工作标准,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共青团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中的重要主体,要深化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改革,聚焦主责主业,强化立德树人职责,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其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水平;坚持把牢政治属性,始终把握思想政治引领这一核心任务,积极发挥共青团作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4];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用,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5]。因此,高校共青团应积极探索与构建新的育人模式,激活育人体制机制,推进组织创新和工作创新,加强部门协同联动,不断扩大和提升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受众面和实效性。
二、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存在的主要困境
当前,团中央、教育部切实推进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改革创新,团组织规范建设得到全面整顿,联系、服务、引领青年学生取得重要成效,组织力、凝聚力得到明显提升,工作有效覆盖面不断扩大,但我国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仍存在诸多困境。
(一)思想政治引领有待加强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正经历深刻变革,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变化。大学生普遍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面对不良信息的侵蚀,部分学生思考问题不够成熟、社会经验和思辨能力略显不足。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共青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生力军,坚定不移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其本职主业[6]。目前,有些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性不足、思想政治引领作用有待加强,面对信息技术变革的新形势和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新挑战,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覆盖面仍有一定不足。
(二)培养培训模式亟须完善
高校共青团是青年大学生培养培训的主要阵地,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教育、培训班等培养培训活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部分高校共青团依然采用“大水漫灌”的培训模式,对现实情况和存在问题认识不深,前期的调研调查与研究分析不足,缺乏针对性的能够把准问题症结的培养对策,缺少对不同学生群体分层分类的差异化指导。此外,部分高校共青团存在对学生骨干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学生骨干在日常工作中主要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开展相应的工作和活动,而较少受到系统化的培训与教育,学生骨干的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同时,有的学生骨干对组织的培训学习认识不足,接受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应付对待的现象时有发生,培训效果不佳。
(三)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正大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高校各部门各教职员工均承担着育人责任。然而,有些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存在部门壁垒,师资队伍合力不足,资源整合不佳,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健全。一是工作协同不足,缺乏有效的全局规划、顶层设计。各职能部门忙于各自的工作事务、“各自为政”,部门之间还未形成长效的协作融合育人机制;教师团队之间还未建立联动合作的育人共同体,合力不够;共青团与各部门的协同育人互补不足。二是资源协同不足,高校校园拥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场所,共青团育人活动场所以校内为主,却容易忽视校园周边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质育人资源,如红色文化场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这些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与精神内涵。因此,应完善一体化的协同育人体系,加强统筹整合校内外育人资源,构建校内外多维并举的育人格局。
(四)部分学生骨干工作素养不高
学生骨干是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与实施者,是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在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部分高校共青团学生干部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有些学生骨干对政治理论学习主动性不强、思想引领后劲不足、工作素养不高。少数学生骨干就职动机不纯、工作意识淡薄、工作理念不清、职责认识不到位,存在“跑龙套”“打酱油”的现象,大大影响了其导向作用的发挥。同时,一些学生骨干创新意识不强,缺乏主动思考,工作上“依葫芦画瓢”,活动时效性不强、内容陈旧,充当“二传手”“传声筒”,甚至存在“自娱自乐”的现象,影响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和育人成效。还有些学生骨干自律意识不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意识淡薄,不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学习动力不足,甚至个别学生骨干还存在违纪现象,有损学生干部形象。
三、高校共青团“4321”育人模式的具体实践
针对上述困境,本文提出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大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创新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机制,从思想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榜样育人等四个维度,构建高校共青团“四部曲”“三方位”“两机制”和 “一典范”的“4321”育人模式。
(一)思想育人: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四部曲”的思想育人体系,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7]。高校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遵循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不同层面的学生群体、不同目标的精神需求,采用多元化手段深入细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分层分类一体化的思想引领工作体系。
1.在青年学生层面,广泛开展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
一是以全体青年团员为群体,以团支部的“三会两制一课”为抓手,以“团日活动”“主题教育”为活动载体,以“智慧团建”“青年大学习”为依托平台,构建“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模式,融合线上线下的整体格局,增强团组织的政治教育功能,加强对青年团员的思想引领,拓宽共青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覆盖面。二是高校共青团是大学生团员青年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和代表者,应广泛联系服务青年,走进青年学生群体,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回应青年学生的诉求,维护青年学生的合法权益,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问策问计于青年学生,把准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当好桥梁纽带,做好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使高校共青团能够依靠青年、赢得青年、代表青年,深深植根于青年学生之中,提升高校共青团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2.在党员宿舍长层面,构建“1+1+6”辐射模式,推动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进社区
以党建带团建,将共青团思想育人工作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实现党建、共青团工作、公寓管理服务、班级团支部建设的联动,打造协同育人共同体,推动共青团育人力量下沉学生公寓。以学生社区为阵地,做好“团推优”入党工作,强化宿舍长培训,在宿舍形成1名党员与1名宿舍长引领带动辐射宿舍全体6名成员,构建“1+1+6”辐射育人模式。根据学生公寓学习生活区域特点,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融入思想政治育人元素,开展贴近学生生活园区的“沉浸式”宿舍文化活动,设计多样化、多主题的文化育人长廊。通过思想育人工作与宿舍文化生活的有机结合,打通新时代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最后一公里”,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3.在班团骨干层面,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班团骨干身处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最前沿,是班级团支部具体工作最主要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是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火车头”和引领者。因此,高校共青团应主动牵头组织班团骨干的培养培训,推进班级团支部与班委会一体化建设,打造高校共青团培根铸魂育人培养工程。以“青马工程”“团校”“学干培训班”为重要抓手,从实际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培养培训方案,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共同体,整合协同育人资源,开展班团骨干培养培训。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内容,提高政治觉悟、夯实理论功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内容,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深化思想引领、塑造理想人格;以“廉洁自律教育”为内容,严把作风建设、强化自律意识;以“核心能力培养”为内容,突出能力素质、提升综合素养。通过系统化的培养工程,培育思想正、作风硬、素质高、能力强的班团骨干。
4.在团学干部层面,“精准滴灌”,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高校团学干部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领头雁、优秀分子,是高校学生活动、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晴雨表、指示器。为高校共青团应当重视对团学干部的培养,精心呵护,为其健康成长成才护航。一是走进团学干部“朋友圈”,充当团学干部可信赖的知心朋友。通过开展交心访谈、深度调研等活动,增进师生感情,拉近师生距离;了解团学干部所思所想所为,及时发现问题,找准症结,纠偏扶正,保障团学干部队伍健康有序运行。二是以会代训,具体问题具体指导,保驾护航。坚持团学周会制度,加强团学干部的日常培养和指导;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集思广益进行研判、破解难题、久久为功,帮助团学干部拓宽工作思路和提升工作高度,助力团学干部在实践中进步成长。三是创新培训模式,提升育人效果。转变培训思路,组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素质拓展培训,把以被动听课为主的室内培训转变为学习和运动相结合的户外活动,提高培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在培训中动起来、活起来、燃起来,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同时增强团队凝聚力,使培训效果事半功倍。
(二)实践育人:搭建校内外立体化“三方位”的实践育人平台,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深化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助力学生受教育、长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