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百年实践与基本规律

作者: 陈作松

摘      要: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少年体育工作不断探索、发展和完善,形成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观和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系。基于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对百年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点领域、重要事件和关键环节系统梳理,进而借助归纳法和演绎法总结、提炼青少年体育工作的主要经验,揭示其基本规律。研究认为,百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青少年体育构筑相对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基本建立起多元化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广泛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党在领导青少年体育工作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体育观、教育观作为思想指南,将“健康第一”作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首要原则,将“多育并重”融入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全过程,体现出党的体育思想与青少年体育工作实践的有机统一、工作目标一致性与工作方式方法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党的主导地位和青少年主体地位的有机统一。

关  键  词:体育观;青少年体育;体教融合;健康第一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1-0016-09

Centennial practice and basic laws of the youth sports work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EN Zuoso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the adolescent sports work has been constantly exploring, developing and improving, forming an adolescent sports development concep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 adolescent sports work system. Based on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historical research,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sorts out the key areas, important events, and key links of the century old adolescent sports work, and then uses the methods of induction and deduction to summarize and extract the main experiences of adolescent sports work, revealing its basic laws. Over the past centu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 China ha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policy and regulatory system for adolescent sports, and has basically established a diversified public service system for adolescent sports and a wide coverage of adolescent sports events. In leading adolescent sports work, the CPC has always taken the Marxist youth view, sports view, and education view as the ideological guide for adolescent sports work, made the "Health First" as the primary principle of adolescent sports work, and integrated "multiple education and equal emphasis" into the entire process of adolescent sports talent cul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shaping, which reflects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sports ideology of CPC and adolescent sports work practice, the organic unity of work goals and diversity of work methods, and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CPC and youth subject status.

Keywords: sports concepts;youth sports;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health first

青少年体育是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直接手段和有效措施,是关乎国家强盛、民族兴亡的基础性工程。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中国特色的青少年体育发展观和青少年体育工作体系。当前,青少年体育的研究已成为体育社会学的热点之一,学者们从体质健康促进、体教融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赛事体系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多维度探讨,呈现出丰富多维的研究样态,彰显了新发展阶段发展青少年体育支撑体育强国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性,揭示了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难点、堵点问题,为研究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对现有文献研究进行梳理后不难发现,学界对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百年实践尚缺乏足够的历史关照,对青少年体育百年发展缺乏体系性、规律性的总结归纳,不利于从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的视角把握青少年体育未来发展模式的构建。

历史发生在过去,却影响着现在、指引着未来。从百年发展历程中汲取奋斗力量,才能使青少年体育工作在新的征程上目标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为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工作百年征程的巨大历史价值,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对百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历史性成就,进而提炼百年来的历史经验,揭示其基本规律,力求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实践,为青少年体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少年体育工作的百年实践

1.1  筚路蓝缕,铸就青少年体育红色底蕴

近代中国产生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各种救国主张,而“强种救国”在各种救国主张中颇具影响力。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国内有识之士建立起国民身体素质与国力羸弱之间的理论联系。1904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安徽俗话报》中明确指出,体弱是中国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1917年4月青年毛泽东[1]1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体育作为对青少年实施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组成部分,把青少年体育置于救国图存的重要地位,孕育了熠熠生辉的红色体育,并展开丰富的实践。

1)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

马克思主义者高度重视青年的先锋作用,认为要建立一支优秀军队,需要“从对青年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着手”[2]。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人结合马列思想与中国革命实际,创造性地组织开展红色体育,孕育了中国体育史上的“红色”壮举。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对围剿,红军广泛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以提升军民战斗力。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红色体育开始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开展。青少年体育是党领导下的红色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红色体育的一种特殊形态和表征方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少年体育伴随红色体育而产生、发展,军事化的青少年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学校体育、儿童团体育、少先队体育、共青团体育等被纳入各类指示、训令和政策中。到延安时期,红色体育逐渐成熟,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呈现出规模化、制度化趋势,军事化的体育操练、各类青少年参与的体育竞赛渐成体系。

2)注重青少年体育的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青少年看作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但青少年群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很难自主形成集体意志和统一目标。建立青少年组织,组织化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是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保障。1922年处于湖南、江西边界的安源矿区,就在党的领导下成立了少年儿童组织——安源儿童团。此后,劳动童子团、童子军等组织纷纷成立,拓展青少年儿童的文化娱乐场所。1929年底古田会议决定以大队为单位在士兵内建设俱乐部,这一决定立即得以贯彻执行。在红军和地方团体中,把组织群众体育活动当成一项重要工作。1933年5月赤色体育委员会得以成立,负责整个苏区的体育工作。为了推动苏维埃革命的宣传与动员,苏区以俱乐部为主要组织形式推动苏区学校和红军体育活动的开展,并规定在每一级政府机关、地方工会及工厂、合作社都要成立俱乐部[3]。在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中,青少年体育组织是重要组织类型,如当时建立的儿童俱乐部负责组织领导儿童学唱歌、排演新戏、出墙报、打球、踢毽子、滚铁环、荡秋千以及进行军事操练,在发挥体育为抗战服务、后备力量培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推进体育教育实践。

1866年8月,马克思表明其对于教育的理解:一是智育,二是体育,三是技术教育[4]。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体育对青年启蒙和教化作用,1923年创刊的《中国青年》杂志就重视体育方面的宣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人积极开展相应体育教育实践:一是颁布各类体育教育政策。如《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陕甘宁边区小学规程》《边区国防教育的方针与实施办法》《各种赤色体育运动规则》等。二是完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1933年10月发布的《小学课程与教则草案》,规定各学年体育课教学的内容与方法。1946年12月《陕甘宁边区战时教育方案》指出,体育课应增加简单的军事训练,如通讯、侦察等实际技能,培养迅速敏捷的反应力和灵活机动的生活习惯等。此外,《少队游戏》《少队体操》《体育游戏教材》等相关教材相继出版。三是加强体育人才培养。设立中国女子大学体育培训班、泽东青年干部学校体育培训班、延安大学体育系等体育人才培养机构,为党的事业培养大量体育专业人才[5]。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体育为服务中国革命而产生,是强筋骨、健体魄、聚人心、树信心的最有效的革命方式和教育方式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重视依靠和发挥青年先锋作用,将青年作为党领导革命的“重要方面军”,在青少年体育活动开展、组织体系建设及体育教育实施等方面取得宝贵经验。

1.2  探索新路,建立青少年体育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于对国家和民族未来兴旺发达的高度,明确提出“国家特别关怀青年的体力和智力发展”,为新中国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工作奠定法律基础。20世纪50—60年代,党和政府稳步推进学校体育工作,统一教学大纲,编写通用教材,加强体育师资建设,实施体育锻炼制度,创立体育专业院校,增设体育系科,体育教育规模化发展。

1)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当数量的学生因体质原因难以有效完成学业。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当时有高校学生患肺病的人数占调查人数10%;有高校因病休学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14%;有学校76%的学生患有心脏、肺、肠胃等各种疾病[6]43-44。针对这一情况,毛泽东于1950年和1951年先后两次作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如何改善青少年学生体质成为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严肃对待学生健康不良的问题,切实改善各级学校的学生健康状况[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