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竞技观的演进:强种观、争光观、天下观
作者: 赵锋 宋继新 宋健摘 要:国家竞技观演进的趋势将由近代“强种观”到当代“争光观”,至未来的“天下观”。它将为推进国家体育战略由“强种战略”转向“强国战略”,向往“大同战略”提供了思想依据。其演进的历史背景是前提条件,学界认知是定性基础,社会需求是内生力来源,国家意志是定向主导。竞技天下观是“顺天、夺标、为民”的生态体育思想。其中,中华和谐思想与奥运和谐理念的融合是依据,是根基;“顺天夺标”是前提,遵循的是自然法则,是“大道”;“夺标为民”是本质,守护的是社会规则,是“大德”;三者合一,是国人竞技思想升华、核心竞争力的聚集。创立竞技天下观,培育体育英才,提升国家竞技的境界,能够减少天人对抗,处理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为建设体育强国、维护世界体育秩序做贡献。
关 键 词:竞技思想;强种观;争光观;天下观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1-0025-06
The evolution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view: The strong race view,
the glory view, and the world view
ZHAO Feng1,SONG Jixin1,SONG Jian2
(1.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Changchun 130022,China;
2.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chun 130022,China)
Abstract: The evolution trend of the national competitive view has been displayed from the modern "strong race view" to the contemporary "glory view," and also towards the future "world vieww’, and which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promoting the shift of the national sports strategy from "strong race strategy" to "strong nation strategy" and aspiring towards the "great harmony strategy."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its evolution would be the precondition, academic recognition would be the qualitative foundation, social demand would be the endogenous power, and the national willing would be the directional dominance. The competitive world view is an ecological sports ideology of "adapting to nature", "achieving excellence", and "serving the people". Of that, 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harmony thought and the Olympic harmony concept is the main basis. "Adapting to nature and achieving excellence" is the premise, and also conforming to the natural way, which is also the “great way”. "Achieving excellence for serving the people" is the essence, which guards for social regulations, and is also the "great virtu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s the awakening of human athletic spirit, the sublimation of thoughts, and the gathering of core competitiveness. Establishing the competitive world view, developing sports talents, and elevating the realm and pattern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would reduce confrontation with nature and conflicts within societ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security, which would be beneficial to construct the sporting leading nation and to maintain the world sports order as the contribution.
Keywords: competitive sports thoughts;strong race view;glory view;world view
国家竞技思想,由近代强种观,转向现代争光观,是一次飞跃。它为聚民心、铸国魂、兴中华贡献巨大。但是,当下面对世界要和平发展,人类要建地球村,中国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竞技仍然强化单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人生添彩”的种意识,淡化“和谐世界”与“为国争光”相统一的类意识,将会降低国家竞技文化建设的水准,甚至削弱其综合实力。2018年在“改革开放40年体育科技专家研讨会”的综述中指出:“锦标主义乃至金牌至上一度左右着中国体育的价值取向,成为我们建设体育强国不可回避的问题。伴随着运动员的优秀赛场表现,我们并未呈现出同等震撼世界的文化表现和价值主张”[1]。因此,亟待深入研究国家竞技观的演进趋势,努力提高体育文化建设的水准。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未来,是过去和现在的延伸,无本来就没未来。清华大学刘瑜[3]在《观念的水位》中揭示两个道理:一是“一个国家走向怎样的未来,取决于他如何面对自己的过去”;二是当人的“观念水位”提升后,其改革的浪潮势不可挡。故,探索竞技观的未来发展,首先要客观、全面地善待其历史。
1 近代“救亡图存”的强种观
1.1 历史背景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4]。近代,因西方列强欲殖民扩张,世界弱国要防御保种,故形成了强种的时代特征。当时,中国竞技体育观夹杂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下,被动从西方引进的。之后,逐渐形成了一种悲情的强种观和强种战略。强种观是为御防外侵,强身、强兵、强国,救亡图存的民族竞技思想。法国著名战略家博福尔[5]说:“战略就是思想方法。”强种战略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关头,为了活下去的无奈选择。
1.2 学界认知
1894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学界开始思考如何通过传习运动技术来强身、强种和强国的问题。当时,国内并没有明确的竞技思想。严复赴英国学成后所译《天演论》揭示了优胜劣汰的生物进化规律,倡导只有发展体育、智育和德育才能“自强保种”[6]238。1917年北大校长蔡元培赴德留学归来,针对国内体育与竞技不分的问题,曾指出“运动(竞技)是体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完全之人格”[6]251。1927年东北大学吴蕴瑞留美回国后,提出了“身心一统、德技相长”的体育思想[7]。上述观点,皆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体育思想。虽然当时国内体育也存在“授技育人”和“重体轻育”的两种思想的争论,但“救亡图存”的思想占主导地位。
1.3 社会需求
近代西方竞技运动项目传入中国的主要途径是由教会到大学,再到社会。教会具有传播运动知识和培养运动人才的职能,一般性活动先由外国人主持,后由国人自组。当时,国人主张通过体育强身、强种、救国。因此,人们在传习运动项目之时,并未理解其内涵是在有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的自由、有序、审美、愉悦竞争,而偏重于传习其实用技术,但期盼通过运动“救亡图存”的愿望颇为强烈。
1.4 国家意志
甲午战争战败,震惊了大清朝野上下。力求改革的洋务派,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影响下,欲通过引进西方与军事相近的体操和田径等运动,实现强种、强兵和强国的愿望。20世纪初,国民政府倡导军国民主义教育,强调运用运动技术强种、强兵、救国。在1928年第19届奥运会上,中国奥运第一人宋如海,将奥林匹克误译为“我能比呀!”[8],使中国自引进竞技当初就存在着文化的先天不足。1936年首次派队参加奥运会,颗粒无收,刺痛国人。由此,国家意识到,技不如人,无法夺标;而要夺标,就要培育技艺超群、身心强健的国民。如此强种,才能强国。故国家体育萌芽了救亡图存的强种观和强种战略。
总之,近代中国竞技是在民族悲痛中,被动地接受了西方的竞技。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界认知、社会需求和政府主张的集合,逐渐合成了救亡图存的强种观和强种战略。
2 现代“夺标育人”的争光观
2.1 历史背景
现代的国际社会,是一个“种意识”凸显的时代。因此,国家竞技选择了突出民族利益的为国争光观和体育强国战略。争光观是“夺标育人”的为国争光的民族竞技思想。体育强国战略是以强身、夺标、育人、争光为重点的国家体育方略。二者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悲壮地“站起来”的正确选择。
2.2 学界认知
新中国成立初,从旧中国走过来的国内知名体育学者吴蕴瑞、袁敦礼和方万邦等十分重视体育和竞技对人的教育价值。文革后,林笑峰等认为“竞技(sport)不是体育(physical education),体育不是竞技”,二者的本质、规律和目标皆有区别[9]。世纪之交,面对国家队长期重锦标、轻育人的问题,袁伟民[10]在《我的执教之道》中提出了“授技育人”的竞技思想,将中国女排推向世界六连冠。2005年在备战北京奥运会研讨会上,李富荣也提出“运动员培养首先是育人,然后才是育才……”杨文轩等主编的《体育概论》指出:“育人夺标的训练理念,才是现代竞技运动过程的本质所在。这种育人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是讲做人的教育寓于在运动训练过程之中,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11]珍藏于国际奥委会总部历史博物馆的《竞技教育学》一书中也指出:“竞技的本质是‘夺标育人’。夺标,具有工具理性,是竞技顶天所需;育人,具有价值理性,是竞技立地所求,二者合一,构成其本质。”[12]上述观点,被分别载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4年的《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和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曾多次被国家、省、市多个运动队引用,为国家竞技形成“夺标育人”的争光观奠定了基础。
2.3 社会需求
国内的竞技争光观与体育强国战略的形成,并不是北京奥运会前后提出的,而是自近代“救亡图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固有的惯性。1949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其职责是按照国家的政治主张,开展健身和竞技等活动,坚持普及大众体育,促进竞技水平提高;追求的是既通过参与运动,积极贯彻《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又希望广大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夺取锦标,为国争光。改革开放初,国家排球队在国际大赛中打了翻身仗,社会发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呐喊。此时,国民十分期待通过竞技,取得优异成绩,提高民族的国际地位及其影响力,以此满足其存在感和认同度。这些皆促进了竞技争光观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