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身体素养发展的运动技能模式:内涵阐释、体系解构与实践启示
作者: 张磊 孟泽禹
摘 要:“身体素养之旅”揭示儿童青少年时期是构筑身体素养基石的黄金阶段。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从内涵阐释、体系解构和实践启示3个方面系统阐释运动技能模式。研究认为,运动技能模式是一个以运动者为中心、能够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的科学模式,具有可靠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内容体系和充分的实证支撑。实践启示在于:重视体能、技能与心智的多维协同发展,筑牢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的根基;融合多样化的运动体验,增强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的动力;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健全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的体系。未来可进一步从建立纵向有序衔接的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评价体系、完善运动发展阶段划分、加强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提升运动技能教学智能化水平等方面推进运动技能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身体素养;运动技能模式;儿童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5)01-0115-07
The motor skills model aimed at physical literacy development: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system d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
ZHANG Lei1,MENG Zeyu2
(1.School of Sports Arts,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00,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Kashi University,Kashi 844000,China)
Abstract: The "journey of physical literacy" unveils that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re the prime stages for laying the found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This study employ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o systematically elucidate the athletic skills model (ASM) from three aspects: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system d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revelation.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ASM, a scientific model centered on athletes, effectively facilitates the shaping of physical literac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t boasts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 rich content system, and sufficient empirical support.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include: emphasizing the multidimensional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fitness, skills and mind to build the found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development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grating diversified sports experiences to 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physical literacy development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d adhering to student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of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literacy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the future, it should be further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SM in terms of establishing a vertically organized and articulated physical literacy evaluation system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perfecting the division of the stages of sports development, strengthening the synergistic education between family and society, and also enhancing the intelligence of motor skills teaching.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literacy;motor skills model;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身体素养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Whitehead于2001年明确提出,随后于2005年、2007年、2013年持续性地完善此概念[1]。最终将身体素养界定为:为了生活而重视并承担参与身体活动的责任所需要的动机、信心、身体能力及知识与理解[2]。透过该定义可见,身体素养融合身体、情感、行为和认知4个维度[3],且彼此关联、相互促进,是身心健康与终身运动参与的基石。当前,身体素养已成为统领全球体育尤其是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理念。我国也首次在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强调“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4]。然而,身体素养的形塑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一方面,学业竞争的内卷化通过攫取时间影响体育教育的实施[5];另一方面,“坐姿生活方式”的盛行,作为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普及的副产品,严重阻碍了身体素养的发展[6]。此外,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盛行的是尽早识别并选拔出“潜力股”,随后为他们铺设一条从幼年起就专注于特定运动项目的线性发展道路[7],即强调早期专项化而忽视动作技能学习的“窗口期”[8]。而过早的专项化对身体[9]、社会和心理情感[10]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Wormhoudt等[11]在系统总结资深教练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广泛吸收学界的前沿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一个以运动者为中心、能够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发展的运动技能模式(athletic skills model,ASM)。为高质量地开展运动技能学习,促进广大儿童青少年开启“身体素养”之旅,养成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进而为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奠基,本研究主要从内涵阐释、体系解构和实践启示3个方面系统阐释运动技能模式。
1 运动技能模式的内涵阐释
与倾向于在静态环境中通过任务分解来集体教授运动技能的传统模式相比,运动技能模式是一个注重个性化与主动性的非线性运动技能教学范型[12],其核心内涵体现在对运动员竞技表现发展轨迹的深刻洞察、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全面理解,以及对运动学习过程中动机与行为培养的深入探索3个方面。
一是运动技能模式相较传统运动技能学习模式取得显著突破。不仅超越Ericsson等[13]的“有意练习”这一人才培养路径,即主张通过长时间、高强度且专注于特定任务的练习来精进技能,而且融合Côté等[14-15]提出的儿童时期应优先注重多样化而非专项化的运动参与发展模式(the developmental model of sport participation,DMSP)及其倡导的“有意玩耍”人才培养理念,还巧妙地糅合Ford等[16]提出的“早期参与假设”,即儿童应在目标专项运动中投入大量时间进行“有意练习”与“有意玩耍”,同时适当减少参与其他非目标专项运动项目的数量。此外,运动技能模式还高度重视开启运动能力发展之旅的首要阶段——兴趣引导阶段[17],并建议将技能教学推向更加灵活、开放和情境化的方向,以最大化地帮助儿童青少年形成运动学习的内在动机、深化运动认知、规范运动行为、丰富情感体验并增强身体机能,进而成为“运动多面手”[18]432。
二是运动技能模式在构建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儿童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特征。首先,充分借鉴运动参与发展模式、长期运动发展模式(the model of 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LTAD)[19-20]以及青年身体发展模式(the youth physical development model,YPD)[21]等关于成长阶段划分的宝贵经验,凝结资深教练多年实践智慧,精心划分5个运动发展阶段。针对这5个阶段,运动技能模式不仅提供发展最佳运动技能所需的建议,还提供系统制定训练计划的指导框架。其次,为了应对潜在的挑战,运动技能模式引入“身高增长峰值”这一重要概念,通过监测青少年的身高最大增长速度,可以更准确地辨别其生物学年龄,精准把握他们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与特点。此外,运动技能模式中的体育教育者角色已不再只是技能学习的指导者,更是儿童青少年探索自我、与环境及任务建立联系,寻找最适合自我功能性运动解决方案的重要伙伴。
三是在运动技能习得的过程中,运动技能模式深刻洞察并纳入运动员竞技表现的非线性特质。Gulbin[22]的研究有力地佐证这一点,指出高达83.6%的精英运动员的竞技表现并非遵循一条直线上升的路径,而是充满起伏与变数。这一发现不仅颠覆传统训练模式所秉持的线性进步观念,还凸显动态调整训练策略与规划个性化发展路径的极端重要性。鉴于此,运动技能模式提出构建一个充满动态性、个性化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以适应运动技能学习“不可共有性”[23]和情境依赖性的本质要求。在这一特别的学习环境中,运动者能够依据自身的具体特点和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训练方案,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竞技环境中始终保持最佳竞技状态。通过这样一个灵活且适应性强的学习框架,运动技能模式不仅促进运动技能的有效提升,还帮助运动者培养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适应性和坚韧性。
综上所述,运动技能模式在推动儿童青少年运动学习进程中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不仅能够有力地增强运动技能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而且能够高效地促进运动技能适应性与创造性的双重提升。更重要的是,运动技能模式超越单一技能训练的范畴,高度关注且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在身心健康、社交互动以及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全面发展。通过这一科学而全面的教学范型,运动技能模式对儿童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全面形塑产生深远和重要的积极影响,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与未来潜能的充分发掘创造无限可能。
2 运动技能模式的体系解构
2.1 理论基础
运动技能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突出集中在2个方面。一是身心一元的“具身认知观”[24]。该理论认为,“人”首先是通过身体的方式而不是意识的方式与世界打交道,是通过身体对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产生知觉和认识世界的[25]。据此可知,运动技能学习是一个集身体感知、大脑信息处理与身体动作反馈于一体的综合过程,即认知根植于身体,身体经验是知识建构的源泉[26]。在该理论框架下,复杂多变的环境刺激能够引发身体认知的持续演变和升华,既利于为身体素养的构建和发展提供核心动力,又可为后续的专项运动技能发展奠定功能性基础,还能促使个体形成健康的行为模式,增强其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意愿与能力。因此,多样化的运动情境参与,个体不仅能够深化对世界的具身认知,更在这一过程中经由不断审视自我与环境的微妙关系,得以增强自信、社会与情感能力,为身体素养发展铺设一条宽广的道路。这也为运动技能模式倡导多样化的运动情境参与,丰富身体认知的图谱,有效克服单一或过度结构化运动的弊端提供科学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