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奥运会场馆治理的历史进程、多重困境与消解之道
作者: 王海燕 王润斌摘 要:奥运场馆的超大规模与巨额成本使奥运会的举办频遭诟病。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百年奥运场馆数量波动上涨、使用更新优化、布局模式转换、配套迭代升级的状况及致因进行解析,认为场馆规划有失致使额外成本攀升,场馆利用不佳导致场馆荒废闲置频现,办奥挤出效应招致反对浪潮频发,场馆治理不当引致生态破坏屡现,据此提出若干消解策略:超前规划场馆,规避奥运场馆赛后“白象化”;注重赛后利用,促进奥运场馆发展可持续;倡导节俭办赛,探索场馆多元利用新举措;注重低碳环保,追求场馆治理环境正影响。
关 键 词:体育管理;奥运场馆;白象化;成本超支
中图分类号:G81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1-0064-07
The historical process, multiple dilemmas and resolutions of
the government for modern Olympics venues
WANG Haiyan,WANG Runbin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17,China)
Abstract: The super-huge scale and enormous costs of the Olympic venues have made the Olympic Games frequently criticized at present.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the fluctuating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Olympic venues, the updating and optimization of use,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yout mode, and the iterative upgrading of supporting facilities, and believes that the improper planning of venues leads to the increase of extra costs, the poor utilization of venues leading to the frequent abandonment of venues, and the crowding out effect of Olympic venues leading to frequent opposition waves, and improper management of venues also leading to frequent ecological damage. Some resolution strategies are then put forward: planning venues ahead of time, avoiding the "white elephant" of Olympic venues after competition; focusing on utilization after competition,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lympic venues; advocating frugal running of venues, exploring new measures for multiple utilization of venues, and focusing on low carb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rsuing positiv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venue governance.
Keywords: sports management;Olympic venues;white elephant;cost overruns
奥运会的发展与演进以特定的场馆设施为依托。现代奥运会发轫之初,奥运会的举办主要依赖已有的场地和设施,但随着奥运会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与奥运会相关的场馆及配套设施也日益增多并逐步完善。二战之后,随着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兴起与普及,奥运会为各个国家、地区、城市提供以低成本曝光与展示自己的平台,同时也为主办城市提供吸引资金以实现城市更新与再生的平台,诸多城市以办奥为契机,实现去工业化改革,办奥为城市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增益,在全球掀起一股申办热潮。
奥运场馆设施建设在为主办城市带来诸多增益的同时也产生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新建场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招致环保组织及区域民众的反对,而蒙特利尔大陷阱的出现更让申办城市对办奥的经济效益产生担忧。1978年洛杉矶作为唯一的申办城市承办1984年第23届奥运会,通过商业化运营使该届奥运会扭亏为盈,奥运申办再次回暖。然而,奥运场馆的“白象化”趋势却并未因此得到改善,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举办令希腊债台高筑,奥运场馆也因缺乏赛后维护而沦为废墟,奥运场馆的高成本与低效用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奥运场馆建设缘何使奥运会举办深陷成本超支诘难?百年奥运场馆的演进历程又有何规律及动因?奥运场馆建设为何频遭诟病?国际奥委会及主办城市等场馆治理主体又当如何改革突围?可见对上述问题的解答与阐释有利于解析奥运场馆的发展脉络及发展困境,探析场馆治理困囿的消解之道,助力奥运场馆的良性发展。
1 成本超支现象:奥运会场馆的“白象化”
现代奥运会自发轫以来,其赛事规模、赛事影响力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奥运会成本超支问题也日益凸显。2016年牛津赛德商学院一份关于奥运会成本和成本超支情况的研究报告指出:所有的奥运会都出现成本超支的情况,47%的奥运会成本超支率超过100%,其中,夏季奥运会超支最大的为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的720%,冬季奥运超支最大的为1980年普莱西德湖的324%[1]。介于奥组委成本大致可实现收支相抵,甚至有所盈余[2],办奥的成本超支便聚焦到非奥组委直接成本上,即为办奥而修建的各类场馆等。
牛津赛德商学院关于奥运会成本超支的研究引起学界的强烈反响。Holger[3]对牛津赛德商学院的研究提出异议:牛津商学院的研究数据来源较少,对于某些届次的奥运会,其数据完全来自于申办书和官方报告,出现虚假极端结果;而且,部分数据来源并未区分直接和间接的非奥组委成本,对奥运会两本经济账产生混用,呈现出不存在的高波动。根据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举办奥运会的费用分为3类,即“奥组委成本”“非奥组委直接成本”以及“非奥组委间接成本”,其中“奥组委成本”主要为办奥产生的运营成本,如技术、运输、劳动力和行政管理费用等;“非奥组委直接成本”主要为主办城市、国家、私人投资者为建造各类与办赛直接相关的场馆设施等而产生的成本,如为建设比赛场地、奥运村、国际广播中心、媒体和新闻中心等所产生的费用;“非奥组委间接成本”则是为筹备奥运会而产生但与举办奥运会没有直接关系的商业投资,如为办奥修建的公路、铁路、机场基础设施、酒店升级等。因“非奥组委间接成本”并非为办奥所需,故国际奥委会官方在统计成本数据时,并未将该部分成本纳入其中。因此,办奥成本主要由“奥组委成本”与“非奥组委直接成本”组成。由于每届奥运会都位于不同的城市,各主办城市等场馆治理主体均拥有不同的基础设施、发展需求、政治制度等,为奥运会多花或少花钱的理由,取决于奥运会的每个项目为其创造的利益。因此,并不存在成本“不确定的”这种假设。同时,为对该研究做出回应,Holger等[2]对2000—2018年(在此时段,奥运会的规模和组织已相对稳定)间的奥运会成本和收入超支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0—2018年奥组委的运营成本通常由收入支付,这些收入主要来自于私人资源和国际奥委会,如媒体版权与国际赞助等,各届奥运会大都可实现收支相抵,甚至有所盈余,而非奥组委投资,确实出现成本超支的现象,成为奥运会超支的主要因素。
当前,大型项目存在绩效悖论,在全球范围内提议与实施更多和更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却有越来越清晰事实,那就是许多这类项目在经济、环境和公众支持方面的绩效都差得出奇,成本超支和收益低于预期,这经常将项目的可行性置于风险之中,当初被视为经济增长有效载体的项目反倒被视为这种增长的障碍[4]。温哥华在申办冬奥会期间,将办奥总成本估算为10亿美元,但在奥运会前夕,办奥成本已飙升至60亿美元,奥运会余波散去后,成本达到80~100亿美元。介于奥运会公私合作制的筹办模式,加拿大各级政府被套牢,只能将办奥成本与财政责任转嫁至纳税人身上[5]。2000年悉尼奥运会由于场馆规划建设不合理、耗能过多,致使大量场馆被赛后弃置[6]。19世纪70年代以来,公共治理等理念开始普及,社会民众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发声以争取其合法权益,奥运会的成本超支现象占用大量公共财政资源,挤压其他本当以其他形式惠民的财政措施,并伴有将巨额亏损转嫁于纳税人的风险,招致举办地民众的抵制与反对;而且,奥运场馆建设所耗费的巨额资金与场馆华而不实难以进行有效利用的既有现状,使奥运场馆的治理陷入困境,场馆兴建频遭诘难,涌现出“要面包不要马戏团”、抵制2014索契冬奥会等抗议团体[7],将办奥的成本超支问题推至风口浪尖。
2 现代奥运会场馆治理的历史进程
奥运会作为当今社会的盛典,致力于通过体育帮助人类建设更美好的世界。然而,在奥运会结束后奥运场馆会发生什么?有多少场馆能被有效利用?各类场馆治理主体又当如何提高场馆遗产的使用效率?因此,对既有场馆治理经验的总结与学习有助于后续办奥城市汲取经验、规避教训,使主办方从中获益以推进场馆遗产效益最大化。在此背景下,国际奥委会于2022年发布《Over 125 years of Olympic venues:post-Games use》(超过125年的奥运场馆:奥运会后的使用情况),对1896年雅典奥运会到2018年平昌奥运会的51届奥运会场馆状况进行统计,展现奥运场馆发展的动态历程[8]。
2.1 赛事规模助驱场馆数量波动上涨
总体而言,无论是夏季奥运会,亦或是冬季奥运会,其场馆数量均呈现出波动上涨趋势,而影响奥运场馆数量的因素较为繁多。首先,奥运会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是导致其场馆数量波动上涨的因素之一。现代奥运会发轫之初,其赛事影响力较小,诸多运动项目只能在天然场地中比赛,如1900年巴黎奥运会的游泳比赛便是在塞纳河中举行的。随着奥运会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增,尤其随着广播、电视等的普及,各主办城市希望以办奥为契机,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各类场地设施的建设标准及总体数量稳步上涨。其次,随着奥运会的不断发展,赛事项目的扩增也对奥运场馆数量提出新的要求。第1届现代奥运会共设置了9个大项43个小项,随着时间的推演,奥运会的项目设置呈现递增趋势,2020东京奥运会达到33个大项和339个小项。诸多项目的开展必然以特定场馆为依托,这也导致奥运场馆数量的攀升。再次,运动员群体规模的增长、媒体等其他工作人员数量的增加也促使办奥城市增设奥运村等基础设施,以便为运动员提供更舒适的参赛场所。另外,主办城市的办奥意图、财力储备等均影响奥运场馆数量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