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体系构建与项群化应用

作者: 王坤 陈国壮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深入辨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内涵要义,全面梳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提取的宏观参照依据,结合专家共识将价值引领、品德修养、专业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体育品格确立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5大范畴,同时借鉴“项群理论”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挖掘,并结合上海交通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做出应用解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引与实践参考。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课程思政;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1-0103-07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nt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t universities and its application of project group

——Taking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WANG Kun,CHEN Guozhua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1100,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interview, and logical analyses was used to deeply identify the connot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comprehensively examine the macro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extrac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On this basis, combined with expert consensus, value leading, moral cultivat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humanistic spirit and sports character are established as the five major categori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ublic sports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also based on this, relying on the guidance of the "project group theor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public sports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have been systematically constructed, and combined with the public sports courses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to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so that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public sports curriculum in universities.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高校作为开展高等教育、研习高深学问的主场所,其使命不仅表征为传播科学知识与文化,引导学生做“研究”,而且在于贯彻实施价值与德性教育,启发学生“做学问”[1]。然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学生德性培养的时代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其他课程的立德树人价值,通过融通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的交织相融[2]。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核心任务与行动指南,然而,各类课程在内容选择和方案制定方面仍不明朗。近年来体育课程思政研究虽如火如荼,但出于综合性视角对公共体育课程内生思政元素和外生思政资源的提炼与总结较为稀少,以公共体育课程为中心、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体系尚未出现,导致课程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点仍不清晰。本研究通过辨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涵,梳理思政元素提取宏观参照依据,依据“项群理论”尝试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挖掘,并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做出应用解析,旨在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启迪,助力于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涵要义

1.1  逻辑起点:德体双修,笃学报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体育教育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表明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应致力于实现“立德”与“强体”的辩证统一,打造“德体双修”育人格局。《纲要》强调:“课程思政建设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既是体育教育本位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科学化取向的双重体现,又是个体发展全面化以及国家意志具象化的实践落地。在人本主义发展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通过融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培养与良性品德塑造为一体,实现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并举,打造全面且自由发展的人,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大学生培养方针的有效回应[3]。在国家建设视角下,面对不同学科背景且规模浩大的人群,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通过增强其体魄、坚定其信念、引领其价值,又具备传递国家意志、培养民族情怀、激励报国信念的教化功能[4]。由此观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其逻辑起点在于促进高校大学生德体双修、全面发展,并结合自身专业研习学问,投身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建设。

1.2  经纬理路:类聚群分,协作共建

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内部涉及运动项目繁杂、实施对象多元,外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体育专业课程联系密切,因此其建设理路较为错综复杂,需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合力对其进行科学化设计[5]。一方面,应依据项群训练理论,将多样化公共体育课程进行有机分类与整合,针对隶属于同一项群的公共体育课程,设计针对性的课程改革举措,并促进不同类目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之间的交流互鉴,同步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内部建设。另一方面,应注重与高校体育专业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搭建合作育人平台,建立多向融合渠道,共享思政教育成果,在巩固单类学科建设的同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专业课与公共体育课融为一体,共同建构高校立德树人的协同工作体系,实现三者的优势互补、资源叠加,构筑高校全新育人格局。

1.3  践行方式:显隐结合,守正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也曾坦言:“要突破直接道德教育的困局”,以“道德观念的教学”取代“关于道德观念的教学”[6]。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动态实践,应避免陷入浮于表面或过犹不及的困局,在丰富复杂的显性教育过程中,传递利国、利民、利他的德性规范,涵养学生的价值理念、行动思维和德性智慧,使学生在面对由“分数逻辑”和“控制逻辑”参与的显性教育时能够获得良善道德和伦理规范的辨析能力,抛弃对立于、脱离于、外在于人生命价值和德性价值的功利主义,而追求从属于、内在于、依赖于人本质发展的人道主义,建构显隐结合的教育模式。此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包含众多要素,对其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需要在尊重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等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对课程结构要素进行修订与完善,还需要引导课程规划者、管理者、实施者、评估者等多元主体进行教育理念重塑、知识体系重构、教育能力完善,在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德性塑造的全面把握。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内容体系构建

2.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提取宏观参照

1)精神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进行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国青年提供价值选择标准、道德养成准则以及言行举止尺度,是我国青年成长成材的基本遵循[7]。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引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应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提炼的精神内核。在个人层面,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爱国,激励学生为满足国家的需要而不懈奋斗,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枕;敬业,是引导学生自觉担负社会责任,承担职业责任的高度表征;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必备涵养;友善,教导青少年在交往活动中秉持友好、善良的态度,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独到之处。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承担着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兴国之责,理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提取的宏观参照。

2)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体育的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众多总结、指示与展望,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规划布局与发展方针提供重要参考,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宝贵资料[8]。在体育教学发展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围绕立德立志、增智健体、成长成才来推进改革[9];在体育精神培育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同坚定文化自信结合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10];在谈到学习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关系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学好知识,更要锻炼好身体”[10];在谈到对青少年的培育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1]课程思政元素不仅是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深入挖掘,还是对国家宏观指导的有效回应,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提取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

3)价值取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