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依据、资源与路径探索

作者: 洪晓彬 李金坤 祝捷 刘洋

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依据、资源与路径探索0

摘      要:运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论述开展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分析体育心理学课程注重身心的整体观、积极心理的育人观、服务他人的职业观以及实践导向的道德观等育人特证,而且在明确课程的整体特征后,从书本教学、学生经历以及体育精神3方面汲取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究认为,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课堂表达来推动课程价值转换,知情合一的方式来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创新,精准把握体育专业学生的独特性来因材施教,重新建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体系来回馈教学,以此来推动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的落地落实,充分发挥体育心理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全面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高质量人才保障。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课程;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1-0110-08

Exploration on the basis, resources and path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for the sports psychology

HONG Xiaobin1,LI Jinkun1,ZHU Jie1,LIU Yang2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 By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ind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for cond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orts psychology curriculum, and based on this, characteristics of parenting focusing on a holistic view of mind and body, the nurturing view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professional view of service to others, and the practice-oriented ethical view of nurturing has been analyzed in the course of sports psychology. After clarifying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elements of the course's ideology would be drawn and mine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book teaching, student experience and sportsmanship.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to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ers promote the conversion of the value of the curriculum by emphasi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novation in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ducation through intellectual and emotional unity,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uniqueness of sports students to teaching, reconstruct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urriculum for giving back to teaching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sports psychology curriculum,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finally to provide the high-quality talents guarantee for the comprehensiv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orting leading n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 powerful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sports psychology;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1]。2016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高校肩负着培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指导纲要》[3](简称《纲要》),提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方向与整体布局。在《纲要》的引领下,扎根于教学实践,挖掘课程内涵的思政资源,探索思政资源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路径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价值的关键所在。

体育心理学是高校体育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扎根于体育实践,探讨人在体育活动和竞技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论述人的心理因素与体育活动及运动绩效间的相互作用。课程从德育、美育、体育三重视角阐释体育活动中的现象及规律,实现个体的自我超越、健全人格塑造和集体意识培养,在“五育并举”的教育格局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而长期以来,体育心理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结不够紧密,重知识传授而轻价值引领,教师对于该课程的思政育人意义、特点和路径不够明确,学生则将该课程视作纯粹的方法与理论课,课程的思政育人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因此,有必要就体育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究与体育专业大学生相契合的思政教育方式,以此来明确体育心理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和育人路径。

1  体育心理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思想根基

课程思政教育的前提是要明确思想,让思想扎根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相关指导文件的沃土中,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程的育人特点开展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是理论支撑,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思想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遵循,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价值引领;《纲要》是实践指南,为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策略规划。

1.1  理论支撑

1)普遍联系:为课程思政教育拓展视野。

在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存在于普遍联系的关系之中,普遍联系的事物构成一个系统性整体。基于此,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确立可以立足于课程内容,构建起与思政的内在联系,同时也要关注到相关情境、人物、事件与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体育心理学学科理论不仅展现严谨的学术成果,同时也传达以体育培养健全人格,助力美好生活的科学理念和体育人用科学武装头脑服务社会的责任与担当,学科人物不仅是知识火炬的传递者、运动故事的讲述者,更是学科情怀和奋斗精神的践行者。在学科外延上,内涵丰富的体育精神、灵活生动的人物事迹等为课程思政的开展提供充足的拓展空间,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拓展帮助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在案例的择炼和感悟的分享中传达价值取向,在隐性教育中展现求知、为善、向美的风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人本思想:为课程思政教育明确路径。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认为教育要尊重人的自然性,并与人道主义相结合[4]。思想道德教育是人道主义的教育,但忽视学生的主观意愿和心理发展规律则会造成自然性与人道主义的失衡,进而无法达到育人效果。马克思[5]曾提出“我们不应该抽象地去宣讲道德”,单纯的道德说教难以育人,课程思政教育既要注重施教方式又要关注学生主体。于教师自身而言,教育不仅需要教师拥有高超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身先示范,以自身树立思想道德形象,通过人格的力量影响学生,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从学生主体来说,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具体而言将学生的过往经历、个性特征以及个体需求等因素考虑在内,将课程思政教育与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有机联系,如与学生的体育实践构建“情景交融”的联系,由关注学生的自身体验上升至个人价值的实现,以价值引领融入为导向促进学生实现内在价值的升华。

3)身体哲学: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支撑。

马克思主义身体哲学认为由肉身身体、感性身体和社会身体所构成的人是极其“丰富的个体”[6],是人之谓人的本质体现。体育是最能体现和成就人们肉身身体、感性身体和社会身体发展的特殊身体活动形式。于肉身身体而言,体育的贡献体现在身心一元、激发最大潜能的充分追求上;于感性身体而言,体育的贡献体现在对必然规律的把握,从而实现突破自我极限的自由发展上;于社会身体而言,体育的贡献体现在通过每个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上[7]。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心理学课程教授对象是体育专业学生,课程思政的开展要立足体育的育人功能,一方面继续挖掘体育的育人价值并以心理学的角度使学生加深对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高度的专业责任感以传播体育、教授体育和发扬体育。

1.2  价值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开展该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遵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引导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在”[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3个层面提出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三者紧密联系,将小我寓于大我之中,构成个人的道德准则、社会的公序良俗和国家的共同理想于一体的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总抓手决定《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并非着眼于个人层面,而是融合个人道德、社会担当和国家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教育中的引领作用表现为以个人道德、社会担当和国家信仰为价值依据,去辨识和转化体育心理学课程思政元素,树立教师正确育人观念,以课程元素为载体去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学育人去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凝聚学生价值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