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学校体育协同育人“双循环”推进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探索
作者: 何劲鹏 杨伟群 赵家庆摘 要:学校体育应是一项国家顶层设计、教育系统组织、学校全力落实、家庭积极参与、社会全面支持的健康教育事业,蕴含着广泛、深厚、持久的协同育人特征。目前学校体育各项改革存在着“无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化”隐忧,阻碍协同育人高质量推进。研究认为协同育人是教育各方力量彼此契合、相互配合、互相成就的“双循环”动力系统。家校社三方主体间契合关系不紧密、亲和路径不畅通、相互成就意愿不强烈等问题导致教育各方力量难聚合、难释放、难强劲。以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为目标的联盟化、数据化、议事化推进路径,有助于拓展契合渠道、打开协同空间、筑牢协同根基,可以充分释放协同育人机制的聚合动力。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协同育人;双循环;家校社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4-0101-06
Exploration of the inner logic and path on the "Dual Circulation" promotion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
HE Jinpeng1,YANG Weiqun1,ZHAO Jiaqi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Center of Physical Education,Xi '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3599,China)
Abstract: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a health education project designed at the top level of the country, organized by the education system, fully implemented by schools, actively participated by families, fully supported by society, and containing broad, profound, and lasting collaborativ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t present, there are hidden concerns of "no development growth" and "internalization" in various reform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hinder the high-quality promotion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is a "dual cycle" dynamic system in which the forces of all parties in education work together,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and achieve mutual success. At present, the lack of clos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hree parties of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the lack of smooth paths of affinity, and the weak willingness to achieve each other have led to difficulties in aggregating, releasing, and strengthening the forces of all parties in education. The alliance based, data-driven, and deliberative promotion path with the goal of increasing motivation, vitality, and tapping potential helps to expand channels of fit, open up collaborative spaces, and establish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llaboration, which could fully unleash the aggregation power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llaborative education;dual circulation;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学生体育知识的建构、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完整人格的健全、坚强意志的锤炼等学校体育目标实现,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三方力量汇聚与持续发力。2020年以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相继颁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关于做好课外体育培训行业服务监管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会各方的三者结合,力图赢得更多社会支持力量推进学校体育的多样化、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研究尝试通过“双循环”概念优化目前自上而下、碎片化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进方式,探索由相互契合走向互相成就的协同育人路径,以期实现体育资源配置最佳状态,力求实现学校体育协同育人聚合效应的最大公约数。
协同育人机制是教育多方力量通过行使体育资源配置的决策权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双循环”动力系统。“内循环”是指以区域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由校长、班主任、体育教师、家长组成的推进系统;“外循环”是指以体育部门为主导、社会体育组织为主体,由教练员、退役运动员、体育特长家长与体育指导员组成的推进系统。其中学校教师指导力、家长胜任力和社会支持力,构成了家校社“双循环”协同育人的动力结构。以增动力、添活力、挖潜力为目标的学校体育协同育人机制,旨在把学生的运动时间与空间从学校转向家庭和社会,从学校单一主体转向学校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彼此契合、接力配合和互相融合、相互成就。
1 学校体育协同育人“双循环”推进的现实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事业进行了一系列制度设计并投入了大量公共资源,实现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但是近年来学校体育并未随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高成本的慷慨投入而实现多样化、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长期“低水平的循环”[1]改革似乎陷入“无发展的增长”的内卷状态之中,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经费等高成本投入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教育收益,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内卷化问题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以变异的方式隐藏地栖息在现代社会之中”[2],导致学校体育改革“越改越差如人意、越改越难推进落实”[3]。学校体育改革成效差如人意,与协同育人“双循环”推进的现实困境密切相关。
1.1 家校社契合关系不紧密,协同动力难聚合
目前学校体育协同育人限制于学校各部门之间,局限于围绕教材、教师和课堂等学校体育的“内在”要素之中,依赖于班主任、体育教师等相对单一主体的“单循环”推进状态之下。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的人、财、物的投入呈现持续“量增”态势,但从效果看,还没有实现体质增强和育人效果的“质升”,“小胖墩”“小眼镜”等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依旧突出,学校体育的投入与产出形成“落差”,学校体育的教育收益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对学校体育的协同性认识不到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还处于单一主体推进方式之中,没有得到家庭和社会的广泛、深厚、持久支持,协同育人机制运行整体上处于“封闭化”[4]学校空间之中。
据2019年12月3日《人民日报 》报道:在北京举行的一项高中足球赛事上,看台上只有不到10名学生家长。孩子似乎适应了“难言的赛场孤独和无人喝彩”,为什么各种考试家长们都在考场外翘首以盼?为什么学校体育竞赛如此冷清?一名家长表示,从小到大,孩子几乎就是在没有观众的比赛中成长起来的。如此“小场面”下“自娱自乐”的孤独学校体育[5],又怎能实现“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总目标。反观邻国日本,一场高中足球比赛决赛,现场来了5万人,全国43家电视台转播,还有乐队现场演奏专为比赛创作的主题曲[6]。“近在咫尺,却似远隔天涯”,强烈的现实反差与落差,学校体育高质量发展究竟“差”在哪里?如何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与健康事业?又以何种方式与路径参与?以上系列问题的回答迫切而重要。
目前协同育人整体呈现“学校一头热,社会多头冷”内卷状态。一方面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上升到复杂性的社会问题,涉及到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社会各要素,学界对于增强体质和健康促进的方面并没有形成本质的理论与实践突破,学校体育改革在增强体质、促进健康、解决“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学校单一主体的协同育人进程时断时续,学生体育活动缺少家庭、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协同,家校关系疏离、缺少共识导致协同育人逻辑进程的韧性不足,家庭不配合、社会不支持制约协同育人的聚合效应发生。学校体育不应局限于学校之中、操场之内,而应该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课堂之外有更广阔的教育天地[7]。当前家庭与社会体育力量亟待重新召集与提振,家庭与体育社会组织要承担起青少年在节假日、课后体育服务与体育家庭作业等方面的责任。
1.2 家校社亲和路径不畅通,协同活力难释放
近年来持续高增长的体育投入并未带来更高质量的回报,各种形式的改革举措“一时喧闹”与学校操场“长时间沉寂”形成极大反差,空旷的操场只有“强制”的课间操和“无奈”的体育课,学生的课后体育与校外体育,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疏漏的盲点和空白地带。2021年2月18日由人民网组织的《体育强国大家谈》连续刊发了学校体育改革系列之问,集中讨论譬如发展学校体育, 为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需要哪些社会力量、如何巧借“外力”、未来社区与学校如何对接、现有运动场馆如何向学生开放、社区健身器材如何完善[8]等一系列协同育人机制问题。当下体育教师如何科学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家长如何参与家庭体育作业、退役运动员如何“走进”校园、社区体育如何“亲近”学生、社会体育组织如何支持学校体育等协同育人路径不畅通问题也亟待回答与破解。
1.3 家校社成就意愿不强烈,协同潜力难挖掘
合作意识弱、缺乏潜力导致学校体育协同育人行动波动大、难持续。与学校体育改革的政府强力推进相比,家庭与社会体育呈现为组织结构松散、支持力量分散、稳定性不够等特征,协同育人过程中家庭不支持、社会不配合、合作不持续等问题突出,社会支持力度不一、强弱不一,体育组织存在“对行政资源的惯性依赖、内部治理结构失衡、内外部监督体系不完善等发展困境”[9]。目前我国家庭与社会体育的民间性和自发性特征明显,支持学校体育协同育人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低。协同育人过程中学校体育没有发挥延伸和承接作用,家庭、社会体育组织也还没有明确的与学校体育相对接的部门、项目和负责人,无法实现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力量的融合互补。
基于以上问题分析,如何寻求一条集约化、动力强劲的推进路径,充分激发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活力,从而打通学校体育协同育人路径,或许是让学校体育高成本投入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协同育人机制高动能教育收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