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业余体校组织结构变迁的历程、经验和未来路向
作者: 袁强 马晓 唐炎摘 要:回溯我国业余体校组织结构变迁的历程,可将其划分为由业余体校领导、管理人员和教练员上下垂直分工的“直线式结构阶段”,对训练、教务、行政等职能进行部门化横向分工的“分部制结构阶段”,和以任务为导向、多主体共同参与的 “网络式结构阶段”3个阶段;在不同的组织结构变迁阶段,业余体校始终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价值定位,运动训练专业化的效率逻辑和逻辑共存的制度顺应策略,为其组织结构样态调整的基本理路。结合现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现实,建议业余体校从扩充组织职能部门、集团化办校以及与中小学校共建合作网络3个方面综合考虑,通过完善其组织结构,整合利用体教资源,从而构建业余体校服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育和青少年体育普及的双赢格局。
关 键 词:业余体校;组织结构;人才培养;体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80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4)04-0107-06
Research on the process, experience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for China’s amateur sports schools
YUAN Qiang1, 2,MA Xiao1,TANG Yan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Zhoukou 466001,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change for amateur sports schools in China,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stinct stages such as: “the period of linear structure” of vertical division of labor composed of leaders, managers and coaches, “the period of partial structure” of departmental horizontal division of labor for training, academic affairs, administr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and “the period of network structure” of task oriented and multi subject participation. During the various stages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change, adhering to the value positioning of cultivating reserve talents in competitive sports, following the efficiency logic of professional in sports training and institutional adaptation strategy of the coexistence of logic, all these provide the basic logic for adjust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for amateur sports schools.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reality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it has been recommended that amateur sports schools should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from three aspects of expanding their organizational department, collectivized school running, and building cooperative network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and also by improving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of amateur sports schools, and integrating and utilizing sports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to construct a win-win situa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reserve talent selection and youth sports popularization by the service from amateur sports schools.
Keywords: amateur sports school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talent training;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因业余体校组织失能所引发的生存困境,是近年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1]。业余体校自设置以来即作为体育场域内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组织,始终坚守为国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核心任务,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输送大量的精英运动员和相关体育人才,助力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世界瞩目的历史成就[2-3]。2020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体教融合意见》),从扩展业余体校职能的角度为业余体校提出新的发展建议。但如何调整业余体校的组织结构,顺应新时代社会经济文化需求,履行其相应职能,无疑是当前业余体校摆脱困境、谋求自身更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业余体校作为现存事物的组织,其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必然存在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基本逻辑,而立足于业余体校本体内观其组织样态和变化轨迹,有利于揭示业余体校自身存续的“抉择智慧”,对解决业余体校当前自身发展问题更具实质性作用。由此,本研究本着“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的初衷,系统回溯业余体校组织结构变迁的历史脉络,挖掘、归纳我国业余体校如何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调整谋求自身发展的经验,以从中探求当下我国业余体校的发展路向,助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1 我国业余体校组织结构变迁的历程
总体而言,业余体校自创立以来历经“直线式结构”“分部制结构”“网络式结构”3个相对典型的组织结构发展阶段,各阶段都体现了业余体校为实现自身价值而进行的适应性调整。
1.1 直线式结构阶段(1955—1965年)
1955年业余体校在国家为扭转我国人民群众体质健康水平普遍偏低状况和打破帝国主义外交封锁的时代背景下创立,并确立培养基层体育骨干和优秀运动员的双重组织目标[4]。当时业余体校办校规模小、职能未细分,组织呈现为各级人员参与的自上而下直线式管理的结构特征,专业化管理难以施展、组织效能相对较低[5]141。1956年原国家体委为规范业余体校办学发布《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和《青年业余体育学校章程(草案)》,确立业余体校会议制的领导管理方式和“校长-教练员”的直线式组织结构及工作机制[6]。但是由于建制不全,大多业余体校以附属组织的形式挂靠在举办单位之下,故其领导、教练员和相关工作人员多由主办单位人员兼任[7],这种兼任管理虽然使业余体校在短时间内得以迅速组建,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放大特殊时期组织内人员的利益冲突和责任冲突,加剧业余体校人员任用的不确定性,以致当时业余体校多存在组织结构不稳、分工失序等问题,影响专业化学训工作的开展[8]3。鉴于此,以上海各区业余体校为代表的部分地方业余体校尝试进行“人-职”固定,并规范业余体校用人制度,确立校长等领导与教练员的岗位责权、建立稳定的职责关系,并依托普通学校场域内的师资与场地资源,探索业余体校学生文化学习和业余训练和谐共进的发展道路[9]114,[10],所积累的工作经验为全国业余体校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959年后国家体育战略由“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向“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侧重抓提高”的方向转变。原国家体委确立以提高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重点业余体校的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的改革工作,从巩固和提高组织管理水平与资源配置效果的角度,提高业余体校运动训练的专业化水平[11]。改革最先由重点业余体校组织结构的规范化着手,规定由专职校长、副校长或教导主任,以及专业的专职教练员和有管理经验的行政干部共同构成的基本组织架构,在原有的“校长-教练员”直线式组织结构基础上,形成职能上下细分的“领导层(校长、副校长)—管理层(教导主任、行政干部)—执行层(教练员)”三层直线式组织结构,同时改革还要求业余体校必须具备完善的教学训练制度、良好的场馆设施和完整的经费保障以及规模化的参训人员。建制的规范化有效提升业余体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效果[12]。1964年原国家体委在总结全国已有体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布《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试行工作条例(草案)》,从制度上进一步强化业余体校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目标任务,确立地方体委对业余体校的业务领导权和管理监督权,规范业余体校专职领导岗位和教练员的配备以及岗位与职责的对应关系,为维持业余体校稳定的组织结构和工作关系奠定基础[13]。
该阶段业余体校的组织目标以兼顾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基层体育人才的培养为起点,逐步向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单一任务转变。彼时,业余体校尚未摆脱附属的组织属性,在组织发展和资源的分配、利用上仍受制于举办单位。随着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体育系统在业余体校管理中的介入,业余体校的岗位逐渐走向专职化,组织结构的层级与分工趋于稳定。
1.2 分部制结构阶段(1966—1999年)
1966年后业余体校曾停滞与沉寂,直至1971年在第31届世乒赛的带动下,竞技体育再次成为展示国家形象和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的突破口,国家为尽快提升竞技体育的发展水平,恢复业余体校的相关建设。这一阶段,业余体校的组织结构趋于完整并形成稳定的分部制组织结构,显著提高业余体校运动训练的专业化水平,培养出大批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分部制组织结构的特征在于职业的专业化,即以组织职能为基础,把具有相同职能的工作岗位放在同一部门而进行的职能细分,以便发挥更高的组织工作效率[5]144-148。这一组织结构的确立得益于1972年原国家体委在全国青少年业余体校工作会议上发布的《关于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第四个五年(1971—1975)计划发展规划的意见》《关于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经费开支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文件的发布从制度上赋予业余体校独立的人事管理和财务预算权力,使业余体校建制更为独立。随后,原国家体委和教育部于1979年联合修订发布《少年儿童业余体育学校章程》(以下简称《章程》),进一步巩固各级体委的业余体校举办权和领导地位,并要求业余体校进一步完善组织结构,配备相应的专职干部和有业务能力的专职教练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以确保落实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组织职能。这一系列举措使体育系统成为业余体校的主要举办单位,并确立业余体校在结构和功能层面以部门为职能单位的科层化组织结构的制度基础[14]。1979年我国重返奥运大家庭后,在竞技体育赶超战略的指引下业余体校的组织目标倒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办校所需的人员、经费和场地设施等资源也在体育“举国体制”下得到了充分保障,整合了学训资源的“三集中”(文化学习、运动训练和膳食住宿集中统一安排,简称“三集中”)学训组织形式在此阶段成为业余体校的主流学训形式[15]。同时,业余体校以《章程》为工作蓝本,组建训练、教务、行政和后勤等职能部门,并通过专业化分工和部门间横向联系,构建“分部制”的组织结构,保障学训系统各环节的职责落实和正常运转[8]2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