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协同保护
作者: 冯泽华摘 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重要见证,也是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和塑造健康湾区的珍贵资源。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逻辑前提出发,理顺大湾区各方利益平衡的制度保障,并聚焦大湾区良好营商环境的价值指引,可体系化证成法治协同于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制度理性。当前,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协同保护面临行政区行政下法治不协调和湾区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尚未健全的双重困境。大湾区应首先塑造法治协同保护理念,再陆续推进区域规划制度、规范供给体系、行政协调制度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法治环节的建构,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全链条活态保护。
关 键 词:粤港澳大湾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治协同;民俗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2-0032-07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coordinated protection of rule of law
FENG Zehua1, 2
(1.School of Law,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China;2.Center for Basic Laws of Hong Kong and Macau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0,China)
Abstract: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only the important witness that provi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o have the same root, but also precious resource for those three places to jointly build a humanistic and vigorous bay area. Starting from the logical premise of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traighten out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of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nd make clear the value guidance of good business environment, those can systematically prove the institutional rationality of the cooper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reater Bay Area. At present, the collaborative legal protectio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Greater Bay Area is facing the dilemma of uncoordinated rule of law under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 and imperfect top-level legal system. Greater Bay Area should first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prot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n gradual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 system, norm supply system, administrative coordination system and diversified dispute resolution mechanism in order to realize active protection of the whole chain of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words: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coordination of rule of law;folkloric identity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是粤港澳三地同根同源的重要见证,也是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和塑造健康湾区的珍贵资源。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1]。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等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亦强调要把举办岭南文化传统体育赛事作为重点建设项目[2],足以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在国家战略实施上的重大价值。2021年国务院同意广东、香港、澳门承办2025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3],无疑为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注入新动能。一般而言,大湾区体育非遗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大湾区体育非遗是指被珠三角九市、香港、澳门视为共同文化遗产的各种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涉及体育活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如龙舟、龙形拳、醒狮等。广义的大湾区体育非遗是指被珠三角九市、香港、澳门的其中一方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体育活动有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如广东的鹤山狮艺、香港的大坑舞火龙、澳门的葡萄牙土风舞等。为建构文化共同体,塑造大湾区体育非遗品牌,本研究采用广义上的概念。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4]。法治是社会治理的目标和要求,也是粤港澳共建大湾区的最大公约数和制度保障。粤港澳分属不同的法域,彼此的法律制度存在差异,通过法治协同方式保护大湾区体育非遗,可以更好凝聚三地的精神动力。然而,目前学界对此问题的理论供给不足,虽有一定数量以广东整体性[5]或者个案性[6]体育非遗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但从大湾区语境下对体育非遗进行研究略显单薄,更遑论依托法学理论深入挖掘。因此,本研究尝试探索大湾区体育非遗法治协同保护的现实进路,以期为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和塑造健康湾区提供可行路径。
1 法治协同于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的制度理性
1.1 法治协同是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的逻辑前提
在大湾区治理创新过程中,法治是贯穿始终、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体育非遗保护是大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环节,需要一套完善的规范体系予以支撑。
第一,法治协同为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奠定法治基础。大湾区体育非遗的法治协同保护,是大湾区非遗保护和大湾区法治协同建设共同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体育非遗保护是大湾区非遗保护重要方向。大湾区非遗的整体性保护能够带动体育非遗的法治保护,而大湾区体育非遗得到充分法治保护后能形成示范效应,进而“反哺”大湾区非遗的整体性保护。事实上,在众多非遗项目中,涵摄健身、竞技、娱乐、观赏和教育等功能的体育非遗最有生机活力,契合健康中国和健康湾区现实需要,是粤港澳共建人文湾区和塑造健康湾区的绝佳媒介。另一方面,法治协同作为一种区域治理的制度性工具,可成为大湾区建设的行动指南,合理配置多元主体的权力与职责、权利与义务,科学调整纵向央地关系和横向府际关系,确保大湾区体育非遗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置于法治的规制下,稳定、有序开展工作。
第二,法治协同为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确立和巩固民俗认同。民俗认同是蕴含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的民俗行为和民俗实践在意识层面的反映,从某种程度而言,民俗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为国家认同提供意义和原则[7]。有学者更进一步证成体育非遗有助于塑造国家认同并增强归属感[8]。由此观之,大湾区体育非遗既是一种民俗文化,又是一种文体瑰宝,助推国家认同建构的作用不可估量。据此,以大湾区体育非遗为抓手,通过重塑香港同胞的民俗认同增强其国家认同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民俗认同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基于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多种因素混合而成的。法治协同可通过建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运行体系,影响大湾区居民的是非判断标准,引导他们在法律框架内,厘清自己行为的界限,以共同保护大湾区体育非遗,进而上升为共同民俗认同,为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认同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1.2 法治协同是平衡大湾区各方利益的制度保障
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作为一项举足轻重的区域公共事务,必然涉及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法治协同通过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优化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区域合作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最大程度激发大湾区各方主体参与体育非遗保护的内生动力。
第一,促进城市间的良性竞争。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是大湾区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9],给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敲响警钟。大湾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体育非遗分布领域广泛,倘若能得到充分挖掘,将提升湾区文化品位,塑造湾区良好形象。有学者采用Bootstrap抽样检验法就广东居民赴香港参加体育赛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赛事产品因素及相关吸引因素是广东居民考虑是否参与的首要因素[10]。《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亦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举办国际品牌体育盛事,推动大湾区文化体育融合发展。”立足湾区优越资源,依托粤港澳共同的文化记忆——大湾区体育非遗积极举办系列国际品牌体育盛事,塑造湾区体育文化名片,将有助于带动跨境文体消费,或在新发展格局下,培育体育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但大湾区有必要强化整体意识,紧扣法治协同,提前谋划解决同质化问题,合理分配体育非遗保护制度资源,建立城市间体育非遗保护的良性竞争格局。从深层法治逻辑来看,体育非遗兼具竞技性和教育性,蕴含利益平衡的价值导向。以体育非遗的法治协同为契机,让各城市认清彼此非遗法治保护的差异,进而在保护规则衔接与整合的过程中,凝聚共识,进一步增强大湾区非遗法治保护的整体性。值得瞩目的是,2021年10月大湾区十一市首次合办非遗展,展会汇聚了醉龙舞、广东醒狮、咏春拳等极具湾区特色的体育非遗,为大湾区体育非遗的法治协同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二,协调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体育非遗传承人及其利益相关者、粤港澳相关行业协会、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是大湾区体育非遗保护的重要力量。这些主体享有各种各样的资源,能为大湾区体育非遗提供多元化的保护方式。而参与大湾区非遗保护必然带有一定的利益,如精神利益、物质利益以及混合利益,需要通过法治协同建构各主体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在这一机制指引下,大湾区多元主体将积极开展跨区域合作,尤其是加强体育非遗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促进文化资源要素高效流动。
1.3 法治协同是大湾区优化营商环境的价值指引
法治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利器。大湾区体育非遗的价值不止于精神文明层面,还包括经济方面。从多个数据指标看,大湾区的体育产业正处于创新变革的机遇期。广东省体育局发布的《2020年广东省体育产业报告》显示,广东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增加值、GDP占比等主要数据均位居全国第一,总规模达全国的1/5[11]。李宁、特步国际、安踏体育、361°等中国知名体育用品商家均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12]。可见,大湾区体育非遗在体育产业及其衍生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赛事活动等方面均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亦明确提出“支持粤港澳三地共同推动以国际龙舟邀请赛、醒狮表演赛、传统武术表演赛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传统体育赛事”[13]。从法治与经济的关系来看,打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有助于明晰体育产业各类参与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法律角色,以更好地聚集创新资源[14],也有助于体育产业乘协同保护体育非遗之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大湾区体育非遗获得法治协同保护后,可进一步彰显湾区特色品牌魅力,并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进而在经济效益驱动下深化对大湾区体育非遗的法治保护,形成经济发展与非遗保护“两翼齐飞”良好状态。因此,大湾区有必要整合各方法律资源,通过法治协同的方式健全体育非遗的市场生态保护机制,依法保障大湾区体育非遗商业性保护的可期待利益,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