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赋权介导下知识共享对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
作者: 郑君怡,吕万刚摘 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社会交换理论(SET)框架,通过探讨心理赋权因素在介导知识共享对教师创新行为的影响发现: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特征与其隐性人格和工作环境有关。高校体育学科的边缘地位和组织创新文化缺失是导致高校体育教师低水平自我效能感和创新行为困境的本源。高校中的知识共享存在不同程度的异构转移性、沟通开放性和协同竞争性特征,通过鼓励教师参与知识共享活动增强其心理能力,进而产生更富成效和创新性的工作行为是高校体育学科获得竞争优势的可行性路径。对此,高校赋权实践要充分重视对高校体育教师心理需求的识别、开发和应用,通过建立完善的组织创新文化与知识共享保障和激励制度,为高校体育教师现代化发展提供高质量与可持续的内部动力来源。
关 键 词:体育心理学;知识共享;心理赋权;员工创新行为;高校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07.4;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2-0086-07
The effect of knowledge sharing on the innovative behavior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college mediated by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ZHENG Junyi1,LU Wangang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74,China;2.Wuhan Sports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 and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ET) frameworks, by 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factors in mediating knowledge sharing on teachers' innovative behavior, 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colleges are related to their implicit personality and work environment. The marginal status of the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and the absence of 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innovation are the root causes of the low level of self-efficacy and innovative behavior dilemmas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college. Knowledge shar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different degrees of heterogeneous transferability, communication openness, and collaborative competition. Enhancing teachers’ mental capacity by encouraging them to participate in knowledge sharing activities, which in turn leads to more productive and innovative work behaviors, is a feasible path to gain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phys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s at college. Given that, college empowerment practices should pay full attention to the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need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rovide high-quality and sustainable internal power sources for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rfect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culture and a shared guarantee and incentive system.
Keywords: sports psychology;knowledge sharing;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employee innovative behavior;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t college
为推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2]。这对于高校体育教师主体的现代性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就现实而言,高校体育教师在工作中仍普遍存在知识更新较慢、自我效能感偏低现象,致使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缺乏竞争力。那么,如何改善这种现状并激发高校体育教师创新的工作思路和行为,是当前高校体育学科内涵式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多相互关联的结构被认为是影响员工创新行为的前因。根据先前的研究,知识资本被视为高等教育获得成功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各类院校通过制定知识管理计划增强高校教职人员知识资源的利用价值,比如通过书面报告、会议组织、个人互动等形式分享知识,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方案。因此,对于教师创新行为而言,高校中的知识共享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因为知识共享有效促进了创新,并对教师的心理能力产生了广泛而强烈影响。然而,尽管高校充分认识到知识共享对于教师产生创新工作行为的重要性,但其发生或介导机制却尚未明确。
有研究指出,心理赋权水平较高的员工,在分享知识和创新工作行为方面的表现也更加突出[3]。这一结论涉及与组织成员分享知识时的主动性和响应行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TPB)和社会交换理论(CET)框架在识别、开发和塑造个体行为方面的成功经验,本研究提出,心理赋权是知识密集型组织获取知识与教师创新行为过程中值得考虑的介导因素。早期的“赋权”概念被定义为增强个人内在动机的过程[4],主要涉及个人对其工作意义、工作能力、工作自主性以及工作结果等方面的看法。现阶段,心理赋权概念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学和管理实践中,因为赋予员工权力是任何组织实现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高校环境中的知识共享、心理赋权和高校体育教师创新行为之间的关联,以及心理赋权对强化这一关系的介导作用机制,以期为我国高素质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知识管理和赋权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1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行为困境
1.1 高校体育教师的特点
尽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专业体育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职能管理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期待[5],但高校体育学科育人目标是一致的,即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助力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并将体育价值全面融入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为更好实现目标,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反映自身运动的价值观,并将这些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展现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教授学生如何更好参与体育运动。
(1)内部性特征与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格特征有关。Hattie[6]研究指出,体育教师的目标与信念(价值观)、内在动机、自我调节和专业知识等隐性人格特征是影响其教学研究和学生学业表现的重要因素。在Georgiev[7]研究中,高校体育教师开朗的性格、休闲的着装、对于专项技能的展示以及与学生沟通的方式,都显示出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好社会交往能力。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与高校体育教师相互交流、理解与合作的意愿也在增加。在这一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通过建立相对积极、安全和支持的教学与研究氛围,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并挖掘其自主学习动机,也有利于强化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2)外部性特征与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有关。体育教学场所的“物理结构”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典型特征。首先,物质资源永远是体育教学中悬而未决的主题,即学校缺乏足够的体育教学场地和设施。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更加依赖教学器具的可用性,如不同项目所需的球、球拍、装备等。其次,对于大多数户外运动而言,高校体育教学随时面临刮风、下雨、酷暑、严寒等不确定的气候影响,对此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即时调整教学计划,这体现了他们灵活应变的能力,尽管这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等指标。最后,大学体育课程的开放性特征使学生拥有更高自由度,这可能会存在纪律和安全问题。在这一方面,如何运用规则来实现课堂控制,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需要高校体育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1.2 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困境
(1)体育学科边缘化的创新困境。在高等教育环境中,体育学科的边缘化特征可能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孤立现象和创新行为困境[8]。相较其他学科而言,高校管理层普遍认为体育教师的角色没有学科教师那么明显,因此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可能在若干情况下受到质疑。就现实而言,高校课程因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实质教育课程和形式教育课程。尽管高校体育教学更多属于实质教育课程,但体育学术研究又要运用形式教育的方法,这就是高校体育特点和难点。在高校体育教师创新动机和教学研究目标之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即对于思维方法和科研工具的转化和应用,高校体育教师不具优势。换言之,高校体育兼备技能性和科学性特征,不仅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更加考验他们处理社会知识的能力。对此,向东春等[9]指出,高校权利主体间的互动与共享是实现内部有效治理的关键,尽管高校体育更加注重实操技能培养,但因学术权利弱化而导致的组织沟通距离严重阻碍了内部集体意识的形成[10],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师通过争取外部支持产生创新变革行为。
综上所述,体育学科边缘地位与高校环境中的社会互动有关。尽管大多数研究都关注体育学科边缘化的负面影响,但仍有一些文献赞赏体育教师为创新教学和研究所做的贡献[11-12]。在这一方面,理解体育教师如何从高校知识共享中寻求工作意义是助推其产生创新工作行为重要内容。研究认为,高校体育教师的创新困境可以通过知识共享重构其对于工作意义和自身能力的认知,进而抑制体育学科边缘化。具体而言,当高校体育教师在知识互动环境中感受到他人的认可与支持时,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有意义的,这意味着对于自身所期望的功能价值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被他人咨询关于教学和课堂管理方面的意见、获得校级或者更高层次的重要奖项,以及个人学历水平的提升等,都可能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对于自身工作意义和能力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