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三全育人”的路径及对策
作者: 梁大为摘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究高校学生体育社团 “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管理部门协同不够通畅、育人配套要素支持不足、法规制度未能落到实效的现实困境。据此提出应从政策保障、管理协同、激励机制、思想引导等路径提升“三全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最终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 键 词:学校体育;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4-0098-06
Approach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ree-wid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at colleges
LIANG Dawei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China)
Abstract: By using the Marxist theory of all-round hum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ree-wide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practical dilemmas are as follow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associations is not effective en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is not smooth enough, the supporting elements of education are not enough, and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not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cy guarantee, management coordin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ideological guidance, the research aims to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effectiveness of “three-wide education”, so a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que, aesthetics and labor, and eventually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rough moral education at universities.
Key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ports associations;three-wide education
近年来,教育部门也陆续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三全育人”的理念,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已成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阵地,其本身蕴含的隐性德育价值和外显体育价值,能通过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能力、集体协作意识,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身体实践和德育价值的互动融合。本研究试图剖析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与耦合逻辑,解析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育人的现实问题,为探索具体化、自身化、实践化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育人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三全育人”的现实要求
1.1 思想引领:塑造学生人格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刻诠释了高等学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1]。“蒙以养正,圣功也。”思想教育是培育校园学生思想的重要途径,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塑造优秀的道德品格。作为“第二课堂”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社团兼具教育的理念性与实践性,能够借助动态活动形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体育活动,实现对学生身体和精神的双向引领。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能够顺应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通过沉浸式体育场景传递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拓宽了思想政治课堂的空间维度[2]。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日常管理和活动内容之中,既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提供新的疏通路径,又可以激发教育过程中主客体的良性互动,多维度塑造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社团活动和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体育比赛过程中,学生能够以团体形式参与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在接受体育运动知识的基础上磨练意志精神,激发体育运动的信念感,进而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精神,在培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同时,拓宽学生全局视野、塑造学生优质人格。
1.2 实践拓展:提升技能素养
马克思主义提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实现劳动能力提升,更要实现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发展。高校学生培养也遵循这一理论,将智力培育和体力培育有效结合,践行人才培育的实践性。为了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目标,体育成为了首选的实践载体。体育社团所特有的活动自主性质使得社团本身比公共教学有着更多实践和拓展机会。学生通过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参加校内外的各种体育活动,或是在比赛中担任裁判及相关工作人员、志愿者等,使学生的体育活动更加有序、科学和规范,进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高校体育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以小型体育活动形式,通过个体与团队之间的配合协作,能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育运动存在的意义,不仅强调以活动本身实现身心健康,还主张在运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和认知能力。一方面,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使学生提高对自我的定位和认知水平,通过运动排解自身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竞技类体育项目在比赛对抗中能锻炼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素养。同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比赛满足学生身体运动需要,激发学生体育情感,培养和强化学生运动兴趣,通过体育社团拓展交友圈,促使学生找到自身价值,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1.3 文化教育:营造成长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化教育是思政中的重头戏之一,而校园文化作为经过长期沉淀的校园价值共识,在办学精神和环境氛围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以精神引领反哺教育实践[3]。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逐步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上有着突出贡献,体育运动和各种赛事形成的校园文化能够提升高校声誉,其所营造的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环境氛围使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坚强不屈的精神状态。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具有一定自主权,能够进一步激发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学生以多样的体育活动潜移默化地凝练群体意识,形成体育规范、行为规范、认知规范,通过体育文化营造的氛围使其产生认识态度的变化。这一过程,能够将体育运动与文化熏陶深度融合,让学生更深层次体会体育目的、价值及其生活含义,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生活意识,更可以从教育理念上,让学生热爱体育文化并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成为代际传承的重要精神内容。
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三全育人”的困境
2.1 参与主体协同不够通畅
多主体有效协同是推动学生体育社团育人功能实现的重要前提。高校学生体育社团育人工作的参与主体包括校团委、体育部门、社团联合会和体育社团成员。团委和体育部门履行管理职能,负责思想引领、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社团联合会则是校团委与体育社团之间的沟通桥梁;社团成员在接受管理部门指导和监督的前提下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虽然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明确了参与主体的权责,但在实际运行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沟通渠道都不够通畅,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容易造成管理缺位或多头领导现象[4],管理主体与参与主体之间的沟通壁垒更是影响了学生体育社团作用的发挥。
“三全育人”是系统工程,需要党政部门、教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各个部门的有效互动才能形成合力。学校在具体运行中,对不同部门的职责导向和考核要求是不一样的,对于如何协调不同部门的利益取向,如何构建全员育人格局,还处于迷茫探索期,做什么、怎么做是摆在面前的难题(理工类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访谈记录,2020TYST007)。
从根源上看,各级管理部门尚未将体育社团工作视为重点,上级部门对学生体育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有效指导,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作,不同单位只负责相应部分的业务管理,较少从社团发展的整体视角出发[5]。其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呈现行政化特点,部分高校团委采用“命令式”的管理方式,将社团联合会作为学校管理部门的附属,社团联合会仅仅充当上传下达的工具,缺少沟通环节。此外,学生的自主管理空间受到挤压,行政管理部门与业务管理部门、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管理者的地位落差,加之沟通机制不完善,严重阻碍主体间的协同管理。
2.2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前者是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的直接教育,后者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间接教育。作为大学生参与面较广的学生组织,高校体育社团承担着思想价值引领、综合素养培养、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然而调研发现,广东省普通高校的学生体育社团发展较多以体育技能扩展为理念,未能多方面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立德树人”难以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凸显,导致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偏离方向。
作为体育社团,我们今年在努力响应学校号召,尝试将体育社团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社团日常工作围绕训练和活动开展,体育项目更为重视的是身体活动,我所理解的思政教育偏向理论、精神的宣扬,目前两者的契合度是很低的,思政教育也是为了配合学校的任务开展“面上工程”,缺乏连续性,操作起来还是有些困惑(省属重点高校田径社社长访谈记录,2021TYST015)。
一方面,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者与执行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握不清。思政教育经常被视为“高大上”“假大空”,在操作层面缺少行为教育、细节教育作为内容[6]。无论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均缺少专门的课程思政培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如何融入体育社团活动中力不从心,难以提升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吸引力,影响其传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体育社团的社团定位以及长远规划不清晰,日常工作是围绕某个体育项目开展活动或训练,缺乏社团的文化建设与传承,内涵与意义深度不足。同时,部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娱乐功能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教育功能,导致体育社团思政教育的阵地缺乏牢固性,对于学生思政教育缺乏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