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媒介使用对中国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
作者: 张龙 卢春天 曾玉华 马波 金玉柱
摘 要:利用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探讨网络媒介使用对中国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影响效应在地域与阶层之间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网络媒介使用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过度媒介使用则会降低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网络媒介使用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域和阶层异质效应,即相对于城市与东部地区,网络媒介使用对农村与中、西部地区居民的影响效应更大;与较高阶层相比,网络媒介使用对较低阶层群体的影响效应更明显。研究认为,加快中国互联网普及,促进网络媒介与体育深度融合,对提升居民体育参与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 键 词:体育参与行为;网络媒介使用;城乡差异;阶层区隔;异质性分析;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5-0054-08
Impact of network media use on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Chinese residents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GSS2017 data
ZHANG Long1, 2,LU Chuntian1,ZENG Yuhua2,MA Bo3,JIN Yuzhu4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 710049,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 an 710048,China;
3.School of Sports Training,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Xi'an 710068,China;
4.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Xi'an Electronic Technology University,Xi'an 710071,China)
Abstract: Using the data of the 2017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CGSS2017),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act of network media use on Chinese resi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impact effect between regions and clas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etwork media use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resi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but excessive media use will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resi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The impact of network media use on residents'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had significant regional and class heterogeneous effects, that is, the impact effect on the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middle, western and rural resi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eastern and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impact effect on middle and low-class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upper-class groups. This paper holds tha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accelera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Internet in China and promote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etwork media and sports to improve the fairness of residents'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Keywords: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r;network media use;urban-rural differences;class division;heterogeneity analysis;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
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介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媒介推动全民健身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取得了进展,但也存在一些分歧。心理学研究表明,网络媒介可以对居民参与体育的意识、态度、动机等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其行为[1]。传播学研究表明,网络媒介延展了居民体育参与方式,扩大了体育人际关系的互动与交往,丰富了传播内容,为居民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升参与水平[2]。社会学研究表明,网络社交是巩固和拓宽社群内外体育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具有重要作用[3]。但目前相关实证研究结果却存在分歧。部分研究显示,网络媒介对居民体育参与具有积极影响[4],趋于“媒介动员论”。部分研究则显示,前者对后者具有消极影响[5-6],或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7],趋于“媒介抑制论”。本研究认为,这些研究更多集中在群体性别、年龄等个体因素层面上的探讨,而忽略了地域和阶层等结构性因素,这可能是造成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基于当代中国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与阶层固化,有研究表明,居民体育参与呈现出明显的地域与阶层化现象[8]。目前相关研究尚未完全展开,因此有必要从地域与阶层等更宏观的结构性视角,探讨网络媒介使用“更有利于城市还是乡村居民的体育参与?”“更有利于优势还是弱势阶层的体育参与?”等异质性命题。
从地域的结构性视角来看,体育参与习惯的形成与居民所处的体育社会环境有着直接联系[9]。政府资金投入是促进体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10],而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薄弱是导致居民体育参与水平偏低的原因[11-12]。但媒介环境学理论认为,媒介与社会有着互动共生的关系[13],网络媒介在体育的制度与政策宣传、资源配置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塑造着体育社会环境,从而对居民健康意识和体育参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有关地域因素的研究指出,个体掌握新媒体资源的不均等与地域新媒体资源分布的不平衡交织在一起,进而影响个体相应的社会行动[14]。受区域发展不平衡限制,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表现出东部高于西部、城市高于农村的态势[15]。互联网普及率的空间差异,既影响着体育社会环境建成,又制约着居民通过网络媒介获取体育资源的广度与深度,会对不同地域的居民体育参与行为造成不同影响,但不确定的是互联网普及率高的地区网络媒介使用是否对居民体育锻炼行为产生的效应会更大。从目前研究结果来看,相较于东部和城市地区,健康观念不强、健身意识淡薄以及体育资源的可及性受约束是影响西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重要因素[8],而网络媒介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因此,相较于东部和城市地区,网络媒介使用可能对西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更明显。
从社会分层的结构性视角来看,既有研究表明社会阶层是影响居民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16-18]。但是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网络媒介有可能会打破社会阶层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限制。一方面“弱势群体”借助网络媒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体育资源占有的不足;另一方面,居民通过网络社交可以拓宽体育参与途径[19],进而影响体育参与行为。有研究指出,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超越阶层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个体在网络社会中同样拥有资源优势,而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弱势阶层的个体,在网络资源占有方面仍然处于劣势[20]。实证研究表明,虚拟网络中的社会阶层并非实体的社会阶层,通过网络社交不仅可以实现社会网络人际交往的虚实转化[21],还可以提升和增强人际社会资本,并且使教育程度、职业地位、收入等阶层各不相同的群体之间出现平等化趋势[22]。有研究结果进一步显示,在互联网信息获取方面,虽然中间阶层要高于社会低层群体,但是社会低层群体互联网使用的趋势开始上升[23],网络媒介可以弥补弱势阶层在体育社会资本占有上的不足,从而促进居民体育参与水平[24]。这意味着,网络媒介使用对居民体育参与的影响有可能会突破社会阶层的限制。因此,与较高阶层相比,网络媒介使用可能对较低阶层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更明显。
除了地域与阶层方面的结构性因素,个体因素也值得关注。从行为理论来看,体育参与的态度、动机、情感体验、结果期望等能够有效地解释个体参与或退出机制,比较准确地预测不同人群体育参与情况[25]。而网络媒介提供的体育与健康方面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对体育健身价值的认知和体育参与的态度、动机和行为。简言之,在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介使用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可能具有积极影响,但也可能存在“时间替代效应”:网络媒介使用频次的增加有可能是以减少体育参与为代价的,即网络媒介使用的时间越多,体育参与的时间就越少[26]。因此,也有必要从总体上考察网络媒介使用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双重效应。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使用2017年中国综合调查数据主要探讨2个问题:(1)网络媒介使用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影响的总效应如何?是否存在倒U型效应?(2)从结构性视角考察其影响效应是否存在地域与阶层的异质性?
1 数据、变量与分析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本研究采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7年数据(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以下简称CGSS2017)对上述提出的命题进行验证。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由中国人民大学联合各地学术机构共同执行,是中国首个全国性、综合性的大型社会调查项目,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CGSS2017调查采用多阶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共抽取12 582个样本。其中男性5 935、女性6 647,东部、中部、西部样本分别占总样本的44.84%、27.29%、27.87%。
1)结果变量。本研究的结果变量是居民体育参与行为。按照美国学者凯尼恩对体育参与概念的界定,体育参与应涵盖4个层次,即“认知”“情感倾向”“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27]。本研究将居民体育参与限定在“直接参与”层次上,即直接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在调查问卷中,测试者被询问“过去一年,您是否经常在空闲时间参加体育锻炼”,选项依次为:1“每天”、2“一周数次”、3“一月数次”、4“一年数次或更少”、5“从不”。由于有序回归模型需要满足平行线检验假定,本研究对该变量的选项进行了部分合并,并反向编码:4“每天”、3“一周/一月数次”定义为“一般”、2“一年数次或更少”定义为“很少”、1“从不”,取值越大表示体育参与越频繁。该变量中选择“不知道”的样本仅占总样本的0.14%,因此作为缺失值处理。
2)预测变量。网络媒介使用是本研究的核心解释变量。根据媒介信息传播的特点,报纸、电视、广播被称为传统媒介,而将互联网、手机、电脑等媒体称为网络媒介。借鉴同类研究对媒介类型的划分,本研究通过问卷中“过去一年,您使用互联网(包括手机)使用情况”作为网络媒介使用的测量指标。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取值越大说明网络媒介使用越频繁。
3)控制变量。为了控制其它因素对居民体育参与行为的影响,本研究纳入了3类控制变量:地域因素、阶层因素和人口学特征。(1)地域因素。按照中国区域划分标准,将被访者所在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并分别赋值为3、2、1。按照居住的社区类型将居住地划分为城镇和农村,分别赋值1、0。(2)阶层因素。遵循社会学研究传统,本研究选取收入、教育、职业声望作为测量个体社会阶层的指标。其中,收入变量由问卷中“您家2016年全年家庭总收入是多少”进行测量,考虑到收入变量的偏态,取其自然对数纳入模型。受教育程度采用“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是”来测量,并重新赋值:0“未受过教育”、6“小学”、9“初中”、12“高中(含职高、普高、中专、技校)”、15“大专”、16“本科”、19“研究生及以上”。职业声望测量按照国际标准职业分类(ISCO08)将职业划分为10大类,借鉴同类研究[28]将10大类职业中的0、1、2、3类职业定义为高职业声望,赋值为3,将4、5、6、7类职业定义为中等职业声望,赋值为2,将8、9类职业定义为低职业声望,赋值为1。(3)人口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0=男,1=女)、政治面貌(0=非党员,1=党员)、婚姻状况(0=未婚,1=已婚)、健康状况(1=很不健康、2=比较不健康、3=一般、4=比较健康、5=很健康)。各变量描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