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项目和习惯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交互效应

作者: 肖韬 姚洁 任占兵

运动项目和习惯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交互效应0

摘      要:探索不同运动项目大学公共体育课对不同运动习惯特征大学生运动动机的差异化影响。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及其核心子理论基本心理需求理论的运动动机调查问卷,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对大学公共体育排球课和乒乓球课2个班的大二学生进行4项运动动机指标(自主动机、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关系需求)和3项运动习惯特征信息(先前运动习惯、先前运动水平、学期中是否有固定球伴)的调查,并使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大学生在学期初的运动动机与先前运动习惯并没有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学期末的运动动机与先前运动习惯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运动习惯差的大学生运动动机在难度高的排球课中相对于运动习惯好的大学生平均有显著下降,运动习惯差的大学生运动动机在难度低的乒乓球课中相对于运动习惯好的大学生平均有显著上升。研究认为:大学公共体育课在提升大学生运动动机上的效果会在运动项目和运动习惯上产生交互效应,即不同运动项目公共体育课对运动习惯相同的大学生运动动机的提升效果是不同的,且这种提升效果的差异化水平会受到大学生运动习惯水平的影响;大学生在学期初通常不能立即恢复先前的运动动机和运动习惯,而是随着学期的进行才能逐步恢复。

关  键  词:体育课;运动动机;自我决定理论;运动项目;运动习惯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5-0115-09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port event and habits on college students’ sport motivation

XIAO Tao1, 2,YAO Jie3,REN Zhanbing2

(1.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1,China;

2.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61,China;

3.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henzhen),Shenzhen 518055,China)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differential impact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of different sports on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with different exercise habits. The questionnaire on sports motivation based on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its core sub theory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sophomores of volleyball class and table tennis class in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on four sports motivation indicators (self-active machine, ability demand, independent demand and relationship demand) and three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previous sports habits, previous sports level and whether there was a fixed ball partner in the semester), and then analyzing by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and previous exercise habi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bu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ports motivation and previous exercise habits at the end of the semester; the sports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oor sports habits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good exercise habits in the difficult volleyball class, and the sports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poor exercise habi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good exercise habits in the difficult table tennis class. The study holds that the effect of college public physical education on improving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motivation will have an interactive effect on sports items and habits, and the difference level of this promotion effect will be affected by the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habits; and that college students usually can not immediately restore their previous sports motivation and exercise habi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emester, but gradually recover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emester.

Key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port motivation;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port event;exercise habits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驱动个人行为的动机由弱到强分成无动机、外在动机、内在动机这3个状态[1]。研究认为,当一个人的行为越由内部动机驱动,或者越由自主性而不是被动性因素所驱动时,这个人的行为就越属于“自我决定”型行为,他们就越有一种自愿和自我支持的意识来从事这项行为[2]。因此,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动机可被有效用于预测运动活动水平以及用于设计运动干预手段[1-5]。内在动机驱动的体育活动更具有持久性和幸福感[6]。对于体育活动来说,“自我决定”程度的最高等级发生在运动完全由这个人的内在动机驱动的时候,比如在运动时可以获得快乐以及在运动时可以满足对挑战的追求[7-8]。另外,自我决定理论的核心子理论包括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3个方面,只有把体育活动作为乐趣、挑战和与人交往时,体育活动对于人心理健康的良好效应才能得以充分显示[9-10]。

自我决定理论在改进健康相关行为方面[11-12],尤其是促进体力活动方面[3,13-14]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在运动促进领域,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干预方式在于促进人对运动的内在兴趣和享受[3]。过去研究表明,较强的运动动机可以有效促进锻炼行为和强度[15],竞争性[16]、运动活动水平[17]等因素对运动动机有显著影响。因此,强化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可以促进锻炼水平并进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18],且不同运动习惯特征的中小学生参与不同运动项目或者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时心理效应和运动愉悦感会存在差异[19],不同运动项目的大中学生运动员的运动动机也有显著差异[20]。但之前文献中罕见不同运动项目体育课对不同运动习惯特征大学生在运动动机改变上的综合比较研究。

为了探索运动项目和习惯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影响的交互效应,拟基于运动动机和自我决定理论中的基本心理需求理论,选取乒乓球和排球这2个运动项目体育课进行深入研究。在采集运动动机数据的同时也采集与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关系需求这3个基本心理需求密切关联的3种个体运动习惯特征数据(即“运动习惯”“先前运动经验”“是否有固定球伴”),并将这些特征因素在数据分析中进行综合考量,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对以下2个问题进行探讨:(1)大学生运动动机指标与其所选体育课项目的类别以及大学生运动习惯特征数据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2)大学体育课项目类别和大学生运动习惯相关特征是否会对大学生运动动机变化带来差异化影响。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目标总体为运动习惯稳定的大学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的运动动机及其变化量。研究样本来自广东省某高校公共体育课选项乒乓球和排球的大二男生。对该校大二学生来说,乒乓球项目的运动强度较低(梅脱值大概为4)且相对熟悉,而排球项目的运动强度较高(梅脱值大概为6)且相对不熟悉[20-21]。根据G*Power对所需样本量的计算,要满足需要能检测到的效应值差异为0.15、第1类统计错误发生概率控制为小于0.05,统计效能大于0.85、多变量线性回归的自变量个数为10个的最严格条件,所需样本量至少为63。学期初发放前测问卷67份,回收有效问卷67份。学期末发放后测问卷67份,去除随意作答、学生伤病等因素的问卷,回收实际有效完成问卷64份(排球课34份、乒乓球课30份)。因此收集的样本量满足用G*Power样本量计算软件计算出的样本量需求。

1.2  测量工具

1)锻炼行为调节问卷-3。

自我决定理论对锻炼动机的测量使用Markland等提出的以锻炼行为调查量表(Behavioral Regulation in Exercise Questionarie,BREQ)为基础的《锻炼行为调节问卷-3》,包含自我决定理论提出的6个动机维度,一共有24道题。问卷选用5点计分,计分标准为“完全不符合”记为0,“比较不符合”记为1,“不确定”记为2,“基本符合”记为3,“完全符合”记为4。由于该问卷变量过多,作者提出将锻炼动机进行汇总计算成1个单一的自主动机指标计算公式:自主动机程度=3×内部动机+2×整合动机+认同调节-内摄调节-2×外在调节-3×无动机。该计算结果的自主动机指标越高,代表该对象的动机自主性越强[22]。朱姣[23]采用此方法,通过实验发现自主动机模型的拟合效果达到了理想标准。樊雯[24]针对大学生群体对该问卷进行了修订,将具有争议的第19题删除,然后再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删除第19题后的23题版本拟合结果更佳,各项合指标均达到了统计学标准,内部一致性达0.81,分半信度达0.88。这说明修订后的量表信度很好,针对国内大学生的测量将会更准确。

2)锻炼心理满足量表。

自我决定理论对运动基本心理需要的测量以Wilson编制的锻炼心理满足量表(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Exercise Scale,PNESE)为代表[25],该量表包含3个类目:能力需求、自主需求和关系需求。该量表依据3种需求分为3个维度,每个维度共有6道题目,共18题。采用6点计分,计分标准为“完全不符合”记为1分,“完全符合”记为6分,2~5的区间是代表“完全不符合”与“完全符合”之间的不同程度。朱姣等[26]对量表进行中文修订,修订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达到0.942,分半信度则为0.923。陆雯[27]在大学生群体中验证了该量表的信效度良好,且3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都达到0.90以上。

1.3  实施过程

研究数据采集的实施过程分为3个阶段:前测(学期初)、干预(学期进行中)、后测(学期末)。对选取的一名作为主测试研究生进行培训,让其对问卷的各个题目都了解并严格按照规定程序进行,不能擅自更改。在暑假过后的学期初收集大学生在运动动机和心理需要方面的基准数据,然后在学期末进行后测,用同样量表再次收集关于运动动机和心理需要的数据,前后测隔约4个月。考虑到与运动动机和心理需求变量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影响,本研究还搜集学生的3种特征信息,即在学期初的问卷中收集每个学生的先前运动习惯信息以及跟所选项目对应的先前技巧信息,在学期末问卷中收集每个学生在该学期进行中在所选项目上是否有固定球伴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