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转向: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的具身认知

作者: 常朝阳 杨黎明

摘要: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成为太极拳文化研究的新视角。基于中国身体哲学研究始于儒家身体观,且中国古代宇宙论就是“身体论”的学理前提,试图在身体哲学视域下厘清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的具身表达并阐释其学理意义。研究认为:(1)太极拳的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表达着儒家天人观的基本思想和理念;(2)太极拳作为一种身体行为文化,塑造人类对“人道”与“天道”和合共生的思想向度;(3)太极拳对“血气”的具身认知强化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态度;(4)太极拳对“心性”的具身认知调节了人与天道安分循理的情绪。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身体行为文化;太极拳;儒家天人观;身体哲学;具身认知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6-0025-06

Bodyturn:TheembodiedcognitionofTaijiquanonthe

Confucianviewofheavenandhuman

CHANGZhaoyang,YANGLiming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China)

Abstract:ThebodyturnofphilosophyresearchhasbecomeanewperspectiveforTaijiquancultureresearch.BasedonthefactthatthestudyofChinesebodyphilosophybeganwiththeConfucianbodyviewandthatancientChinesecosmologywasthetheoreticalpremiseof"bodytheory",thispaperattemptstoclarifytheconcreteexpressionofTaijiquanontheConfucianviewofheavenandmanandexplainitshumansignificancefromtheperspectiveofbodyphilosophy.Theresearchshowsthat:(1)thebodyschemaandbodyimageofTaijiquanexpressthebasicthoughtandideaoftheConfucianviewofheavenandman;(2)asakindofphysicalbehaviorculture,Taijiquanshapesthehuman'sideologicaldimensionoftheharmonyandcoexistenceof"humanity"and"heaven";(3)Taijiquan'sembodiedcognitionof"bloodandqi"strengthenstheattitudeofharmoniouscoexistencebetweenhumanandnature;(4)Taijiquan'sembodiedcognitionof"mindnature"regulatestheemotionofdividinghumanbeingsandthewayofheaven.

Keywords:traditionalnationalsports;physicalandbehavioralculture;Taijiquan;confucianviewofheavenandhuman;bodyphilosophy;embodiedcognition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向西方传统哲学发起了挑战,从“意识哲学转向身体哲学”[1]2成为中国古代身体本体论哲学研究范式转型的契机,也必然引领太极拳等身体文化[2]的学术研究走向身体哲学的领域境地。中国身体哲学研究源自海外,杜维明[3]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视儒家身体观的“体知”概念当发先声,杨儒宾[4]《儒家身体观》揭开身体哲学研究的序幕。本研究在身体哲学视域下,选取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思想表达的理论视角,通过讨论“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关系”,旨在论证太极拳是通过身体图式诠释儒家天人观的所向表达,并揭示太极拳对于“人道”和“天道”的本体认知,表征太极拳由技艺之道实现天人之道的内在超越,展现太极拳的人类生态智慧和生命智慧。

1基于儒家天人观对身体认知的太极拳身体图式问题厘定

1.1儒家天人观对身体认知的思想发展轨迹

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宇宙论问题之一,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儒家天人观在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某种意义上,儒家的天人观展现了人类发展的意识形态。

先秦时期,孔子的天人观实现了“神人关系”的人文主义突破。郑彝元[5]48-50认为:“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一种据天地之道以讲人道的天人合契思想。”儒家对“神人关系”的解释上升到道德伦理的高度。荀子[6]265从天人相分的角度对“天人关系”进行全面论述,荀子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哲学角度讲,将天人分离其实是朴素的生态伦理向人类道德理论进化的必然。建立在人道思想基础之上,杜维明[7]认为:“儒家所认识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是包括身体、心知、灵觉和神明四层次的人,因此人能够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和自然乃至宇宙的生化大道结合起来。”从身体哲学出发,先秦儒家天人观思想是以人道达及天道的哲学认知,人的身体是儒家天人思想的原点。

汉代,儒家天人观主要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为代表,其核心思想是天人相类。他把天与人进行类比,运用五行学说将天与人建立起联系,形成天人感应的思想体系。董仲舒《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8]473-474认为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9]。从身体哲学来看,董仲舒以人比附天是从身体出发的,并据此建立阴阳、五行的天人系统模式,认为阴阳、五行以其各自内在的运行方式,成为人类与自然界沟通的力量。如此,天与人之间形成形体、血气、情性的相感相应关系,人的身体即为载体。该时期,儒家天人观的身体认知呈现具象化。张再林称之为中国式的“身体现象学”[1]4。

宋明时期,儒家普遍从本体论视角阐述天人关系,多以“天人合一”表达儒家的天人观。张岱年[10]288说:“道学家多讲天人合一,而张子开其端。”后来,二程、朱子、陆、王等皆对天人合一有所解释,只是阐释的角度不同。“明道论天人相同,较注重心;伊川论天人相同,较注重性”[10]291。总体而言,宋儒否定“有意志的天对人的主宰”之说,从心性或者自然属性的角度理解天,是人类对天人关系认知的进步。从身体哲学视角来看,宋明理学认为“心”“意”是人身体的主宰。朱熹说:“心者,一身之主宰。”(《朱子语类》卷五)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11]该时期,儒家天人观更注重心、性、意的“身体”本体论,也可以说是一种根身的宇宙论[1]7。至此,人类最终不仅成为自身的主宰,而且成为宇宙的主宰,彰显了人类主体性[12]。

1.2儒家天人观视域下太极拳身体图式问题的厘定

梅洛·庞蒂[13]的“身体主体”引领西方哲学走向身体本体论,并将身体图式的概念引入哲学加以阐释,认为“在感觉间的世界中对我的身体姿态的整体觉悟,是格式塔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完形’”,对于研究身体运动行为文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张再林[14]认为:身体图式的交织互逆性使武者的身体与万物互感互通,彻底消解了主客二分性而由技艺之道臻至天人合一之道,实现武术“由技及道”的内在超越。从儒家天人观的身体认知出发讨论太极拳身体图式问题,是揭示太极拳对儒家天人观具身认知的重要途径。

从先秦儒家把“身体”作为看待天人关系的逻辑起点,到汉代儒家用“身体”具象类比天的存在,至宋明儒家从心、性、意的“身体”本体阐发天人合一,最终形成儒家天人观是以人类“身体”主体性认知为逻辑归属的思想特征。站在儒家天人观“身体主体”认知的理论基点,默识揣摩太极拳白鹅亮翅、金鸡独立、猿猴献果等“身体图式”的体认表达,以及太极拳随曲就伸、以意导形、心与意合等“拳理”的意向表达,循着哲学研究的身体转向,探寻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关系。有3个问题需要厘定:一是太极拳的本体话语是如何表达儒家天人关系的?二是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内在逻辑性是什么?三是太极拳是如何把儒家天人观中关于身体的抽象话语具身化的?

2身体哲学视域下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逻辑关系

2.1太极拳本体话语对儒家天人观的表达

从“拳势”的表征考察,白鹅(鹤)亮翅、野马分鬃、猿猴献果、金鸡独立等拳势,是人对自然界动物生灵的象形效仿,表征太极拳“道法自然”的仿生思想;揽雀尾、倒撵猴、高探马等拳势,让我们联想到了人与动物的嬉戏作乐,表征人与动物世界的和谐共处;青龙出水、抱虎归山、双峰(风)贯耳、云手等拳势名称中出现山、水、峰(风)、云等字词,升华出丛林世界的存在与寄托,表征了人与丛林世界的和合共生。另外,拳势名称中还多用龙、马二字,而中国古代对“龙马”的认知是作为神兽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从侧面寓意了人与神灵的对话,体现了太极拳本体敬畏自然、尊重自然的本质特征。由此可见,太极拳是用“拳势”的本体话语对话自然、效法自然、相类自然,最终形成“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基本态度,意象表达了儒家的天人思想。正如刘一民等[15]所讲:古人习武练功通过“观物取象”“取象比类”“立象尽意”的思维过程,在“物象”与“意象”的关联中把握对象,体验感悟所欲通达的“意象”境界。

2.2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内在逻辑性

通过梳理文献发现,在儒家身体观和太极拳拳谱中,存在并高频出现“阴阳”“五行”“内外”等共用哲学词汇。另外,与太极拳家对话,他们会用手势比划、动作示范、生活案例等,将这些晦涩的“身体味道”表达出来。循着这种“身体味道”,对于“太极拳本体思维与儒家天人观的内在逻辑性问题”形成两个基本认知:一是太极拳对儒家阴阳五行理论的借鉴并运用于其身体表达;二是太极拳内与外的修炼阐释了儒家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太极拳是对儒家阴阳五行思想的具身认知。一般认为,太极拳之所以表现出阴阳等哲学理念,是因为太极拳受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所致。其实,中国传统哲学与太极拳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习拳者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其将用阴阳等天人观看待世界,认识宇宙万物的化生之道,也就是太极拳身体活动塑造着人类对阴阳五行的认知。从根源考察,太极是阴阳对立两极的中节运动,是阴阳相分、互变、相合。五行是太极阴阳范畴的具体化的形态,动静、刚柔、有无、体用范畴等皆是太极、阴阳、五行思想的延续和具体化[16]。自汉代儒家董仲舒用阴阳五行学说阐释天人相感、相应、相类为发轫,到宋明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周敦颐的《太极图》《太极图说》,及朱熹的《太极图说解》,把儒家阴阳五行思想推向巅峰,特别是张栻的《太极图说解义》以太极为体,以阴阳动静为用,注重太极的体用,注重功夫界定[17]。太极拳重心的转换、呼吸的统一、动作的开合、肢体的刚柔、拳势的动静既是对阴阳理论的表达,又是在不断提升和丰富人类对哲学中阴阳思想的认知,二者相互补充。太极拳对儒家阴阳五行理论借鉴的痕迹还体现在陈鑫[18]的《太极拳图画讲义》。陈鑫作为陈氏家族出身的一介儒生,始用易理讲拳理,书名就仿自于儒家经典《太极图说》《太极图说解义》。陈鑫在阐释太极拳理论基础上更多地借鉴和引用儒家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而这些学说思想大多是儒家关于天人关系的论断。由此,儒家的天人关系学说被广泛运用到太极拳的本体思维。

其次,太极拳体练注重内外兼修,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从具身认知理论出发,这是人的行为调适着人对自然的态度和情绪。太极拳理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是息息相关的,习练太极拳也要顺应自然并按照自然的规律行事,顺应四时、顺时而动,做到内外兼修。这与儒家哲学思想中关于“天人感应”“天人相类”的论点高度相似,将天与人建立联系,把人看成天的副本,其实是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太极拳总是在追求“和谐”中找到平衡点,人与天的和谐也是其力求的文化原点。太极拳追求的天人和谐主要是指人体自身与自然的合一、统一。一方面讲,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受自然界各种法则的约束,应该遵循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要顺时而动、顺势而行、随曲就伸;另一方面,又主张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身心的调节、内外的修炼,最终实现人道与天道的合而为一。由此看来,太极拳的哲学思维相似于宋明儒学的天人合一理念。同时,寄托太极拳阴阳的运动方式建立人与自然沟通的方式,形成相感应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