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抄本《重修少林正传》考述
作者: 马廉祯 冯进勇 佘丽容摘要:《重修少林正传》是一部辑抄于清末民初的民间武术文献。在对其文本构成与所涉进行文献学考察后,进一步对此书所反映的民间武术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武术文化在清代逐步脱离士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乡土中国”。通过研究民间武术抄本映射出这种自成生态的文化格局,勾勒出民间拳师如何在“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得以自我实现,相应武术文化如何在社会变革中不断位育从而完成再次归位。对这一文献与社会学理论的并轨考察,有助于分析复杂的武术社会现象,亦有助于中国武术研究。
关键词:武术文献研究;重修少林正传;熟人社会;位育;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6-0037-07
AstudyontheQingtranscriptofthe“RevisionofShaolinZhengzhuan”
MALianzhen1,FENGJinyong1,SHELirong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SouthChinaNormalUniversity,Guangzhou510006,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
Abstract:TheQingtranscriptofthe"RevisionofShaolinZhengzhuan"coversawiderangeofmartialartscontents,andthat’srevisedduringthelatelyQingandearlyRepublicanperiod.Basedonaphilologicalanalysis,thisstudyisextendedtothesociologicalinspectionofcivilmartialartsecosystem.Theresearchshowsmartialartshasseparatedfromtheeliteclass,andembracedamuchbroader“NativeChina”.TheinterpersonalpatternthroughthenativeChinareflectstheself-realizationprocessofthemartialartpopulationindividually,whileasthemartialartsasawholegraduallyfinditssocialbasis,andfurthermoreaidthepeopleinsidetorelocateandadaptaccordingly.Thiskindofcombinedstudybetweentheseliteratureandsocialtheory,couldcontributetoanalyzethecomplexandsocialWushuphenomenaaswellasthestudyofChinesemartialartsresearch.
Keywords:Wushuliteratureresearch;“RevisionofShaolinZhengzhuan”;acquaintancesociety;positioneducation
《重修少林正传》(以下简称《正传》)为少林寺藏经阁所藏,2015年被辑录于《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1]。之所以选择《正传》的考察,首先是由于明清以降,民间武术的大发展中,少林武艺占据了显赫位置,南北武艺中以少林为尊者不在少数。作为少林武艺相关的一部民间拳谱,该书内容繁杂丰富,结构完整,信息量之大在传世南北拳谱中实所罕见。加之谱文明晰,述事有序,文笔清丽流畅,是存世民间拳谱中难得的精品。因此,对其进行考察有助于深入了解少林武艺流变的过程与结构。另一方面,清代开始,以“打拳”“练拳”“耍拳”为代表的民间武术日渐兴盛,拉动以演练与体验为主的“套子武艺”大发展,练家们不再追求单纯的打斗比试,而是在对“劲道”“拳理”曲径通幽和无止境的探索中感受“练”的快意和“打”的隐想,这让练家意趣盏然,吸引更多习练者。特别对那些早就与金戈铁马相去遥远而又念念不忘“书剑精神”“琴剑情怀”的人而言,这种含蓄高雅的运动方式很合口味。然而,缺乏“打”的客观评价,“练”往往因人而异,陷于主观与个性化,从而导致同源的“拳”在传播中不断流变分野,也使文献记载与民间武术实践出现大量的不对应。《正传》所体现出的恰是这样一个复杂而生动的民间武术生态。因此,考察《正传》可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一历史趋势,窥探民间武术变形重组的部分细节,使我们更好了解民间武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与社会演进。
必须声明的是,考察武术抄本的难度甚大,一方面在于文本自身杂乱无章,往往千头万绪,无从下手;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文本解读与身体实践之间关联互证进行考察的难度。所谓身体实践,在此特指文本所载各种拳术。多数场景下,文本解读与身体实践之间的互证关联实际无法被建立,因为所载拳种或丢失或传脉纷乱,真伪难辨。就算是被建立,也无法做到完全客观,因为作为展演的民间套路武术,应需变化的随机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这一互证的关系尽管重要,也仅可以拿来作为文献考察的一种辅助。这一研究思路,与MichaelSilk和DavidAndrews[2]提出的身体性文化研究颇为相似。但必须指出的是,中西文化差异在其中所产生的影响力可能会左右研究的立论导向。因此,本研究在考察的部分,仍然采取传统的考据解题方式。通过解题得以剖析有关作者生平一些基本信息,阐明书籍大旨及著作源流,辨订文字的增删与篇目的分合等,进而将冗长繁芜的原文凝练而出,从而对考察对象的学术价值进行全方位的呈现与展示。然而,如前所述,个人风格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往往无法从单纯的文献中得以阐明,需要更为立体的人、事、物的考察与思考。而潘光旦与费孝通有关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理论框架,则是被反复印证勾勒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最为贴切,也是与旧学契合度最好的理论思维。因此,在论述的部分则以费孝通“熟人社会”基本观点为理论切入点,探讨民间武术文化发展中人的自我实现与生存位育[3]①。
1《正传》解题
《正传》一册,清代抄本或是民国年间对旧谱补订后的抄本,未发现目录记载,也无编撰者姓名。全谱分元、亨、利、贞4卷,每卷首又署《重修少林寺衣钵真传》,亦见很可能是后人对世传《少林衣钵真传》[4]抄本的增订之作。为表明渊源,编者于内外书名都题上“重修”二字,可见整理者具有一定学术素养,而非江湖拳家或跻身武林的邀名射利之徒。
卷首《长拳短打序》之末,署有“康熙五年谨序于河南少林寺之通幽方丈,燕峰氏”等字。《序》在谈到“长拳”的传授渊源时,虽有不少穿凿附会之谈,但仍有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如说:“有张氏三峰者得其传而精其业,三峰之后又传及关中人王公讳宗,王宗传至温州陈公州同,明嘉靖人也。由州同之后传至王氏咸来,清顺治年人也,字征南。自征南师传至本府高僧字捷南者,由捷南师授及我燕氏字峰。未习高深,今承捷师之命,爰作一序,非敢云得其精微奥妙,亦可为后世之初学入门者未必无小助云尔。”
《正传》编撰者将清初浙东黄宗羲、黄百家父子为王征南(来咸)所撰的内家拳传承关系[5-6],纳入长拳传承系统中,显而易见是移花接木之笔,并非史实。但撰者应读过黄氏父子的著作,故而写的是“张三峰”,而非大多数以耳代目者所津津乐道的“张三丰”。值得注意的是,他虽自署“康熙五年”,却以民国人的口吻称“王氏咸来清顺治年人也”。一方面,王征南名来咸,“咸来”显是笔误;另一方面,王征南是顺治年间的人不错,但一个“清”字暴露了撰序者的实际时代,表明撰序者乃至整本《正传》的整理者应是一名生活于民国时代的人。“康熙五年”和“少林寺通幽方丈”都是托古之辞,且故妄听之。
至于他所讲的“本府高僧字捷南者”,还有“我燕氏字峰”,也都难考。从“燕峰氏”三字揣摩,此人可能与北京地区有关系,“燕峰”不是名氏,而是地望,以地望代姓名是过去常见的事情。除此而外,别无所知,令人喟然兴叹。
总体而言,此谱内容丰繁,所涉甚广,如同大多数民间拳谱一样,它必定经历逐步拼合汇集而成的漫长过程,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形者。故内容有早有晚,与相近的图谱有同有异,有明显是后人添加进去的内容,而最终形成此谱的时间下限应该是在晚清,推测大致抄录于同光之际。谱中“妙”字多作“玅”,边旁的“玄”字不缺笔,足见清末的民间对曾经严格遵行的避讳制度已不大在意了。可惜竟未刊刻行世,只有抄本保存下来,历经劫波而没有泯灭,也算是不幸中之大幸,是武学研究者之幸。
1.1《正传》的内容构成
第一卷具有综述和纲要性质,最值得注意的是压卷之作《长拳短打序》,还有同卷的《长短相依论》《长拳论》等文。这3篇可以说是自明代中国拳法产生长拳、短打的明确分类以来,写得最有深度的文字。尽管在概念界定上仍有可议之处,但总体认识是正确的,其中的精彩论述今天读来犹令人感触良多。撰者论述的重心是长拳,核心观点是长拳短打的融会贯通,这是戚继光“各家拳法兼而习之”思想的延伸。除此以外,第一卷讲了许多基本概念,如对“三盘”“门里门外”等概念的解释,也有许多基本的练习方法的打法,以及包括“对人称呼”“比艺规矩”“劝勉后学歌”等日常礼仪,内容繁碎,似乎并没有一个规定的范畴和主题。其中有些内容与《螳螂拳老谱》[1]4351-4543相近似,如也收有《八段锦》,但两谱所收《八段锦》存异,显然传授上同源而异流。
第二卷主要讲螳螂拳法,插入部分其他内容。卷首《十八罗汉短打序》,与《螳螂拳老谱》卷尾的《十八罗汉诠功序》似出于一源。而“燕峰氏”自称原有少林福居禅师所著的《短打》,“注释详确,义理精通”,但被某位远方弟子携走无归,他只能“摹拟想象,重为编辑,间参已见,补所未有,罔知当否,留质高明”。故两《序》在内容上有很大差别。
《十八罗汉短打序》称:“顾兵刃之学,行功必熟于短打而后可。盖兵刃不过即短打之手法扩而充之,变而通之,易短为长,取近为远,其实兵刃亦短打也。”这些观点不见于《螳螂拳老谱》的《十八罗汉诠功序》,应是燕峰氏的发挥。卷二的《增补螳螂短打九九八十一化歌诀附总势图》,包括《螳螂拳之前七》,一共7个蹚子,每个蹚子都比较简短,谱诀表达清晰,令人眼目为之一亮。后面是《螳螂长短并用势》,先是《螳螂各着数说略》,讲述螳螂拳重要招数灵活运用的一些套式。撰者颇具文才,故描述方式同一般拳谱确有不同之处,清晰明了又不乏幽默。如讲“翻车辘轳”时说:“翻车辘轳,教他进退无路,左右难出,直打得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至于虎抱双收而逼手入拳,更为完密,此一套双进双收,横入直出之手法也。”将杜牧的诗句用在此处,真是妙趣盎然,这显然不是一般的“把式”所能做得到的。《说略》之后是《螳螂拳之后九歌》,是9个蹚子的歌诀,多数是七言八句,也有六言五言的。第九蹚后面又六路,其实是6个短蹚子,或者称之为“组合”更恰当。再接着又有《翻车打四蹚》《九转十八跌歌》《脉窝拳》《撩阴脚十二法》等。内容繁杂,无须举述。卷末附有《增补短打截脉说略》,是中医五运六气和经络穴道之说被引入武艺后的一些理论,虚妄成份居多,时代使然,无可厚非。
第二卷部分内容与清抄本《少林衣钵真传》相近,但排序不像《真传》般杂乱无章,而是更为有序。如《十八罗汉短打序》后接《罗汉短打十戒要注》,《短打要论》《论八打八不打》《八刚论》《十二柔论》等也均是对《真传》中相应内容的诠说发微。特别是用“八刚十二柔”引出“金盘撒珠一动则皆滚”的“连拳”概念,终而归总为“长拳者,即其长驱大进、横冲竖撞而即之也;短打者,即其短兵相接、贴胸靠臂而即之也”的战术理念。所谓“长拳即短打,短打即长拳”,无非讲的是一个灵活应变的道理。有些论说可与《中国古代武艺珍本丛编》所收《螳螂拳老谱》、崔寿山《螳螂拳谱》比照来读,其间的渊源异同尚需深入研究。由此可看出螳螂拳曾有过的巨大影响,特别是在清末民初之际。不管怎样,“罗汉短打”或“罗汉螳螂”的产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魏真等[7]指出《正传》第二卷内容与《罗汉行功短打》相近,《罗汉行功短打》内容与《少林衣钵真传》大致相同。因《罗汉行功短打》尚未得见,姑列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