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国际实践

作者: 邱继旺 梁朱贵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通过对外体育援助、支持优秀运动员跨国流动、合理归化外籍运动员等形式,展现了体育大国的包容性发展风范。我国体育的包容性发展对推动世界体育的均衡发展,快速提升落后国家的体育竞技水平,补齐我国竞技体育项目的结构性短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体育在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中始终坚持以推动世界体育均衡发展为目标,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包容性发展方式,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营造合作多赢局面。当下,我国体育包容性发展面临国际集体行动的逻辑困境、西方国家的话语抹黑以及我国自身体育法规政策建设滞后等诸多挑战。因此,需要主导构建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国际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保持大国定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体育话语权,同时,完善自身的政策法规,合法保障我国体育权益。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对外援助;运动员归化;体育大国;大国担当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6-0044-06

InternationalpracticeofinclusivedevelopmentforChinesesports

QIUJiwang,LIANGZhugui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unanUniversityofTechnology,Zhuzhou412008,China)

Abstract:Sincethefoundation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Chinahasdemonstrateditsinclusivedevelopmentasthegreatersportscountrybyprovidingsportsaidtoforeigncountries,supportingthetransnationalflowofeliteathletes,andreasonablynaturalizingforeignathletes.Theinclusivedevelopmentofsportsinourcountryisofgreatsignificancetopromotethebalanceddevelopmentofsportsintheworld,torapidlyimprovethesportscompetitionlevelofbackwardcountries,andtomakeupthestructuralshortcomingsofcompetitivesportsinourcountry.Whilepracticingtheconceptofinclusivedevelopment,China'ssportshavealwaysadheredtothegoalofpromotingthebalanceddevelopmentofworldsports,keptpacewiththeTimes,constantlyinnovatedthemodeofinclusivedevelopment,adheredtotheprincipleofextensiveconsultation,jointcontributionandsharedbenefits,andcreatedawin-winsituationforcooperation.Atpresent,theinclusivedevelopmentofsportsinChinaisfacinginternational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dilemma,westerndiscoursesmearanddiscreditandChina'ssportslaws,regulationsandpoliciesrelatedtoconstructionlagsbehind,andmanyotherchallenges.Therefore,weneedtodominatethebuildsportsinclusivedevelopmentoftheinternationalcodeofconductandspecificationsystem,alleviatesportsdevelopmentlogicofinternationalcollectiveactiondilemma,andkeepthepowerconcentration.Meanwhile,ChinashouldimproveitsownlawsandregulationstolegallyprotectChina'ssportsrightsandinterests.

Keywords:inclusivedevelopment;sportsaidtoforeigncountries;athletes’naturalization;greatersportscountry;greatcountryresponsibility

包容性发展(inclusivedevelopment)是不同国家、民族与公民共同发展、平等参与、成果共享的发展模式[1],其前身是亚洲开发银行于2007年提出的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最初被当作经济术语使用,随着人们对包容性增长深入理解和不断实践,对经济“增长”的这一要求慢慢转向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2],包容性发展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逐渐从经济领域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其所蕴涵丰富人文关怀和正义秩序逐渐得到世界认可。包容性发展强调发展的公平性与共享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世界各国基于发展机会不平等而导致的发展结果不平衡,推动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3-4]。从国际层面来说,包容性发展突出的是世界“均衡与共同”发展,即大国、强国、发展快、发展条件好的国家应该秉持包容性发展理念,帮助小国、弱国、发展慢的、发展条件差的国家,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促进世界一体化和国际分工协作,并使所有国家、人群有机会共享由此带来的利益和好处。作为竞技体育强国,我国的很多体育项目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通过多种形式对他国进行体育援助。同时,对于弱势项目,我国也通过归化外籍运动员等手段进行补强,彰显体育大国的包容性发展风范。研究试图对我国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国际实践形式、实践意义、基本经验进行总结,分析我国体育包容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我国体育包容性发展的推进策略。

1中国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国际实践形式

1.1中国体育援外工作

中国体育援外工作是指中国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民间力量为促进他国体育的发展,动用本国资源对他国体育进行援助的行为,包括硬件援助和软件援助两种形式[5-6]。作为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体育援外工作在20世纪50年代便已展开。1957年越南政府请求我国派遣教练员前往支教,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批示下我国组建了体育援外教练队伍。自此,新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工作拉开序幕[7]。1965年原国家体委成立援外办公室,专门负责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工作,极大推动了中国体育援外工作的进展,仅在“九五”期间,中国对外援赠的体育器材就达到500万元[8]。20世纪70年代,在自身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中国援助埃塞俄比亚修建体育场馆等硬件设施,并向叙利亚、塞浦路斯、墨西哥等国家派遣教练员[9]。2003年1月中国奥委会向蒙古奥委会赠送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体育医疗检测设备[10]。时至今日,中国体育对外援助工作仍然有条不紊推进,形成政府主导下,企事业单位、民间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主体模式。援助的国家包括越南、巴基斯坦、几内亚等亚非拉第三世界的国家,也涉及法国、意大利、德国、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援助项目众多,援助形式多样。

1.2中国运动员的跨国流动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我国体育援外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一些优势项目的运动员开始跟随体育援外教练员到海外广泛交流。80年代末,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初露端倪,一些优秀运动员获得去海外学习或工作的机会。部分运动员甚至申请加入其他国家国籍,出征国际比赛,成为“被归化”运动员。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优秀运动员跨国流动逐渐增多,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1)从性别来看,女性比男性多。(2)从流动国度看,发达国家对我国运动员吸引力更大。(3)从项目看,主要集中在传统优势项目,但也有向一些潜优势项目扩散的苗头。(4)从年龄看,我国早期跨国流动的运动员一般是已经在国际大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备一定名气。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跨国流动的运动员逐渐呈现低龄化趋势。(5)优秀运动员在跨国空间转换中难辨身份归属,表现出跨国文化特点和资本主义的商业惯例[11]。

1.3中国归化外籍运动员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并为此出台一系列引进外籍高层次人才的政策文件,展示大国包容性发展的姿态。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5部门相继颁布《关于为外籍高层次人才来华提供签证及居留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2]57号)、《关于为外籍高层次人才办理签证及居留手续有关事项的通知》(人社部发[2013]341号)等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中办发[2016]25号),这些顶层设计为我国归化外籍运动员提供法律参考和政策保障。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足球协会)、体育总局、教育部共同编制的《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明确提出中国足球要坚持“包容共享,开放发展”,实施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吸引高水平足球人才来华工作,完善出入境、居留、医疗、子女教育等相关政策[12]。在2018赛季职业联赛总结大会上,中国足协明确提出,将出台相关政策,加快外籍优秀球员归化速度。在中国政府、社会各界的积极推动以及俱乐部自身的精心准备下,2019年1月31日原挪威籍球员侯永永、英国籍球员李可两名华裔球员率先加入中国籍,拉开中国足球归化外籍球员的序幕。随后几个月,埃尔克森、洛国富、阿兰等无中国血统的球员相继入籍中国,另有几个在中国联赛征战多年的外籍球员正在着手办理入籍手续,一时间,中国足球界掀起了一股归化热潮[13]。中国足球拉开归化外籍运动员的序幕后,部分项目也紧随其后,启动了归化外籍运动员程序,如冰雪运动的谷爱凌等归化运动员在冬奥会上大放异彩,中国体育包容性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2中国体育包容性发展的国际实践意义

2.1通过积极对外援助,推动世界体育的均衡发展

由于环境、人种等自然和生物要素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要素各不相同,世界体育呈现出非均衡发展状态,这种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缪尔达尔[14]认为,如果长期推行非均衡发展,必然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回波效应”,从而加剧经济社会全面的不平衡。也有学者指出:“非均衡发展只是均衡发展的一个不得已的中介而已。”[15]世界体育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体育的均衡发展,使全人类拥有平等参与体育的机会,共享体育事业发展成果。中国积极践行包容性发展理念,通过对外援助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世界体育的均衡发展,展现体育大国包容性发展风范。在硬件投入方面,中国为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援建大量的体育场馆,援助了众多体育设施器材,改善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运动环境和条件,让广大亚非拉人民拥有较好体育运动基础条件,得以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即便是在自身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体育也未停止对外援助的脚步,如1967年4月我国无偿援助索马里价值4万多元的体育器材;1967年12月我国帮助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扩建体育场馆设施,耗资约12万英镑[16]。在软件支持上,中国外派优势体育项目人员把中国先进的体育理念、技术带到世界各地,为被援助国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提升被援助国竞技体育水平,带动被援助国群众体育的普及。在当下奥运会及其他国际体育赛场上,能够站上领奖台的国家和地区在不断增加,这离不开世界各国人民发展本国体育的努力,也显示出中国体育对外援助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