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方户外运动项目分类对比与启示
作者: 陈昆仑 牛笛 赵杰 董范摘要:回顾中西方户外运动项目分类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发展,发现西方从场地类型、环境影响、活动空间、资源类型4个方面对户外运动项目进行分类,我国则从资源条件、参与目的、组织形式、身体能力4个方面进行划分。西方的分类多由官方和企业赞助的半官方机构提出,分类标准根据开展户外运动所依托的资源和环境制定,注重户外运动项目所产生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而我国的分类多由学者在文献或专著中提出,且分类依据聚焦于项目本身,囿于传统体育项目分类的二分法。研究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倡导下,厘清中西方户外运动项目分类体系,进一步提出适宜户外运动的分类标准,有利于促进我国户外资源保护与开发及户外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户外运动;项目分类;生态文明;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G80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6-0099-06
Chineseandwesternoutdoorsportsprojectclassificationanditsenlightenment
CHENKunlun1,2,NIUDi3,ZHAOJie4,DONGFan1,2
(1.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2.ChinaInstituteofMountaineeringandOutdoorSports,Wuhan430074,China;
3.SchoolofGeographyandInformation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4.SchoolofArtsandCommunication,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Wuhan430074,China)
Abstract:BasedonthereviewofthetheoreticalresearchandpracticaldevelopmentwithChineseandwesternoutdoorsportsclassification.Itisfoundthatthewesternclassifiesoutdoorsportsfromfouraspects:sitetype,environmentalimpact,activityspace,andresourcetype,andthatisdividedintofourpartsinChina:resourceconditions,purposeofparticipation,organizationform,physicalability.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sofwesternoutdoorsportsaremostlycarriedoutbysemi-officialorganizationssponsoredbyofficialorganizationsandprivateenterprises,andtheclassificationstandardsaremainlybasedontheresourcesandenvironmentofoutdoorsportsdevelopment,andpayattentiontotheecologicalandsocialbenefitsintheprocessofoutdoorsportsdevelopment.TheclassificationcriteriaofChineseoutdoorsportsaremostlyputforwardbyscholarsinliteratureormonographs,andtheclassificationbasisfocusesontheoutdoorsportsandthepurposeofcarryingoutoutdoorsports,whichislimitedtothedichotomyoftraditionalsportsclassification.Thestudyholdsthatundertheadvocacyof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clarifyingtheclassificationsystemofChineseandwesternoutdoorsports,andfurtherproposingappropriateclassificationstandardsforChineseoutdoorsports,WhichisbeneficialtopromotetheprotectionanddevelopmentofChineseoutdoorresourcesandthegreen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ofoutdoorindustries.
Keywords:outdoorsports;projectclassification;ecologicalclrilization;Chineseandwestern
户外运动起源于18世纪阿尔卑斯山脉的登山科考活动[1]。在其发展历史中,该运动由彼时的军事服务向现代休闲需求转变[2],参与群体也由贵族化转向大众化[3]。改革开放伊始,户外运动由西方传入我国,其发展过程也呈现出“登山项目为政治服务[4]——正式确立为体育项目[5]——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6]”3个阶段性特征。如今,随着户外运动项目类型及其运动方式的不断创新,不仅受到大众的青睐且成为大众追求时尚健康的一种生活方式。目前我国从国家层面大力助推户外运动,如国务院提出“以户外运动为重点,研究制定系列规划”[7],体育总局等制定“山地户外、航空、水上运动产业规划”[8],十部委倡导“鼓励开发一批以攀岩、皮划艇、滑雪、滑翔伞、汽车越野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项目”[9],“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确立“专栏十三《户外运动产业培育工程》”[10],教育部将定向运动、野外生存、远足、登山、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纳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11]。
然而,户外运动项目种类繁多,以上政策与规划由多部门协同制定,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权利交叉与职能重叠等问题,将导致项目开发无序与管理混乱。同时,国内学界关于户外运动研究虽处于持续升温阶段,但仍较薄弱且现阶段的项目分类标准较难满足现实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户外运动发展。相比之下,西方户外运动历史悠久,相关研究经过长期论证与实践,项目分类与实践发展也结合较好,使得户外运动得到良好发展。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厘清户外运动项目概念,梳理与分析中西方户外运动项目分类体系,提出适宜我国户外运动项目的分类策略,以期为后续户外运动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参考。
1中西方户外运动的概念解析
户外运动项目与户外运动、野外运动、自然运动等概念存在关联。中西方国家户外运动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如:法国国家体育部的“Lessportsdenature(自然运动)”是指“在公有或私有的道路、土地、水域等空间开展的运动”[12]。日本厚生劳动省的“野外で活動(野外运动)”是指“经常在自然环境中(特别是荒野地区)开展,集知识、经验、体力为一体的运动”[13]。德国联邦自然保护局的“SportinderNatur(自然运动)”是指“在自然界开展的体育运动,运动方式取决于自然条件及运动设施”[14]。美国户外休憩资源审查委员会的“Outdoorrecreation(户外休憩)”是指“一切发生在户外的运动”[15-16]。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户外运动”是指“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性质的体育项目集群”[17]。综上所述,发现中西方对户外运动的认知有两点共同之处,一是活动空间均在户外或室外,二是参与者与自然环境联系紧密。
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理解户外运动项目,宏观上就是一切发生在户外的运动项目。微观上则引用中国国家体育总局职业鉴定指导中心对户外运动的定义,即一组以自然环境为场地(非专用场地)开展的带有探险性质或体验性质的体育项目集群[17]。
2中西方户外运动项目分类对比
2.1西方分类
通过对西方户外运动项目相关文献的回顾与总结,发现其分类主要按场地类型、环境影响、资源类别、活动空间4种标准进行划分,项目分类与彼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及历史发展脉络有关联。
1)按场地类型划分。
二战后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大众广泛地参与到户外运动中。为满足民众的户外需求,政府立法与社会资助双管齐下,通过购置土地和水域划定户外项目的开展区域,建设户外运动的基础设施。如1964年至今,美国国会通过《土地与水源保护基金法案》授权土地与水源保护基金会购买300公顷的土地,投资建设29000个户外项目设施场地,用于开发户外运动项目[18]。基于此,部分学者以场地类型差异为分类依据,将户外运动项目划分为荒野型、中间型和城市型[19-20]。(1)荒野型项目,如露营、徒步、登山、狩猎、钓鱼等。这类项目开展的场地是远离城市的自然环境区域,如国家公园、原始森林、湖泊、自然溪流、未开发海滨区及各种大面积公共区域等。(2)中间型项目,如滑水、游泳、钓鱼、野炊、骑行以及滑降滑雪等户外运动项目。这类项目开展的场地通常在荒野和城市之间的区域,如人工开发的钓鱼区、狩猎区、准许水上运动的湖泊或溪流等区域。(3)城市型项目是以人工设施为载体,在非自然区域开展的户外运动项目。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户外开展的比赛表演类项目,如户外比赛、户外游戏、户外电影、户外音乐会、户外工艺美术展览会以及烟花表演等;二是开展场所由户外迁移至室内的项目,如参观动物园、室内攀岩等。这两类户外运动项目普遍与人工开发的区域和设备有关,开展场所通常靠近或位于城市区域,如游乐场、动物园、运动场、游泳池、野餐区、市政公园和高尔夫球场等场所。
2)按环境影响划分。
20世纪60年代,西方民众对环保问题的呼声高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涌现出大量的民间环保组织。而户外运动作为依托自然禀赋的体育运动,其爱好者们受到环保主义的影响,也积极投身于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保护行动中,成为推动环境保护运动及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户外运动爱好者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认知与参与得到学界关注,部分学者在研究中以户外运动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将项目划分为欣赏式、消耗式和破坏式(机动式)[21-25]。(1)“欣赏式”指没有机动设施参与,单纯以人力方式进行的项目,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主要目的在于体验、观赏或游览。如徒步、野营、观鸟、独木舟、户外摄影等[24]。(2)“消耗式”指一定程度上会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项目。如钓鱼、狩猎等[25]。(3)“破坏式”指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的项目,如雪地摩托、沙丘赛车、全地形车等项目。由于破坏式项目中普遍用到机械设备,因此部分学者也将“破坏式”称为“机动式”[23-25]。此外,随着新兴户外运动项目的加入,以上分类标准不能将户外运动项目全部涵盖。因此,学者重新划分出轻度占用资源和中度-重度占用资源[26-27],这两类划分方式可较全面地评估户外运动项目对环境的破坏程度,而不会只关注那些破坏程度高的项目。
3)按资源类别划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民众参与、政府引导、经济助推的合力之下,户外运动已成为西方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如2017年户外运动是美国家庭仅次于医疗保健、门诊护理、金融服务的第4大消费项目,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16]。相关部门机构为全面洞察户外运动行业发展趋势、了解大众参与户外运动状况,按自然资源类别将户外运动项目划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冰雪资源项目[28-30],并在全国范围内分类展开调查。(1)土地资源项目在陆地区域内开展,根据不同活动形式将其分为狩猎类、道路类、户外探险类、社交活动类、学习观赏类以及露营类5种亚类。其中,狩猎类包括猎鸟、狩猎动物类;道路类包括街跑、散步、骑自行车;户外探险类包括徒步、登山、野攀等;社交活动类包括野炊和家庭聚会;学习观赏类活动包括观鸟、游览遗迹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露营类则主要包括野营、房车露营等。(2)水上资源项目在各类河流、溪流、湖泊、海洋及海岸线区域内开展,包括游泳类、观摩类、潜水类、钓鱼类和船帆类等。游泳类包括潜浮、潜水和游泳;观摩类包括观鱼、观海以及观潮等;船帆类包括划独木舟、远航、皮划艇、滑水和摩托艇等。(3)冰雪资源项目划分为冰类和雪类,受到场地、季节、天气等因素的制约,通常在具有丰富冰雪资源的区域开展,其中雪类包括滑降滑雪和越野滑雪等,冰类包括滑(溜)冰和冰坡行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