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程序正义的学校体育协同育人目标定位及制度保障
作者: 何劲鹏 杨伟群 赵家庆摘要:协同育人机制作为一种教育契约形式,遵循科学与民主、平等与透明、规范与责任的程序正义价值标准是调配育人主体结构的基本原则,其目标定位为联动家庭与社会体育力量,促进以家促校、以社强校的育人机制稳健运行,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校内外合理时间配比,创设更为广阔的体育活动空间。通过程序正义理论源头和内涵精神的解读,透视了当前协同育人机制合作不充分、合力不集中、协同路径不畅等问题。研究认为:作为一种教育伦理话语,程序正义是健全协同育人机制的最大公约数,具有促进协同育人的聚合效应。健全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强化监督反馈制度,确保校内外运动时长充裕保障;完善家校社议事制度,推进学校体育协同育人机制系统转换;构建互信互助制度,实现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场域拓展。以此为融通家校合育、促进持久发力和深度互动互助的协同育人机制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学校体育;程序正义;协同育人;目标定位;制度保障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6-0105-07
Goalorientationandsystemguaranteeofcoordinationeducationforschoolphysicaleducationbasedonproceduraljustice
HEJinpeng,YANGWeiqun,ZHAOJiaqing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Changchun130024,China)
Abstract:Cooperativeeducationmechanismasaformofeducationalcontract,followingthevaluestandardofproceduraljusticeofscienceanddemocracy,equalityandtransparency,normsandresponsibilitiesisthebasicprincipleofallocatingthemainstructureofeducation.Itsgoalorientationistolinkthestrengthoffamilyandsocialsports,promotethesteadyoperationoftheeducationmechanismofpromotingschoolwithfamilyandstrengtheningschoolwithsociety,ensurethereasonabletimeratioofstudents'sportsactivitiesinsideandoutsideschool,andcreateabroaderspaceforsportsactivities.Throughtheinterpretationofthetheoreticalsourceandconnotationspiritofproceduraljustice,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suchasinsufficientcooperationinthecurrentcollaborativeeducationmechanism,lackofconcentrationofjointforce,poorcollaborativepathandsoon.Itisfoundthatasadiscourseofeducationalethics,proceduraljusticeisthegreatestcommondivisorofimprovingthemechanismofcollaborativeeducation,andhastheaggregationeffectofpromotingcollaborativeeducation.Toimprovethecooperativeeducationmechanism,itissuggestedthatstrengtheningthesupervisionandfeedbacksystemtoensuresufficientguaranteeforthedurationofsportsinsideandoutsidetheschool;improvingthediscussionsystemofhome,schoolandsociety,andpromotethesystematictransformationofschoolphysicaleducationcollaborativeeducationmechanism;buildingasystemofmutualtrustandmutualassistancetoexpandthefieldofteenagers'extracurricularsportsactivities;andprovidinginstitutionalguaranteefortheoperationofthecollaborativeeducationmechanismthatintegrateshomeschooleducation,soastopromotes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in-depthinteractionandmutualassistance.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proceduraljustice;coordinationeducation;goalorientation;systemguarantee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把健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纳入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原则。然而,目前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存在一定裂度,加之家庭居住地碎片化、邻里陌生化导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配比失调、空间结构失衡;家长不配合、社会不在场,导致协同育人“组织难、管理难”问题。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意味着必须要通过科学与正义的程序设计,调整处于不同位置、不同身份的家庭和社会力量的最大公约数,确保不同行动者在利益一致、权益均衡的过程中行使权力,从而保持学校、家庭与社会联结成为稳固的协同关系,形成协同育人各主体的行动自觉。尤其面对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教育中断”[1]的严峻考验下,导入程序正义理论强化家校合育、健全协同育人机制更显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程序正义源于“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的法律格言,蕴含着协同过程的科学与民主、平等与透明、规范与责任。迁移至社会领域,认为“程序正义是社会得以合作的首要前提”,是一种在过程、步骤、程式上“看得见的正义”,为社会合作“提供了一个公平的基础,使得禀赋不同的各方都自愿参与到社会合作中来”[2],为“扬弃了‘应得’的任意性和不平等性,赋予正义以仁道的规定”[3]。因此协同过程中保持“看得见的正义”,可以确保各主体信息畅通、利益一致和责任到位,促进学生校内外体育活动时间的完整、有序流动,有助于实现校内外体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1程序背离:健全学校体育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依据
根据教育部公布第8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初中生优良率上升明显,身体形态发育和中小学生的柔韧性、力量、速度和耐力等指标好转,一系列重磅政策落地后产生积极效果。但“青少年的近视、肥胖等问题,还有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4]。国务院新闻办2020年12月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运动时间不足、户外运动缺乏,“小眼镜”和“小胖墩”成为教育新问题。从社会角度来说,学校体育问题转移与当前家庭、社会承接意愿、能力之间的不完全契合,一些家长存在体育活动拖累学业成绩的种种顾虑,也有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受伤而减少孩子的体育活动,有意避免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错位的观念需要及时扭转”[5]。家长承接意愿不强、学校协同能力不足和社会组织支持无力等所导致的协同育人机制运行状况亟待反思与缓解。
1.1程序自主裁定,合作零散无力
传统协同育人机制习惯于将目光聚集在政策执行和文件落实上,学校体育协同育人机制被高度的精英化、专家化所“操作”,这种“自上而下”的程序自主裁定方式存在着程序不正与不义的管理缺陷,即家庭与社会常常处于协同育人的从属地位。协同育人机制运行过程中政府是“主角”,处于“发号施令”的主宰地位,而学校、家庭、社会是“配角”,处于“被动执行”的从属地位,协同育人机制的“主次关系”,难以保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更无法保障社会力量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支持,极大地削弱了家庭与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学校与社会对接不畅成为协同育人组织难题。这种自上而下的层级推进方式,背离了程序正义的科学与民主的价值取向,部分家长“孩子的教育拜托学校了”[6]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等上了大学再锻炼来得及”,对体育学习既不配合也不支持,甚至因“体育耽误学习”而抵制,家庭和社会力量处于零散、无力状态之中,致使学校体育与家庭、社会的长期“失联”。
近年来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隔岸观火,教育部门与医疗部门各自为政,协同育人的政策性驱动没有得到基层的积极响应和有效执行,政策固有“顶天”之势,而无“立地”执行之功;执行中的“雷声大、雨点小”反复出现[7]。家长委员会不健全、退役运动员学校引进机制还不够有吸引力、体育社会组织助力机制不够完善,已经阻碍了国家体育资源、教育资源、卫生资源与休闲资源的整合统筹,从而导致体育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没有加速器,更没有加速感,致使政策执行效果逐级衰减状态。中国人民大学李树旺教授的“2022北京冬奥会冰雪运动普及和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组调查(2019)数据显示:在“亲子参与运动”的调查数据中,“从不”带孩子参加冰雪运动的家长占75.3%,“很少”的占13.0%,“有时”占2.0%,“经常”占2.0%。在运动组织方式上,83.7%的成年学生是自发性参与,冰雪协会组织的占5.0%,俱乐部占2.5%[8]。这表明:青少年冰雪运动的家庭和社会组织力量还较弱。盘活学校体育改革的内生资源,夯实学校体育改革的根基,补齐协同育人之家庭、社会组织短板迫在眉睫。
构建良好的协同育人生态,强化家庭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协同基础。目前协同育人各主体在目标愿景、运行机制、活动方式和管理制度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家校社三者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程序自主裁定,协同育人机制研制与条件保障缺乏科学与民主的流程,存在程序不正和不义的问题。所谓程序不正,就是不正当,即不符合科学标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表现为存心想“非法”垄断资源或占有权力。所谓不义,就是不道义,即不符合道理或情理,隐喻着不念情理、违反常理,脱离程序正义的民主原则。在当前保证课外体育服务、每天校外1小时体育活动、完成体育家庭作业等“双减”关注问题上,亟需通过程序正义的科学与民主程序加以规制,加强目标、方式和内容的标准一致和利益均衡,消除协同过程中“主次观”对协同意愿和能力的负面影响。
1.2承接路径不畅,合作形同虚设
家校社的协同育人若有若无现象时有发生,体育学习未能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闭环管理。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并未随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高成本的慷慨投入而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合作渠道不顺畅与内容模糊导致“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不够”[9],学校的教师“教”与学生“学”没有得到校外的接力,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仍处于不确定性之中,学校体育在“量的增加”同时,却出现了“质的停滞”,集中表现为练习时长不足,练习场地得不到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有效供给,家庭“不在场”和社会“空场”,协同育人机制低质运行。
注重程序的平等与透明,强化过程正义。学校体育是一个全要素、全链条的整全教育,无论是开足、开齐与上好体育课、还是教会、勤练、常赛,集中反映了学校体育的层层递进关系,各环节缺一不可。以运动技能学习为例,学校教师课堂负责“教会”,但倘若没有课后的“勤练”,离开了家庭的校外时间支持,缺少必要的练习时间、次数的保障,离开了“竞赛”的激励和牵引,课堂教学的各种努力又何谈效果?根据课题组在2019年开展的调查发现,超过70%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课后根本没有进行复习和练习课上所学的运动技术”,95%的学生表示“根本没有参加过任何比赛”。从近两年课题组的调研情况来看,尽管退役运动员进校园、家长进课堂等活动发挥了协同育人作用,但合育主要体现在多以“一捐了之”的临时性合作、浅层次合作为主,鲜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家长委员会也较少关注学生体育,学校、家庭与社会力量距离伙伴型亲密合作还有一定差距。以上“潜在隐患”亟待我们“确定社会力量相呼应的格局”[10],打破学校体育“封闭格局”,突破长期“低水平的循环”[11]态势,在时间、空间、资源上打破课堂、学校、教材的藩篱,串联好政府的引导、学校的主导、家长的配合与社会的辅助等多方力量,从而为体育学习提供全时空、个性化的资源最佳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