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科技生活化情境的应用
作者: 张波
一、创设情境在课堂引入环节的应用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信息获取的概念以及如何获取信息……”这是直截了当点题式的课堂引入。
“同学们,请先一起观看一个微视频(观看视频),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知道现实中的信息一些常见的获取方式,接下去,我们将进行详细的介绍。”这是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课堂引入。
“同学们,请先观看一下课件,十一黄金周马上要到了,难得的假期,爸爸妈妈打算和你一起外出旅游一次,作为计算机小能手的你们能否帮这次旅行做一下攻略呢,想一想,小组讨论一下,旅行攻略要获取哪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我们又能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取呢?”这是创设生活化情境的课堂引入。
在传统信息科技教学模式中,针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强调以教材为本,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以教材安排的内容和顺序进行,课堂实例与任务设置同质化严重,在简单几句话的课堂引入后,学生就开始了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而在新课标中课程功能和目标的调整更加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柳夕浪老师在《素养为纲:学校课程从粗放到精致的转型》一文中说:“要致力于用具有挑战性的真实任务情境(从形式上,更多的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仿真)呈现学习内容和任务,将‘情境’的符号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为知识发生、发展的现场,避免过于简化和形式化。”教师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学习转化,就要试图找到学生学习的热情所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创设生活化情境就是这样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好的情境创设需要具备三个基础特性:一是真实性,只有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才能提炼出有价值的知识,典型的生活化情境能使学习者感觉到这个情境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是与实际问题有关联的。二是完整性,完整的情境创设能够展示出具体任务背景、学生行为和思维细节以及结果和影响,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完整而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高。三是冲突性,创设的情境中要包括现实完成任务过程中会遇到挑战分析的典型难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信息科技课堂教学中需要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提出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设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碰到的实际任务环节,最好是学生迫切需要去完成的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场景中进行探索,突出了学生的体验与建构自己知识的主动性。
二、创设生活化情境设置有关联的教学任务
合理的情境创设并非只在课堂引入中可以用到,如果仅仅是在课堂开始5分钟使用了符合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固然可以起到快速将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如果这个教学情境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后面的教学任务关系不紧密的话,那么在接下来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学生将逐渐遗忘这个孤立的情境创设,而对于课堂注意力也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下降。
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时必须紧扣课堂教学的中心,把情境的创设同需要领会的知识概念、需要掌握的操作技能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就要求在教学任务设置中精心做好与生活化情境的呼应,让课程开始的情境创设不要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任务结合起来,环环相扣,连成一线,如果说任务是一个个的站台,情境就是连绵不绝的道路,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最终将学生带向培育信息素养的终点。
要满足上面的教学要求,情境创设必须和任务驱动相辅相成,在进行情境设计时,一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最好是学生在近期就能碰得到的问题,这样可以更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要围绕课程要求,合理进行相关的任务设置,便于学生从情境创设开始,沿着一个个精心设计的任务,完成课堂学习的任务,并在其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笔者在之前一节公开课设计中进行了创设生活化情境的尝试,“互联网+”课题是基于新课标要求在七年级《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章节中的内容,涉及互联网催生相关产业链,“互联网+”传统产业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需要学生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对于互联网在当今生活中的重要性有所理解。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所需内容,并将相关图片和文字下载,可以访问专门网站查询各种专题信息,并进行记录,通过完成课堂学习,感悟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的优势,培养利用互联网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通过学情分析,目前这一届七年级学生仍旧使用原苏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已经掌握WPS文档、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在小学阶段也已经学习过互联网的一些相关知识,能够使用互联网查询相关内容。介于新课标中对于跨学科融合的要求,笔者以相关游学知识为引入,结合学生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内容,提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口号,利用互联网设计一份游学方案,既要游,又要学。
在《跟随书本去游学——“互联网+旅行”》一课中,教学设计为:今年即将到来的长假,许多家长都有带着子女外出游学的打算,我以这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进行创设,先以多媒体课件中祖国各地的美丽风光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古代孔子游学到现代学生游学为引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播放相关“互联网+视频”,让学生对于影响当今学习生活的“互联网+传统行业”模式有所了解,利用游学这个情境展开小组学习。先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如果要准备一次旅行需要获取哪些信息?学生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各组提交自己的答案,一般来说,班级里大部分学生都有过外出旅行的经验,能够回答出相应的一些内容,比如从获取信息的目的——旅行,到获取信息的范围——地点等。再进行小组分工,小组长负责协调,讨论决定三天行程,安排同学分别从衣食住行着手查找资料,一位同学负责登记费用进行计算,另一位同学负责汇总资料并完成游学图。
学习小组开始接下来的探索任务,哪些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呢?让学生以讨论、对话的方式在情境中用任务进行推动,从感官获取信息、文献检索信息,一直到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对于今天课程的重点部分“从因特网上获取信息”,我设置了几个连续的操作小任务,在同学的讨论中列举旅行所需要获取的信息,分别以“怎么去——交通工具”“住哪里——住宿地点”“去哪儿玩——景点信息”等,让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课文内容《次北固山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这两个相关地点的游学为任务目标,让学习小组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设计一份为期三天的游学方案,对于游学地点相关城市、历史、地理、天气等进行信息收集,并讨论合适的出行方式。
当学生开始上机操作后,我发现有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懂得利用百度进行搜索,但找到的信息并不齐全,我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同时和学生讨论哪些网站的信息比较准确,引出在因特网上获取信息可以选择专题网站这种方式,利用“携程”“驴妈妈”等专业旅游网站进行信息的获取。对于能够使用搜索引擎的学生,引导他们选择合适的“关键词”,准确找到自己想要获取的信息,同时让他们比较不同的搜索引擎,如百度、bing、豆丁、搜狗等,同样的文字内容输入进去,搜索的条目是否相同,从而引出不同搜索引擎的功能和侧重点是不同的,例如百度有很好的图片搜索功能,还可以进行地图搜索,而豆丁可以搜索到别人写的文章,如游记,旅行攻略等。接着在课外拓展方面,我试着介绍手机上的几款外出旅行时用到的APP,如“形色”和“微信”,前者可以在户外旅行时利用拍照功能,将不认识的植物照片进行搜索,了解它们的名字、特征、习性等,而后者可以使用摇一摇的功能,搜索你在路上听到的不知名的歌曲,这些功能既是传统网络搜索的拓展,也是网络搜索将来发展的方向。从学习迁移的角度来看,练习给予迁移理论设计,情境类似是练习开发的重要原则,练习要创设类似实际生活情境,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进行对比、反馈、建立连接,实现课程内容有效转化。
在学生从因特网上找到自己旅行需要的各种信息后,我开始布置今天最后一个任务,将他们找到的信息从网上下载下来,包括攻略的文字,景点的图片,旅行适用的软件等,让学生可以将自己一节课获取的信息保存到电脑上,随时取阅,随时修改。课程最后,我通过设计网络自测问卷,让学生进行在线自我评估,并对各组作品进行投票评价,教师展示各小组学生成果,再次点题,让学生了解网络获取信息的便捷,同时也探讨由于网上信息过于繁多,监控机制还不够完善,虚假信息不少,为下一节课讲授信息的甄别与引用埋下伏笔。
三、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信息素养的提升
情境创设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而生活化情境创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核心素养实现的现实基础。因为知识是素养的媒介和手段,知识转化为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真实的情境。而对新课标要求的学科整合,跨学科课程由于设计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更是模仿了现实生活中复杂多样的问题所在,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这也是学生面对真实世界时的真实体验和直接经验,是为了应对真实的社会生活对自己已学的书本知识进行的整合与实现。
课堂教学是一个整体,从课堂引入开始讲究的是环环相扣,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可以有效完成知识和技能掌握的要求,但如果任务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支离破碎,变成为了任务而学习。使用创设生活化情境,不仅可以在课堂开场就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还能辐射下去,让一环又一环的任务融合在一个大的情境中,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完成任务并不只是枯燥地解决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通过课堂学习,能够真切地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且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类似问题。
在核心素养中,信息素养是科学精神的一种,要求“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技能传授的同时,要加强意识的培养,同时注重同其他素养的融合,如在核心素养实践创新环节中提到问题解决和技术运用两个要求,这也是在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任务设置时要注意的地方,创设合理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解决问题。
新课标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习者通过体验获得经验,建构知识,通过小组学习等方式,加强协作学习能力,加深自己对于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景中逐渐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