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教学视角下初中地理课堂提问策略
作者: 黄雪珍202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明确了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地理课程目标。在引导学生学习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于家国情怀、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思维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深度教学是一种超越表层知识,以启迪学生思维、塑造学生价值观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在实施的过程中具有复杂性、深层次性。深度教学不是指教学内容越深越好,它并不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而是相对于知识的内在构成要素而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通过搭建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进而提升学生的思维,塑造学生的人格,实现知识教学的丰富价值。深度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追求教学的发展性,指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要引起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发生系统的变化,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到整体提升。现代教育改革倡导的情境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等都有利于深度教学的达成,但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课堂主线一般都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因此问题是课堂逻辑的纽带和呈现方式,也是学生思考的方向标,引导着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培养,学生通过教师设定的一系列课堂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达成深度学习。课堂问题设置时应注意创设真实情境、立足学生思维、注重问题逻辑、设问具体但不封闭,同时鼓励学生质疑等方面,用有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一、地理核心素养与深度教学关系
地理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启迪、思想观念的升华、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核心素养并不对应课本中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念,它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结果。从表现看,它已经内化为学生的思维和综合素养,除了知识的记忆与背诵等表层表现外,还会通过学生的思想指导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格成长都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不仅要完成知识点的学习,更需要教师合理地设置教学情境和教学环节,并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学会反思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不是浮于表面的教学,而是一种直达思维和价值观的深层次的教学。
杜威认为,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书本知识是不能直接进行教学的,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还原与下沉、经验与探究、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一过程恰似一个“U”型的学习过程。知识的“下沉”,即将书本知识还原为“儿童有效率的习惯”和“经验”,知识的“上浮”则是将生活的经验再次总结为理论。“U型教学论”体现知识要与儿童生活经验反复结合和验证,“U”型也恰似深度很深,这是深度教学的理论起源。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首先提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高投入的、理解记忆的、涉及高阶思维的,并且学习结果迁移性强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过程。从学习主体看,要完成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的转变;从学习方式看,从学生被动接收到学生主动探究;从教学深度看,从符号性知识的浅层教学到思维训练、价值观塑造的深层教学。这与现在所倡导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是不谋而合的。
总而言之,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深度学习,教师要完成教学的使命,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以深度教学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努力使每节课都发人深思,令人深省,直击灵魂。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是以短期成绩的好坏来指导教学,而是放眼未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确定教学方式。
二、地理教学与深度教学关系
第一,地理作为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按照研究事物来分,地理可以分为“天理”“地理”与“人理”,“天理”和“地理”侧重于自然科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人理”侧重于社会科学,具有包容性和延展性。在自然科学中,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有其规律,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知识点之间的逻辑结构需要有科学的头脑、严谨的思辨能力才能洞晓。“人理”则是对广袤的社会现象进行介绍,人的主观能动性决定了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则。初中学生受限于其感性思维占主导的思维发展阶段,以及年龄较小,社会经历较少,难以发现多样的自然现象和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在传统教学中的记忆、背诵、介绍、讲解等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皮毛,而不知其所以然。深度教学倡导学生用地理的思维剖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在查找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身边的现象远比课本上单一的问题要复杂,需要对以往的旧知识甚至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运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在获得新知,像这种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形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比单纯的言传深刻得多。
第二,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具有为生活服务的特点。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让学生的本领服务于社会。地理学科关注的是学生身边的知识,是实用性最强的学科之一。正因为其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包罗万象,也体现它的复杂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只知道书本知识,却不会实践,难以深刻了解其中的道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看,地理教学应该是将生活融入课本,以介绍身边的地理事物、探寻事物的特征和规律为本,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角度看待生活,用地理知识指导生活实践。但是地理知识在薄薄的课本中不可能全部囊括,地理知识既依托于教材,又超出教材。深度教学需要教师结合课本核心知识,以生活中的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将身边现象规律化,将书本知识立体化,最终实现课本和生活、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
第三,地理教学中关于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问题,关乎人地协调观等重要价值观的渗透。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对教材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了纲领性要求,而中学地理课程是倡导人地协调观、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落实人地协调观,涉及学生的价值选择问题,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习得的,也不是会答卷、能背诵就能掌握的。在传统知识的传授中,我们可能教学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即使涉及技能的习得,也是按照教师的教授进行操作,而没有教授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价值选择时,学生所应秉承的正确态度。当学生在未来出现自己的利益和正确的地理观念发生冲突时,学生还是否能坚持自己的理念。在课堂上喊喊口号固然响亮,但是面临实际情况,是否能坚守自己的观念,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当老师的教学能对学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肯定不是背诵知识的浅层教学,而是塑造了学生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的深度教学。
三、深度教学与地理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行为,是师生互动的桥梁,是教与学的纽带。教师的教学流程依赖于课堂提问展开,学生的思维方式也随着提问搭建。一个个细小的问题就像一根根毛细血管,让知识流动起来,让课堂活跃起来。好的问题设计能够让知识的流动通畅无阻,知识的流动带动思维的活跃,思维的活跃促进素养的落地。但是也有许多问题局限于问题的设置、时间的分配、教师的引导等,大多数问题流于形式,只在乎问什么,而不在乎学生答什么。在深度教学视角下,如何使问题变得更加科学化和艺术化,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
深度教学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以高质量的问题作为引领,正如有学者所说,深度教学是一种“基于高质量问题的教学”,“问题设计既成为连接情境与教材的桥梁,更成为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开放性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是高度参与课堂的过程,问题设计的思路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思考问题的角度。当教师的问题逻辑通顺、有启发性,学生严格按照教师的思路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那么就达成了深度教学。
四、深度教学视角下的地理课堂提问策略
(一)创设真实情境,搭建问题框架
浅层的教学是落点于纸面上的教学,深度教学是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是植根于生活中的教学。发掘生活中相关的真实情境,并以此来创设问题,使课堂的问题来源于生活,从生活出发学到的知识才是对生活最有用的知识。
初中地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真实情境的获得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七年级上册第一章为例,经纬网知识与汽车、飞机、轮船导航密切相关,地图是生活中重要的工具,导游图、交通图、电子地图同学们都屡见不鲜,地形图的阅读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各种地形来进行学习。
(二)立足学生思维,体现学生为本
学生的知识层次是决定能否回答出问题的关键,设问应是“跳一跳,摘得到的桃子”,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阶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能够回答出的问题,才是能促进学生发展得好问题。
通过对初中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的思维对直观的现象捕捉力强,对概念和原理性知识不甚理解,这会导致在设问时涉及专业性名词的问题,学生会读不懂题意。如“请描述某地地形特征”,学生不知道地形指地表的起伏特征以及地形类型分布,此类问题对学生的难度较大,需要老师提前告知回答思路或者设置其他问题为铺垫。
(三)注重知识逻辑,形成问题链条
地理环境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地理要素都不是单一存在的,这些要素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在提问时单个问题一般只会涉及某一方面的地理要素,孤立的问题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割裂开来,不利于综合思维的形成,同时碎片化的时间也难以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设置问题链时要求教师在设问时首先要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问题顺序化、逻辑化,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关联。
依托于真实情境设置问题时,要挖掘情境后蕴含的多个知识点,按照时间发展先后或因果先后或问题的难易程度,将多个有相关性的问题串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体现知识间的联系,更能促进学生地理思维的发展。
(四)设问言有所指,但不自我封闭
在听很多教师讲课时,抛出的问题无人问津,除了超出学生知识层面之外,还有可能是设问太宽泛,学生不知道从哪个方面进行回答。问题的设置应该具体指明回答的方向,切入点应小,不断深挖知识,促进深度教学。
在提问时除了明确回答方向外,还应该关注答案的开放程度。如果一味是“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则限定了学生的思维,有些学生会滥竽充数,在不确定答案的情况下随意蒙一个。
故问题设计时一方面需要明确回答的方向,可以设置一些限定词,比如将“我国冬夏季风的性质如何”改为“从温度和湿度方面,归纳冬夏季风的性质”。另一方面尽量少设置封闭性问题,如果设置,最好加上“请说明理由”。
(五)倡导反客为主,鼓励学生提问
笔者认为课堂的最高境界不是解答学生的所有疑惑,而是能够激发学生心底的疑惑。当学生对知识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熟视无睹时,他心里的探究热情是低迷的,教师所教的知识也只是一个个苍白无力的文字。当学生的学习热情被调动时,最直观的就是他有疑惑了,有兴趣则疑惑生,有疑惑则乐于探究,故而在一节课上,学生能否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是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最高境界。当学生的疑惑一个个被解开时,学习的获得感油然而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增强,对知识的探究会变得更加深入和持久。
教学的艺术永无止境,课堂提问的艺术也值得教师去探究。高效的课堂提问依托的是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合理的问题设置,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教育界有一句名言:“学习的真谛,就是当你忘记一切所学到的东西之后所剩下的东西。”知识容易忘记,但是探究知识过程中习得的能力和形成的观念通常会相伴终生。深度教学就是让学生在遗忘课本地理知识之后,还能记得用地理的视角看待世界,还能热情拥抱生活、爱护环境、节约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