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追寻历史 传承创新
作者: 张长宏在立德树人目标的引领下,为提高学科育人效果,必须要强化校园文化资源利用。其中校园历史文化是一类特殊的文化资源,在支持学科育人活动高质量开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文化育人的功能与效果显著增强。其中以往的历史教学主要依赖历史教材内容开展,缺乏校园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入,这样就错失了一个很好的学科文化育人机会。如何将校园历史文化有效融入历史学科教学实践中,提高校园历史文化的育人效果,值得深入讨论。
一、校园历史文化
校园历史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体系中精神文化模块的核心构成部分,是伴随着学校发展而持续沉淀与积累的一类非常重要的校园文化。对校园历史文化而言,校园中的建筑遗产、文化遗产等共同构成了一道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校园中的砖瓦或草木,实际上都是学校历史文化等信息的携带体,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展现出了具有跨时代特性与风格的建筑风貌,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进行潜移默化影响,如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的形成都有赖于校园历史文化的支持。
二、校园历史文化的利用价值
(一)助力文化校园塑造,提高文化育人效果
校园环境是同高中生联系非常紧密的一种生活环境,直观性和立体性特征突出,并且可以看得到,摸得着,能够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在进入校园之后,校园中的高雅建筑格调和现代建筑彼此之间有效交融后,可以形成美不胜收且富有品位的大美校园,这样可以对师生心田进行更好的浸润。基于审美层面的愉悦感,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对生活和自然之美进行有效感受。在身处钟灵毓秀、静谧优雅的校园中,师生的心胸会变得更加宽广,内心也会变得越发安宁,让他们可以远离现实社会的喧嚣与浮躁之风,加之校园历史文化本身包含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对提高校园文化育人质量都有积极意义。
(二)展现独特校风学风,不断提升精神力量
作为中小学校的治学之本,优良学风关系学生的成才与健康成长。校园历史文化本身承载的是学校发展历史,也是对学子学习和教师教学等方面真实场景情况的记录。这使得学校历史文化本身的凝聚力、感染力与穿透力作用非常突出,能够引导高中生形成正确“三观”,助力他们树立人生理想与目标,增强师生的民族责任感。比如燕南园(北京大学)中先后居住过许多知名的文化巨匠与璀璨明星,这些建筑以及周边的古树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些历史人物的生活传记,尤其是他们留下来的经典著作或科研成果等,都蕴含着人文精神与文化意义,使得北大学风融入了校园历史文化之中。
(三)助力学校研究利用,推动文化持续发展
在学校越发强调文化自信培育的今天,为了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复兴中华民族,就必须要强化学校教育阶段的优秀文化挖掘、研究与利用。通过对遗产或文物中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强化对它们的传播,能够令这些文物“活起来”,这些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犹如变得会“说话”一样,对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化进行源源不断地滋养。学校历史文化本身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与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学过程中贯彻“课程思政”教学思想,如果可以挖掘这些学校独特的校园历史文化,可以使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些校园历史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持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与影响,这对他们道德品质培育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等都有很大帮助。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校园历史文化的利用策略
(一)基于校园历史文化,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的根本载体是古今中外不同国家、民族发展历史,它们都是历史课堂中师生进行相互谈论和交流的内容。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主要依赖于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指导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但是由于这些历史知识本身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如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这些近现代的历史事件可能常常因为距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远,而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相较于现有历史教材中的内容,校园历史文化本身是一种“活”的文化,同高中生的校园生活实际联系非常紧密,所以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尤其是在学生追溯学校过往发展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整体学习相关历史学科知识的效果。
在《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时)教学中,其中涉及“内阁制设立”部分知识。在该部分知识课堂教学期间,可以在导入该部分知识中紧密联系校园历史文化,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导入有关部分的历史知识。比如针对兴化一中校园文化的导入,可以首先为学生介绍兴化“三宰”部分的历史文化知识,如可以为学生设计“我们学校有一处故居,它的主人曾经在明代的时候担任过内阁大学士,你们知道是谁吗”?借助这一问题设计来引出兴化一中有高谷这一“五朝元老”的故居及其相关方面的校园历史文化史料。在学生思考问题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高谷相关的一些趣味轶事典故,如“锦上添花”“悍妒无出”和“见识不凡”等等。通过为学生介绍这些趣味性的校园历史文化,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为学生设计“明代时期,执政者为什么会设置内阁呢”?借助这种基于校园历史文化导入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不仅能够使高中生对校园历史文化充分了解,同样可以有效结合历史教材内容,提高相关历史教学质量。
(二)基于校园历史文化,拓展历史教学内容
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材本身是支撑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以及学生学习活动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单纯依靠历史教材内容开展教学,那么整体学科知识比较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直接影响了他们自主学习的实效性。与此同时,基于历史课程教学需求,为了更好地助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在深入挖掘历史教材内容的同时,充分挖掘及利用一些课外历史史料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历史教学的范围,尤其是要注意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视角对历史教学史料进行有效补充,这样可以通过有效结合历史教学中的教材内容与补充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开展深度思考活动,最终支持高中生高效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在有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期间,或者针对历史教学开发专门的校本课程过程中,都要紧密结合校园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保证可以充分挖掘及利用这些方面的学科内容来支持课程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部分历史知识中,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地方教育体系部分知识的教学,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该部分知识的效果,除了历史教材中的有关学科知识外,还可以通过融入校园历史文化来拓展该部分的教材内容范畴,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保证可以更加高效地支持历史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比如可以取材兴化一中学校旁边学宫的遗址,创办的文字材料等,指导学生对地方教育机构和体系的建立及对文化发展、人才培养,对儒家思想传播和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认真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在借助这些校园历史文化素材解读过程中辅助他们深入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避免因为对相关学科知识理解不深刻而影响学生历史文化知识学习的实效性,还可能会限制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顺利养成。同理,针对兴化一中拥有的丰富校园历史文化,可以结合历史教学的目标及内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来有效导入其中,借助这些校园历史文化资料提高整体历史教学质量。
(三)基于校园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为了提高学科育人的效果,保证立德树人目标,引领学科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必须要强化历史等学科的育人效果,尤其是要注意发挥学科文化育人路径提高学科文化育人的效果,借助校园历史文化的持续性渗透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他们可以积极主动了解和认识我国特有的文化。而校园历史文化本身同高中生的生活实际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和认可,尤其是能够辅助学生深刻理解与掌握这些校园历史文化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助力学生爱国情怀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但是在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时要注意在历史学科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方面的新要求与规定,对整个历史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保证能够借助完善的教学方案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对校园历史文化感知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介绍“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这些近现代中国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屈辱”事件时,可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式来将校园历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对比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屈辱发展和先辈们前仆后继的奋勇拼搏,借助这样的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意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倍感珍惜,同时也应该要学习这些前仆后继复兴中华民族的前辈们的行为,平时努力学习,学好本领来建设国家,保证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综上所述,校园历史文化是学校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文化,本身的有效挖掘和利用能够助力文化校园塑造,展现独特校风学风和助力学校研究利用。历史文化是时间的积淀,更是对发展历程的无声表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利用校园历史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拓展历史教学内容和增强文化的自信心,不断提升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继续深入挖掘校园历史文化,探索提升历史课程教育质量的有效模式,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奠定文化基础。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规划“十三五”立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园历史文化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编号:tzghyb202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