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历史教学融入语文知识的策略

作者: 宁宇

语文学科、历史学科课标要求、学习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高度相似性。同时历史解释能力和语文学科能力之间的融合联系更为紧密,因此在学科融合背景下探索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的融合策略十分重要。

一、新课标对文史结合的要求

从历史与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分析,两个学科都具备人文属性,突出学生对文化理解、传承等方面能力要求。“文史不分家”生动描述出历史和语文之间的关系,因为文学界和史学界内容存在紧密关系,两学科同属人类社会学,史学家需要明确史实,基于历史故事解读人物,分析历史事件,在此过程可能利用文学修辞、表达方式。因此,诸多历史著作同样属于经典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也具有史学研究价值,记录了人类发展史传承和学习文化。

在新课标中提出学科教学理念,初中语文部分教材内容和历史学科知识联系紧密,部分课文描述的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比如《出师表》描述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上伐魏过程的历史事件;《曹刿论战》历史背景即为长勺之战。部分课文当中直接描述历史知识,如《江南逢李龟年》描述的是安史之乱;《梅岭三章》《老山界》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故事。可以看出语文教材内容方面为文史融合教学奠定基础。在教学实践阶段,教师要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巧妙运用语文学科的资源,丰富学生知识内涵,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

语文课标对于古诗词教学提出明确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阅读简单的文言文,利用工具书解释其中的意思,注重文学内容的积累,提高欣赏品味。特别是文言文中虚词、实词、古今异义等表达方法,将其迁移应用到历史学科学习中,深度分析史料信息,对其产生不同层次理解。文史学科教学既能育人,又能培养人。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历史课堂应用语文知识可以根据传统文化、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感受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语文知识的融入策略

(一)寻找历史知识和语文知识的融合点

历史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学科融合教育背景下,老师要挖掘历史和语文教材中的相似内容,寻找知识点融合切入点,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根据教学进度适度应用,作为课堂补充材料,支持学生深度理解历史知识。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让历史知识点的呈现温度十足,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动荡的春秋时期》内容教学,教师可以选择《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将动荡时期诸侯争霸过程中曹刿这一关键人物引入课堂;讲述《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时,可以选择《邹忌讽齐王纳谏》课文,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让齐王虚心纳谏,让学生感受到统治者态度和国家稳定之间的关系;讲述《百家争鸣》内容时,引入《论语》《孟子》《礼记》《鱼我所欲也》几篇语文课文,因为春秋时期文学达到百家争鸣的高度,各学派文学家著书立说,期待用自己的观点解决社会问题,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思想影响深远;教学《秦末农民大起义》内容时,选择语文教材中《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陈涉世家》等古诗文,明朝灭亡根本原因是暴政,阿房宫能够证明百姓受奴役,从而引发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以上是语文教材和历史教材学科内容,教师可以直接融合应用,在历史教学阶段引入语文知识作为课堂内容的补充,应用文学典故、文学常识支持教学活动开展。

例如《早期人类代表》一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选择中外神话故事像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和上帝造人等,调动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的热情,启发其对人类本质进行思考,即由古猿进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化,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成语故事,如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立木为信等,主要讲述晋文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商鞅等人物故事,教师讲解成语故事的同时,让学生和春秋时期的各位霸主进行近距离接触,感受不同统治者人物形象,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讲解桂陵之战时,应用“围魏救赵”故事;讲解马陵之战的时候、引入“减灶计”战术;讲解“长平之战”的时候,引用“纸上谈兵”典故,用丰富的语文资源,将战国时期诸侯国外交关系纷争不断的特点呈现给学生。秦朝末期农民起义内容讲解阶段,为学生讲授“项羽破釜沉舟”历史故事,并补充司马迁《鸿门宴》作品,用语文教学资源辅助学生体会楚汉之争项羽、刘邦之间关系变化,对比分析二人处事风格、性格特点之间的差异。

事实上,文史知识融合范围较广,因为两个学科的史料素材互通,在历史课堂上,教师运用文史结合的方式,从教材内容出发,寻找和语文知识的联系点,巧妙选择素材辅助教学,不但能够深度还原历史面貌,而且还能增强课堂趣味性。

(二)日常注重历史和语文教学资源整合

初中历史学科教学应用语文学科教学资源的前提是教师在备课、教学等环节注意文学经典、历史经典著作的收集,运用经典诗文,要求教师对收集材料严格筛选,经过分类与整合,将其作为课堂补充材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语文和历史资源融合应用时,还能拓宽学生知识广度,提高其历史学习能力。

在历史、语文等学科备课阶段,可以发现除了教材中知识内容直接融合应用以外,语文学科教学还涉及文学作品的分析,文学作品也可以用在历史学科当中。语文课堂上对文学作品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感受作品蕴含的文学价值;历史学科则注重文学作品史诗分析,感受作品在历史当中的成就。我国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为《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等,纪传体史书有《史记》,到现代章回体、白话文等小说发展,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文史不分家的特点极为显著。在教学过程教师要注意选择史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利用语文学科的分析方法,辅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分析材料。应用《史记》材料的时候,要对第一手史料信息进行编排、筛选,之后添加作者思考,注重文学作品趣味元素的挖掘,关注历史纪实性的特点,让文学作品成为历史课堂上重要教学资源。

(三)基于核心素养下学科融合教学方法

1.应用文义积累法教学

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也可与历史教学方法相融合,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拓宽其学习思路,为学生历史素养提升奠定基础。因为语文学科学习内容相对较多,要求学生注重语言积累,参与探究活动,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而历史课堂虽然学生无需花费过多经历思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但是需要学生对汉字含义形成深度理解,迁移应用所学知识,参与历史知识的学习。

例如教学《三国鼎立》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东汉末年在各种割据战的影响下,百姓生活民不聊生的局面,笔者引用曹操的诗句“白露骨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形象生动呈现战争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引发社会动荡的场景,展现社会环境的悲凉。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赏析语文学科中的古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描绘画面,感受作者情感,体会百姓生活的艰辛。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曹操实力逐渐壮大,教师还可引入《三国志》中的历史材料:①“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业可成也”,②“募民屯田许下……无运粮之劳”,③“负污辱之名……勿有所遗”,利用学生语文学科知识学习过程对虚词、实词含义的学习经验,对于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其中“宜”代表“应当”的意思,“以”代表“用、来”,“修”代表“整顿、修理”,通过对以上材料进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曹操实力壮大主要是从政治方面“挟天子以令诸侯”,从经济方面利用“屯田制”,发展农业的同时重视人才,从而得出结论。学生对史料分析能力需要学习大量文言文,积累学习经验,才能将其迁移应用到历史知识学习过程当中,正确体会材料传达的史料信息,进而深入解读历史材料,分析材料传递的信息、史事、背景等。

2.应用语段分析法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对于字词、句子等进行分析,掌握文章主旨。在整体阅读之前,学生要浏览目录信息,获知书中主要观点、作品价值,之后阅读全书,把握各章节之间内容联系。语文阅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使其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形成语段分析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的这种能力应用于历史课堂上。

例如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每个单元都存在大标题、单元引导信息,重点是帮助学生了解特定时期历史事件特点,抓住学习要点,感受历史学科内容的逻辑性。从第一单元到第四单元,标题分别为史前时期、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史前时期主要讲述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文明起源;夏商周时期讲述早期国家、社会变革;秦汉时期讲述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讲述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通过教材目录,学生可以清晰看到历史发展、朝代更替顺序。运用语段分析法,对标题信息进行分析,了解历史发展顺序性,建立历史知识时空框架。

讲述《东汉的兴衰》这一课内容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了解东汉后期朝廷外戚专权政治特征,教材中有一段文字“东汉中后期以后,继位皇帝年幼,太后拥有祖宗大权,外戚势力膨胀……东汉王朝走向衰亡”。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利用语段分析方式,提出问题:“东汉兴衰的原因是什么?产生的危害是什么?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外戚官员专政现象与危害,明确朝廷混乱、社会混乱的原因,进而理解农民起义发生的原因,深度理解历史教学内容。

3.应用写作方法教学

语文学科学习,写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关注学生思辨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等培养,侧重于其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发展,根据学生阅读表达环节遇到的问题,引领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观点。在历史课堂上引入写作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提高。在历史学科素养要求下,学生要基于语境化和多样化方式,洞察历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了解历史发展整体特点,对其进行宏观解释,学生要具备联系古今的能力,透过历史境况理解历史内容。因此,历史中解释和语文表达能力培养不谋而合,均需要教师运用特定逻辑关系,激发学生辩证思考。在写作中注重事情时间顺序、因果关系的描述;在历史学科中关注历史解释的内在逻辑,要求学生用文字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历史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借鉴写作教学所用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盛唐气象》这节课时,为了让学生感受盛唐时期的繁荣,学习唐朝经济、文学艺术、社会风气和民族关系等历史知识,笔者要求学生学习完本节课知识以后,完成“忆大唐繁荣”“品大唐文艺”“感大唐风气”等文章写作,在写作过程运用唐朝经济、民族关系、文学成就等内容。学生在写作过程迁移应用语文学科的学习能力,巧妙将唐朝经济类型,即商业、农业和手工业等融入作文,通过对唐朝和吐蕃、渤海国、南诏国之间相处方式的论述,体会唐朝政治政策,了解唐朝社会风气有开放性特征,透过唐诗、书法、雕塑和绘画艺术的描述感受唐朝文学成就。完成写作任务的同时加深对唐朝风气的理解。在教学任务的布置时,巧妙融入写作要素,让学生用写作方法、文字表达技巧迁移学习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素养。

(四)历史教学中语文知识融入注意事项

在历史课堂上语文教材内容的融入要适度,从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深浅程度考虑其中,保证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的同时,让学生容易接受,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对于融合策略进行调整。同时,学科融合过程要注意适时性,教师可根据课标要求,利用语文资源,设置问题链,将多种类型资源进行整合,引导学生学习思路。在教学设计阶段以学生为主体,将历史发展脉络作为主线,借助问题或者课堂活动引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深度思维,发挥语文资源的应用优势,营造历史情境,将抽象的历史问题通过生动的语文资源呈现出来。除此之外,学科融合要注意适量性,教师要得当取舍,截取对历史教学或者学生理解有利的部分,避免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阅读负担。

综上分析,在新课标中对文史结合教学提出明确要求,为历史学科跨学科教学提供有力支持。考虑历史和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教育理念、课程目标等方面都有紧密联系,因此,主要是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文史联系的素材,利用学科融合理念讲解历史知识,迁移应用学生语文学习经验、学习方法,高效率学习历史知识,提高学生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