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行知思想 浸润音乐课堂

作者: 缪文镧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教师与教育是双向选择,选你所选,爱你所选。教师是和教育对上眼的人,是教育的志愿者与坚守者。只有举起教书育人这把薪火,才能培养出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栋梁。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要做一个心态平和的老师,身体康健,自尊自信,“得失不计人常乐,宠辱不惊心自平”。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教师只有积极向上地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推行,小学音乐教学活动逐渐向素质教育靠拢,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更好地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艺术性。为了进一步优化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小学音乐课堂艺术重要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策略。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不仅教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还应该通过音乐为学生传递快乐,感受健康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常常会学到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歌曲,如《村居》,这是一首根据古诗词编写的学堂乐歌,表现的是春日里孩子们放学归来放风筝时的快乐场景。在歌曲中有两个相似乐段,它们有着两句相同歌词不同旋律的结尾,前一句是上行“忙趁东风放纸鸢”,像是风筝越飞越高,后一句是下行旋律,像是风筝渐渐收起。我让学生唱上行乐句时做风筝放线的动作,演唱下行旋律时做风筝收线的动作。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才能更好地进入歌曲、理解歌曲。通过一堂与生活联系的音乐课,学生会在生活中联系音乐课学习歌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做老师是要有爱的天赋,要深入理解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从实践出发,将所学思想浸润课堂,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犯错时首先想的应该是为什么孩子的情绪会激动,而不要一上去就对学生进行呵斥。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当老师平静地询问学生犯错的原因时,学生也会感到被爱,这个时候进行语重心长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良好的音乐教学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音乐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积极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合唱训练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笔者在校负责合唱社团的工作。合唱训练对于素质教育是大有裨益的。融洽快乐的训练氛围会使训练事半功倍,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合唱之前可以做一些节奏练习热身,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很多教师在合唱训练开始立刻进入发声练习,我认为这不太能很好地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可以在发声练习前加入“动作模仿”的热身运动,老师做一组简单的动作,可以是拍手、拍腿、跺脚、拍肩为一组,也可以是由不同的简单节奏型为一组,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后一拍进入重复老师的动作。由慢渐快、由易到难,通过实践发现,在这一练习中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去观察和重复老师的动作,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中,觉得特别有意思,成就感给学生带来了快乐,也更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更加期待下一步练习。通过游戏吸引学生,让学生在节奏训练中既能注意力集中,又能让身体活动开,为更好地参与下面的练习做铺垫。可将“师生问好”环节放在发声练习前。将平淡的问好语言加上音高、节奏,就变得乐趣无穷。通过小游戏不仅练习了节奏,还训练了音高,调动了气氛,一举三得。笔者在训练《山童》这首作品时,引导学生发现歌曲前半部分需要用灵巧的、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像拍乒乓球的感觉,这样的处理后,歌曲就非常生动。三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浅,对于作品不能很好地感知和表现,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作品开头有两遍“我沿山路走来”,笔者引导队员唱出强弱对比,第一遍用有弹性的弱声表现山童的可爱,第二遍用稍强的声音唱出山童的自豪。再如笔者在训练黄自的《卡农歌》时,注重轮唱带给听众的起伏感,引导学生每个乐句由弱渐强、再由强减弱的处理,带入气息的推进,整首歌曲的情感表达就非常丰富了。

笔者会在以后的合唱训练中继续努力剖析作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专注学生合唱训练中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合唱队员在欢乐、愉悦的气氛中,大胆地歌唱,积极地获取音乐知识,更好地感受音乐,提升核心素养。

二、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的第二大生活教育理论是“教学做合一”。陶行知先生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尖锐地反驳批判,称其为教师“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他认为“教学做合一”才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社会生活、生产和创造能力的途径。所以教师应该在丰富的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音乐游戏的加入,在音乐课堂中加入游戏环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在综合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避免机械的教学。小学音乐课堂的艺术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进行《幸福拍手歌》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比如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小狗、小猫、小鸟等。再比如还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朋友打电话。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进一步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充分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游戏互动法、表演体验法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的过程中,深刻感受音乐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艺术性。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音乐课堂的艺术性。《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是一门学习音乐基本知识、技能的综合性课程。”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许多与音乐有关的游戏,如听音找动物、猜歌名、听节奏找动物等,让学生在玩中学。例如在学习《快乐的农场》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用身体动作模仿小动物的叫声,并唱出节奏。这个游戏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因为它符合小学生爱玩爱动的特点。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感受了音乐,又练习了动作,同时也将自己想象中的小动物表演出来了。这样做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锻炼他们的肢体动作。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等方面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笔者是一名基层音乐教师,在刚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并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课后经过反思和反复实践,我发现在音乐课堂中适当加入音乐游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率非常高,这时我明白了原来音乐游戏在音乐课堂中有这么显著的效果,连平时最调皮的学生也认真地参与了学习。通过走进学生的心里,我终于明白了想要完成一节好的音乐课,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用活泼生动的音乐游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在课堂的一开始就紧抓学生,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在围绕音乐教学的导入游戏中预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音乐知识,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铺垫,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但是游戏中可能会出现“收不住”的情况。这时可以通过精彩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动态的音乐游戏转变为静态,比如说一年级欣赏教学《惊愕交响曲》中,强和弱的音乐要素是需要学生认知的,强行灌输的方法显然不行,动态游戏的方法也不可行,于是我利用多媒体,在PPT中穿插了一个“听音乐选图片”的闯关小游戏,引导学生:“当你听到这样的音乐,你会选择哪幅图?”当孩子们闯关成功后,点击按钮会出现“你真棒”的音效。在歌曲教学《小蚂蚁搬米粒》中,二声部“嗨哟嗨哟”的节奏是比较难掌握的,于是我带来几个米粒形状的毛绒玩具,让孩子们分组跟着“嗨哟”的节拍,一边唱一边传递米粒,孩子们乐在其中,收获了成功的快乐,更将音乐知识铭记于心,这样的音乐小游戏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在《铁匠波尔卡》的欣赏教学中,则可以加入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感受与体验乐曲中各段落节奏和情绪的变化,并用肢体语言和打击乐器的方式表现出来。学生乐于接受,乐在其中。

在小学中年级,学生需要掌握1234567七个小音符的唱名和音高,除了采用科尔文音乐手势,还可以在歌曲中形象学习,《doremi》就是很好的范例,“do是鹿,是小母鹿,re是金色阳光……”孩子们在流畅的旋律中记住了七个小音符的唱名。让学生在唱名处加入手势,可以帮助学生更方便铭记七个小音符的音高和唱名。在歌曲《小杜鹃》教学中,我安排了几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发出杜鹃的叫声,让其他同学闭眼,聆听寻找是哪只杜鹃发出了啼叫,孩子们乐在其中。我发现孩子们对音乐游戏的渴望和参与是自主自愿的,课堂氛围较差时,教师应关注学生,加入音乐游戏,学生会立刻注意力集中起来,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材中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有时又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创编歌词来体验和表现情感,既可以使学生通过歌曲中的情感因素理解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也可以让学生在创编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高年级的教学中音乐游戏更加重要,可及时调整或是换一种趣味的活动代替音乐游戏教学。教学《土土的土娃子》这一课时,我将“海贝、海螺、海星”画在几张卡片上,藏在教室的不同地方,让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脚步去寻找,孩子们找到卡片的样子如获至宝,课堂氛围一下子调动起来,学生很容易地为歌曲划分乐句,歌曲结构变得更加清晰,为后期的歌曲教学做了铺垫,充分展现了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结合的完美课堂。当然在一些地方民歌中,最好的游戏就是围绕课题和音乐,开展音乐游戏,如《跳柴歌》,我通过跳绳的体育运动导入,引出黎族人民把绳子换成了竹竿,引出跳柴,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黎族的音乐文化。学完歌曲后和学生玩一玩跳柴的游戏,才能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跳柴,感受黎族人民的快乐。又如歌曲《打麦号子》,衬词的加入增强了歌曲的节奏感,在劳动时加入不同衬词的学习,可以既有趣又有效地帮助学生学好歌曲,增强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

陶行知先生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郭沫若曾经高度评价陶行知:“两千年前孔仲尼,两千年后陶行知。”教师应充分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理念,将陶行知思想浸润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