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情境活动与评价策略

作者: 徐步东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课程名称由原来的信息技术转变为信息科技,强调科学与技术并重,尤其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科思维能力作为信息科技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成了信息科技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关注的焦点。本文从情境活动与评价策略两个方面探讨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学科思维培养融入信息科技教学。

一、情境活动,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基础

情境活动是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情境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活动,为学科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一)项目化学习,创设合作互动的学习情境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现实或虚拟环境中通过自主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完成一项个人或小组项目。学生通过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其合作精神和创造力。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喜欢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Scratch编程教学时,首先是确定一个项目的学习目标,编写一个“飞机大战”游戏,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负责项目的不同部分,如美术设计、程序编写、文案撰写等。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团队合作的基本要素和流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与技术支持,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定期与学生沟通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项目学习的顺利进行。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包括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在内的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需要不断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二)混合式学习,创设多元融合的学习情境

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是一种将传统线下学习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将线上线下两种学习方式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满意度。另外,混合式学习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进度的自我管理和现代化学习方式的适应。例如在前年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我们将线下的课程迁移到了线上,园区教育开发的易加学院学习平台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学生已逐步适应网上自主学习的模式。疫情结束后,我们开始了线下课程,但是学生却有些不适应,感觉学习时间受到了限制。因此,我将线下课程内容同时发布在线上,使得学生学习的空间得以扩大,不再局限于平时每周一节的信息科技课。平台上提供了课程资源学习包,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和周末登录平台学习课程,完成学习任务并提交作业。混合式学习有助于学习空间和时间的提升,创造了学生学习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三)跨学科学习,创设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

跨学科学习(interdisciplinary learning)是指在教学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整合,以创造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更深刻理解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也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比较和分析,进而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跨学科学习在信息科技学科中应用比较广泛,编程语言学习需要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创意智造课程需要科学和艺术学科知识等。在跨学科学习中,教师需要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并设计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这些活动可以是课堂讨论、自主探究、实地考察和跨学科研究等,以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探索学科内容。跨学科学习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因为它教育学生如何处理不同的信息和知识,并且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在信息时代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四)个性化学习,创设因材施教的学习情境

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是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教学策略的教学方法。个性化学习注重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为其提供不同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定制化的学习体验。在个性化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水平、学科兴趣等因素,为其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个性化学习还需要借助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支持与问题反馈,满足个性化需求、提升学习效率。例如云痕大数据系统,学生在检测评价之后,能根据学生检测结果,推送学生薄弱知识点的相关练习,做到精准反馈,精准练习。

情境活动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和创新,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资源,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情境,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二、评价策略,培养学科思维能力的关键

评价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坚持以评价促进教学,以评价推动学习,把“教—学—评”的一致性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评价时教师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把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把自评和互评结合起来,把创新和实践评价结合起来,为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策略。

(一)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评价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定的旨在引导学生在某个领域取得特定成果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和方向。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要保证评价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这样才能使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能得到提高。

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任务和评价标准。例如在学习Scratch编程语言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动画项目,以评价学生在编程方面的掌握程度。为确保评价准确、公正,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评价标准可以包括编程结构的正确性、代码的简洁性和动画效果的流畅性等。教师通过评价的结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运用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及时调整,促进教学效果不断提高。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导向开展评价活动,为取得全面、真实、可靠的评价结果,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

(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评价

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这种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效果,是一种长期性评价。教师在评价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和需求,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进行调整。同时教师也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版面设置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学生的参与度、提问质量、讨论水平以及实践操作的质量。通过这些观察和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帮助。其次,在学生完成演示文稿后,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时,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在网页设计中应用的布局、色彩搭配、字体选择等方面,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反馈。通过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三)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

创新与实践相结合的评价策略旨在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评价他们在实际操作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例如在创意智造社团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设计一个创新性的智能家居设备,然后对学生的项目设计、传感器选择和积木搭建等方面进行评价。教师在评价时重点关注这几个方面的评价:一是重视学生的项目设计过程。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创作成果,更要看学生在过程中的设计思路和问题解决。其次,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评价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路和实践能力,以及他们在项目中的创新点和创造性的成果。最后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在评价中应该注重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科思维的价值。

(四)自我评价与同伴互评

在信息科技的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是一种有效的学科思维培养途径。自我评价能让学生了解评价标准,培养自我反思能力。同伴互评则能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沟通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彼此间的学习与提高。

以一个WPS演示文稿制作项目为例,教师在完成作品后,可以要求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可以从内容、技术和创意等方面进行反思,例如考虑内容是否合适,图像和音频是否清晰,以及是否能有效地传达信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观看彼此的作品,并根据相同的评价标准提供建设性的反馈和建议。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流程,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保证评价的准确有效。同时,教师也可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通过评价结果来更好地推动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评价反馈与改进方法

评价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反馈和调整,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学与学习改进的有效手段。通过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策略,始终保持教、学、评的一致性。在教学网络安全知识时,教师发现学生在账号和密码保护方面的知识掌握较弱。基于评价结果,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上增加密码保护方面的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尝试动手破解一个简单的密码,并且学会强密码的设置方法。同时,通过一些弱密码引起的账号被盗的案例,让学生体验弱密码的风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通过评价反馈,改进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培养有显著效果。

通过实施以上这些评价策略,教师可以在信息科技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学科内容,采用合适的评价策略,给予学生及时、具体的反馈,引导他们不断完善自己的学科思维能力。

信息科技教学过程中基于新课程标准的情境活动和评价策略,旨在有效实现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情境活动是创设逼真的场景和情境,提供更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其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评价策略则是评价学生在学科思维能力方面的发展,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包括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评价、结合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评价、创新和实践评价、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以及反馈和改进等策略。总之,情境活动和评价策略的有效实施,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促进信息科技教育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