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培育: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作者: 吴圣娟

问题意识培育:学生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0

陶行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日问。”陶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里也提到了解放孩子的嘴。由此可见“问”的重要性,我们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想问、会问,让学生有效地学,同时发展他们的创造力。

一、学生“问”中的常见问题

首先,不想问。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愿意提问的人明显少了,他们对提问和回答问题都有抗拒心理,不想问,也不想回答,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这样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被动学习者,需要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一把。

其次,不敢问。不敢问是已发现问题、心中有问题,但不敢提出。不敢问的原因有很多,有的可能是在之前的提问中受到了老师的冷遇或者同学的嘲笑,或者自身性格内向等,这都可能是造成不敢问的原因之一。

最后,不会问。有的学生提的问题往往很简单,只要自己认真思考就能获得结果,但是这部分学生就是不愿想、不愿思考,想通过问来得到现成的答案。或者部分学生对自己想问的问题表述不清,不知道如何组织语言将意思表达出来。

二、问题意识培育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首先,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内驱力的帮助,从而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中,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好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一个能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学习的情境还不够,还需要学生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所以需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积极思考、发言,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课堂上也不会出现无人发言的情况,学生才能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一直置身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中,他们的问题意识就会不断萌芽、生长,养成爱提问、爱思考的好习惯,就能让自己更有效地学习。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课时,第一步:给了学生一张学习单,让学生先利用已学知识点将学习单中表格的第一、二两项完成,填写好“有几条边”“至少分成几个三角形”,帮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点;第二步:创设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比较内角和的“争吵”质疑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这些多边形到底谁的内角和大?怎么来得出它们的内角和?”第三步: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计算它们的内角和,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并将方法和过程写在学习单上;第四步:学生分享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方法1(用量角器量出每个角的度数算内角和)和方法2(用多边形分成的三角形个数来计算内角和)哪一种更简便;第五步:结合前面的发现,学生提出:如何简便计算七边形、八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多边形边数-2)×180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能在质疑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努力来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有了问题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了问题意识。

其次,利用质疑情境,提升问题意识。在问题情境中已经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教师不能就此放手,要继续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创设简单问题情境的同时,也要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问题的多面性,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法,通过对情境的分析来得到自己的答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第一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所在位置,有的学生说自己是第2排第5个,也有学生说自己是第2行第5个,还有人说是中间一排的第3个等,学生对同伴的答案都有质疑,面对不同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没有针对性,评判的标准不一致,位置不明确,容易产生偏差;第二步:选定一位同学说一说他的位置,与第一步中出现一样的情况,学生的表述还是比较杂乱,学生对这些答案还是有质疑,认为自己的方法才是正确的;第三步:引导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渴望。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确定物体的位置,可以用数对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在写出数对后,也有学生提出数对中的数字表示什么,能不能交换位置?这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学生通过大胆表示质疑、一起分析,理解数对中的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列,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行,是不可以交换位置的。学生在质疑情境中发现问题,大胆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提升了他们的问题意识,不单是能提问,还能提出疑问,并进行辨析。

(二)营造提问氛围,激发提问兴趣

首先,创建良好课堂氛围,给学生充分思考提问时间。在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往往对教师的教学有很强的辅助功能。要培养学生提问意识,那我们就要好好对待课堂提问氛围,力求在良好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予学生提问、交流和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这样给予学生宽松的环境支持,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思考、敢于发言,长此以往,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如在教学二下“认识东、南、西、北”这课时,学生在生活中虽然对方向有些认知,但是真的放到题目中去,根据实际情况来说一说,他们往往会不知所措,出现不会做的情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起立认知东南西北各个方向的位置后,我还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依次向左转,明确每次旋转之后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位,小组内做好记录,并让学生说一说各个方位都有些什么事物。在完成了这些环节后,我让学生带着纸和笔,分成两组到操场和行知园,根据今天学习的方位,记录下操场和行知园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事物,在回到班级后,让学生汇报在操场和行知园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随即追问:谁在谁的左边,谁的左边是谁等问题。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对实际场景中的东南西北认知就比较深刻。

其次,运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提问成功的体验。学生学习中的表现,教师要给他们正面的评价,多鼓励、多表扬。特别是在学生观察思考后能够提出问题或者面对同学的回答有疑问,提出疑问的时候,不管学生的提问或者质疑是否正确,我们都要对他们提问和质疑的举动加以鼓励和表扬,切记不要因为学生的提问不是教师预想的、质疑错误而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甚至加以批评讽刺。在评价的过程中除了关注对结果的评价,还要更关注对过程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质疑。如在教学二下“认识几时几分”这一课时,学生对一张钟面上的时间歧义较大,这一类型的题目在以后的作业中错误率也是很高的。这张钟面上“时针基本已经到了10的位置,分钟指着11”,第一位同学认为是10:11,他认为时针指着10是10时,分钟指着11是11分。这时第二位同学高高举起了手,他认为第一位同学的答案是错的,分钟指着11怎么可能是11分,应该是55分,他的答案是10:55。对于这位同学提出的质疑,我首先表扬了他爱思考、敢于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我向他提了两个问题,问题一:分钟指着12,时针指着10,是几时几分?问题二:现在分针指着11,还没指着12,是10:55吗?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他给出了9:55的正确答案,并向大家解释了理由:虽然时针差不多指着10,但是分钟还没有到12,所以10是还没到,应该是9时,分钟指着11是55分,所以应该是9:55。得出答案的过程是曲折的,学生虽然第一次质疑之后,自己说的也是错误的,但是他能说出自己的理由,说明他是经过了思考的,所以适当地鼓励和表扬是可以激起学生质疑意识的,再通过适当地引导,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这道题的注意点。

(三)传授提问方法,构建有效提问

首先,结合生活实际,敢于提出数学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习内容,是对知识点理解中的疑问或者结合教学信息提出帮助同学和自己学习的提问。但是在教学中会发现有的学生在整合了已知信息后,提出的问题会跟已知信息毫无关系,或者他们发出的疑问其实题目中都已经告知了。所以面对这种情况要教会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也就是情境来整理已知信息,并通过対已知信息的分析来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大胆地提出有效的问题。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的“5以内的加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这部分内容都是以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当让学生看完图提出自己的问题时,很多同学直接把他看成了数数,这个时候我就及时让他们观察图上发生了什么事,你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当学生思考后说出“树上原来有3只鸟,又飞来了2只鸟”后,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刚才你们发现的信息,能提出一个问题吗?这个时候很多同学就能提出“一共有多少只鸟?”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就会用这样的方式先去理解图中发生了什么,理清已知信息,然后简单地提出问题。

其次,敢于质疑提问,致力培养质疑能力。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单是学生会根据已知信息来提问,还要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也就是敢于质疑,这是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升的表现。在教学中学生对每个题目的理解、思考和解题思路往往都存在不同,但当一位学生说出了他的解题过程后,学生往往关注结果的比较多,很少有人提出自己有不同的方法,除非老师追问是否还有别的解法时,才会有学生陆续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要多追问一句“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学生的心里扎下“质疑”的种子,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为他们的质疑点赞,养成质疑提问习惯,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认识平行四边形”时,我让学生画出平行四边形的一条高,这个过程很顺利,学生在找到不同的点和对边之后都能画出一条高。但这个时候我们班的小陆同学就在座位上紧锁眉头看着我,接着我就看到她举手站了起来。原来她对刚才一位同学画的高有不同的看法,那位同学找的点比较特殊,它是一个顶点,所以这位质疑的同学从这个点出发找到了另一条底,画出了另一条高。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解题思路,但是班级中的其他52位同学对同一问题的思考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同学们每次质疑都显示了他们的学习是有效的,这样的质疑提问让人无比激动。

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数学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思考、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培养成爱问、爱创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