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作者: 倪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词语。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目标追求。素养的形成意味着个体在以往的情境中有足够的学习力,能在新情境中迅速寻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对新情境进行判断和问题解决。由于学生核心素养具有跨学科性、情境性和内隐性等特征,如何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能够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还需进一步探索和推进。项目化学习的理念和思路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一条新的路径,旨在从课程选择、目标制定、课程涉及和实施上提供参考。

一、项目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选择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项目切入点,同时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一些实践难题,共同合作,唤醒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项目化能够充分保障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支撑,致力于在理论与实践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以学生课桌整理收纳的问题为基础,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探究、制作和体验内容进行整合,开展项目化学习活动,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

二、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

(一)项目设计概况

1.项目简述

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课桌椅是使用最多的工具。而在日常的使用中,学生的课桌肚更是最重要的学习“伙伴”之一。书本、学具、零散用品等都需要它进行收纳。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宽而大的课桌慢慢在材质和空间上进行了调整,从传统的木质向轻量的合成塑料转变,由传统的固定高度向可调节转变,桌肚子的空间也在变化。很多时候发现学生桌肚内景色各异,或是整齐,或是杂乱无章,有时又为了拿去一本书本在整齐的书堆中繁琐寻找。为了充分利用课桌肚的有限空间,唤起学生整理、动手设计解决自己身边问题的积极性,开展了“桌肚大改造”的项目化课程。通过探究、设计、制作、体验、展示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问题,通过自己的实践了解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运用,以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能力。

2.项目对象、课时

学科:综合实践、数学、劳动与技术、美术

项目周期:5课时

3.项目核心知识

项目中主要涉及学生运用综合实践的创意物化、数学是对于面积、尺寸的计算,选择和理解图纸尺寸标记的用法。在劳动与技术课学生学习使用工具和对瓦楞纸的改造技法,并利用美术对于物品的美化、形与色的使用。

4.项目本质问题与驱动性问题

项目化学习是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概念的思考和探索。项目化学习所关注的核心知识意味着设计者要提出本质问题,而本质问题有时候比较抽象和庞大,因此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无论是本质问题,还是驱动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具有挑战性的,相较于传统的事实性问题,这类的结果和知识更是学生需要通过求证、探究而获得理解。因此本项目的本质问题在于桌肚子的空间可以增加吗?空间的整合如何让课桌收纳更加符合个人使用习惯?结合本质问题我们设立了针对学生实际的驱动性问题。怎样的空间设计能让课桌肚更整齐整洁?

(二)跨学科实践

本项目实践活动以学生的课桌肚为主题,结合数学、劳动与技术、美术等学科的内容。项目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多关注自己的身边问题,将学生习以为常的课桌肚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问题分析、探究和解决,提升学生在面对真实问题对于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在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时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项目过程

第一阶段:入项活动(1课时)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现的问题

出示学生常见的校园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了解身边的问题,很多问题都能通过我们的努力解决。同时从校园的安全问题、学生入学引导问题等引入到自己班级问题,让学生从大到小关注自己的身边事物。通过图片、文字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发现课桌肚存在的问题:脏乱、拿书本不方便、存放空间有限等问题。

2.提出驱动性问题

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提出怎样的空间设计能让我们的课桌肚更整齐整洁的驱动性问题。

3.头脑风暴指出课桌肚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

结合刚才的驱动性问题,学生小组讨论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着重考虑解决课桌肚的哪些问题?采用哪种方式更适合?包括解决乱和方便携带的首要问题。

4.形成项目规则以及标准

确定了问题和目标后,引导学生明确在整个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中怎样的评价才算是符合实际的需求。学生通过实际的需求考虑确定对应的评价标准。此处的评价标准是最后展示评价的标准,包括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简易性,材料的环保等。

第二阶段:设计与制作(4课时)

1.实际小组问题分析

以小组为单位,确认本小组需要为伙伴解决桌肚的实际问题。结合问题进行分析采用哪种方式来解决。

2.实际测量与比例绘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的实际课桌进行尺寸的测量。学生需要使用数学知识计算课桌内部的整体面积,包括侧面积、底面积等。学生将计算出来的尺寸对应到设计图纸中进行比例转换的绘制。例如可以使用1:2的形式,或者1:4的方式进行绘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是学习的“主导者”,而是整个学习的“设计者”和“支持者”。尤其在此处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充分运用。小组伙伴之间的合作也会让学生相互学习很多知识。班级中出现多个不同数据的时候,就是学生的一次学习机会,测绘数据是科学且严谨的,在学生进行实践后统一课桌的科学数据很重要。

3.学生设计与绘制

学生基于科学的基础数据,可以对自己的设计开展实际的绘制。结合自己所选择的材料进行再一次的设计、计算。此时学生特别容易忽略材料的厚度问题,教师作为“支持者”可以提醒学生关注此处的尺寸。

4.分享与讨论

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亦是模仿真实世界的场景。学生在设计完成后的汇报与讨论,更是学生之间的一次相互学习和改进。在制作之前进一步接触工程设计的过程,让图纸的可操作性变得更加科学。

5.自学与制作

学生结合实际的设计图纸进行比例的制作。瓦楞纸的制作过程教师适时针对瓦楞纸技法进行指导。给学生提供瓦楞纸制作的自学技法视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设计内容的技法对瓦楞纸进行加工。同时,使用亚克力、塑料等材料的小组依旧可以给学生提供网络支持下的自学指导。让学生沉浸于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在活动中“设计”学生的学习指导单。从发现问题、图纸设计、活动工程记录等方面,引导学生在有“指导”和“设计”下放手自主探究、问题解决。

6.测试与改进

适时提供课桌给学生,帮助他们进行随时的调整与测试,包括改进自己制作过程中发现设计不合理的地方。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记录自己的工程记录日志。

第三阶段:展示与评价(1课时)

结合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展示与评价,评价标准使用学生最早头脑风暴提到的关注点,包括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简易性材料的环保等。

(三)项目反思与意义

1.真实问题探究,知识学以致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像学科教学一样注重知识的获得,而是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师就需要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一方面设置情境能够让学生激发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另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明确项目的重点,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类似本项目的内容属于一个长线课程,需要6课时让学生完整经历整个过程。随着学生在真实问题和情境中的问题解决,定会让学生在未来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综合多学科知识进行问题解决。并通过这类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迁移,发现教室内、家庭内可以改进、解决的实际问题。

2.学习层层递进,提高学习效率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既需要小学打下的基础能力,也需要在此基础上奠定未来思维能力的基础,而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相较于初中和高中其可操作性更强,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意愿更强,活力更充足,时间更多。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设置明确的项目化时间和目标,梯度性和层次性的项目,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学习知识点,思维也可以逐渐由具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所以从项目引入开始,教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实际问题和生活场景带入,并且就本节课的重难点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做了能够获得什么的流程进行课堂的设计和引导。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活动的课堂效率。

3.项目知识变式,使学生思维灵活化

传统的基础知识教学可能无法满足现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教师在进行项目式教学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稳中求变,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完成之后,教师要适当地将知识进行变式,拓展延伸知识,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练习,在变式的过程中转变学生的思维,将课堂从死板变得灵活多样。变式是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点的有效方法,“万变不离其宗”,所谓变式是改变形式,而不是内容,只有当学生灵活地掌握变式,能够在变式项目化练习中如鱼得水,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变式项目化练习一方面能够深化学生的知识点,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其思维水平不止停留在单一的形式上,而是有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

4.化主导为合作,突出学生地位

项目化学习投射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问题,项目与项目之间有联系,并且每一个项目里都要求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的能力。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自己的主导身份,将项目化学习变为是一项一项地研究,教师和学生是就某一个项目主题进行合作的主体,以学生的思维来主导课堂,让他们自由碰撞出学习的火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配合和引导,让学生自主进行设计项目,教师观察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的每一步的动机和达到的结果,最终观察学生是否能够解决最终的问题,以及考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学生所具备的能力。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能够最大程度得到发挥,教师也能够更加全面和客观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并且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进行项目目标的建立和实行,让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和体现的课堂。

综上所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有效的项目化学习往往指向具有概念性质的知识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概念性的知识问题迁移、实践和深度理解,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创造新的知识和认识。在面对生活中复杂的、不确定的问题学会运用一定的学习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设计与制作),最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态度上的整合,以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