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英语语篇阅读教学

作者: 陈琳

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提升思维品质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英语学科的思维品质主要分为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创造思维等多种类别,教师需要通过创新语篇阅读教学,改变一刀切、满堂灌的授课思路,通过针对性、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头脑风暴。

一、英语思维品质的概述

思维品质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能准确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对不同语言表现出的文化特点进行对比分析。(2)能有条理地概括重要信息,将其合理分类,从中建构新的定义或概念。(3)通过收集的信息,推理其中的逻辑关系,对其进行合理的推断,得出符合基本逻辑的结论。(4)能大胆批判各种思想和观点,进行个性化的思考,给出富有创意的结论或建议。简而言之,思维品质具有批判性、逻辑性、创造性、灵活性、发散性、系统性等多种特征,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关键能力。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语篇阅读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能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由于语篇文本的内容比较复杂,营造了多样化的语言环境。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将难以理解其中的语言知识、文化元素。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语篇的过程中审视自己的学习情形,大胆提出心中的质疑,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逐渐培养出优秀的思维品质。

二、基于思维品质提升的英语语篇阅读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融入生活元素

小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的特点,对于新奇刺激的事物通常会抱有浓厚的探究学习兴趣。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采用传统的文本分析教学法,营造了死气沉沉的阅读课堂。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一种强烈的学习压力,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若想通过语篇阅读教学切实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打造富有感染力、接地气的英语课堂。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融入丰富的生活元素,充分激发学生的生活联想,使其产生轻松愉悦的学习感受。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四下Unit 4 Story time的教学为例,这篇故事主要讲述了Mike和弟弟Tim在公园中赏景和画画的经历,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公园散步的短视频,作为本篇文本的教学背景,并搭配一张实物画板,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Mike和Tim的视角,营造出“Watching and drawing”这种充满真实感的学习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充分挖掘课本的教学潜力。比如教师让学生一边看公园短视频,一边询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将看到的情景归纳总结。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能巧妙引进新词汇,增加学生的学习积累。再比如教师还可以在原语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延伸出“在学校画画”“在动物园画画”等生活情境,结合新语境,让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些不同的地点,我们能画出什么样的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迅速切换生活镜头,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灵活运用英语语言知识,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导学任务,梳理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新课标要求教师应当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思维品质。由于小学生的自主学习经验不足,面对阅读语篇时难以有条理地制定学习计划。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导学案,科学布置导学任务,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的学习思维更加清晰。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上Unit 3 Story time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发放以下导学案:(1)整理语篇中的重点单词,如arm,body,leg,tail等,熟练使用词典查询这些单词的含义,(2)了解对话句型“I have…”“They have…”“It has…”等,要求学生以两人一组对话,其中一人用以上句型进行自我描述,另一人根据前者的对话内容,将其改编成第三人称的形式。例如由“I have…”改编为“He/She has…”(3)两人一组的猜词游戏,其中一人可以做动作,用英语描述这个单词的意思,另一人需要通过推理分析,说出单词。(4)初读文章,感知文本的大意,思考文章主要从哪几个角度介绍动物朋友?比如总体印象、能力爱好、细节外貌等。要求学生列举表格,将介绍结果有条理地整理记录。(5)细读文章,讲一讲文章中哪一处描写动物的细节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如wings,eyes,ears,mouth,tail等,详细说明能让你产生深刻印象的主要原因。(6)尝试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原语篇的故事,书写一篇不超过300词的短文。综上所述,通过多样化的导学任务,可以将听、说、读、写等课程统筹在一起,帮助学生有条理、有计划地完成自主学习,推动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设置话题,鼓励讨论交流

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会采用开门见山的教学方式,在不经过铺垫的时候直接点出教学要点。对于语篇教学而言,这种教学思路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期待感。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话题的方式,引入一些富有悬念和趣味性的学习主题,方便学生深入理解语篇,积极进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迅速厘清故事剧情、人物关系,在互动过程中收获触类旁通的思考感悟。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下Unit 2 Story time的教学为例,这篇故事主要讲述了Wang Bing和Liu Tao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前者的习惯比较健康,后者的习惯比较差。如果小学生只是单纯对比两种习惯的不同之处,其阅读学习只能停留在浅表的层次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话题的方式,紧扣语篇主线,进一步挖掘这篇文本的思想内涵,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比如教师引出以下交流话题:“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家有没有养成一些优秀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想要和老师及同学们分享?”对于高年段的小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积累,必然已经有了熟悉的学习方式。教师借助话题,给予学生积极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交流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畅所欲言的过程中既可以与原语篇相互印证,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语篇中的good habit与bad habit加深理解,也能展示小学生的个性风采,分享许多优秀的个人习惯,从中取长补短,充分活跃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

(四)重构语篇,打开分析思路

随着年级的提升,小学英语阅读文本的语篇内容愈加丰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直采取循序渐进的授课方式,而是要适时重构语篇,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分析文本。对此,教师需要深入剖析语篇的主线特点、段落结构、思想情感,融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经验,实现深度的加工和理解,充分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

仍以Wang Bing与Liu tao的故事为例,从结构上分析,该语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Wang Bing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体现出他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二部分以Liu Tao的视角,介绍了他平时生活和学习的状态,说明他的个人习惯不够健康。最后一段则讲述了二人上学的小插曲,发生了一件有趣的突发事件。按照常规的教学思路,教师会根据段落顺序,按部就班地设置听、说、读、写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比二人的习惯,分析其中的异同。但对于高年段的学生而言,这种缺乏新意的教学方式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可以换一种教学思路,采取重构语篇的方式,先讲述第三段的内容。比如通过动画制作软件,将第三段的剧情制作成一部短视频,让学生观看动画,了解第三段的事情细节。同时,教师引出思考问题:我们早上起床的时候应当精力充沛、头脑清醒,为什么Liu Tao一反常态,撞在了电线杆上?通过教师有意识地重构语篇,可以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学习悬念,激发学生“追根溯源”的探究欲望。由此,学生就会主动从第一段和第二段中寻找答案,完成“破案”式的自主学习。通过探究学习,学生不难发现,由于Liu Tao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不好,导致他的日常生活缺乏规律,在晚上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这也是导致第二天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由此,学生既可以深入了解语篇的前因后果,也能完成猜测、推理、总结的学习过程,让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

(五)问题引导,促进深度思考

对于语篇阅读教学而言,每一篇文本通常都有固定的主线。教师可以将主线作为线索,引入各种各样的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体现语篇前后的逻辑关系。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能活跃思维,唤醒问题意识,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下Unit 7 Story time的教学为例,该语篇的主题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教师可以遵循主线,以节日时间、文化活动、美味食物作为切入点,设计各种思考问题。比如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是哪一天?中秋节的代表美食是什么?春节我们一般举办什么样的庆祝活动?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也可以鼓励学生补充提问,加强师生之间的教学联动。除了结合语篇的常规提问以外,教师还可以将问题的层次进一步拓展。比如教师可以询问学生:“我们过节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具有较深的内涵,学生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历,对节日的重要性提出个性化的见解。例如自己在节日活动中有什么样的感受,是否收获了感动,与亲人之间的感情有没有加深等。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提出疑问。因为质疑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比如该语篇在第一段介绍The Spring Festival这个节日时,曾提及“Some people eat dumplings.”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这个细节,思考哪些人会在这个节日吃饺子?为什么会专门吃饺子,而不是吃别的食物?其中有什么样的文化意义?通过主动提出疑问,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迁移知识点,将英语知识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编写剧本,鼓励创新想象

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有着丰富的图片资源,各个语篇都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小学生在一边看图,一边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对文本产生深刻的印象,产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教师应当趁热打铁,合理利用译林教材的优势,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新想象,在语篇的基础上创编剧本,将其改写成情景剧的形式。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剧情表演出来。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互动能力,也能引导学生跳出语篇的框架,对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五上Unit 1 Story time的教学为例,该语篇讲述了一个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Goldilocks and the three bears》,故事主要设计了四个角色,一个误入小熊家中的小女孩,三只性格各异的小熊。学生可以根据这篇故事的细节,猜测各个角色的人设,在原语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对话剧情。比如小女孩在尝过三只小熊的食物之后,发现一盘食物太烫、一盘食物太冷、一盘食物刚刚好。学生可以大胆推测,三只小熊的性格正好一个热情、一个高冷、一个温和。在此基础上思考小女孩和三只小熊见面时,与每只小熊的对话情况。各个小组可以轮流上台,将创编的剧本表演出来。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台下需要认真观看,做好评委工作,讨论哪一个表演最为自然,角色的形象最为饱满,对语篇的理解最为深刻,对话的内容最富有逻辑。由此,通过创编剧本、角色扮演、评鉴讨论等综合教学活动,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均能得到有效发展。

从整体角度实施语篇教学,英语教师应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发散、推理、概括、总结,对阅读文本进行深入分析,仔细感知每一处细节中蕴含的知识要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这个教学目标全面贯穿到语篇教学中,充分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