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入项目式学习 建构高效英语课堂
作者: 郜月梅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探索教材内容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紧扣教学重难点,提出循序渐进的驱动性问题,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逐渐形成参与积极性,并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内容展开信息的搜集、整合、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调动课堂氛围
(一)优化项目目标,推动项目进程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教师在设计学习项目的目标时容易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项目的目标与教学目标契合度低,学生在搜集、分析、整合具体的信息后,无法对教材内容产生共鸣;二是项目的目标缺乏层次感。一般来说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这也决定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心理诉求是不同的,如果教师仍设计统一的项目目标,难免会让学生丧失探索积极性。为了更好地发挥项目式学习的效用,教师需要优化项目目标,并将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项目目标结合起来。围绕科学、有效的项目目标,学生既能明晰自己的发展方向,又能在有序的探索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My family and friends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Hello、I'm Liu Tao、My friends、My family等单元均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设计项目的核心问题以及目标时,教师提前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通过大量的了解,教师发现大部分同学可以在学习上述几个单元之后拥有自我介绍、打招呼、介绍自己的朋友、介绍家庭成员等多项能力。结合上述学情,教师紧扣单元间的联系,拟定了多个项目目标。通过本次项目实践,学生需要正确应用与打招呼、自我介绍有关的词汇和句型。与此同时,考虑到学习项目的实践性,教师致力于将实际生活与项目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明确具体知识点的应用方法,还要从生活的角度构建真实、有趣、生动的对话。由于每一名同学的实际情况均是不同的,教师引入小组合作这一组织形式,并让他们敢于、乐于介绍自己的家庭环境、社交情况。
任何一种项目的落实都要在指定的时间中进行。因此,教师在设计项目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前预演他们可能会产生的诸多问题。通过前期大量的准备,教师既能做好项目目标的设计,又能对后期的贯彻与落实了然于胸。
(二)搭建学习环境,提升实践效率
基于项目式学习单独的、个人的探索方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此过程中教师致力于搭建自由、舒适、民主的沟通氛围,并合理规划小组成员。一直以来,教师将组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后续的效果来看,经常是学优生聚堆讨论得热火朝天,而学困生被动组成一组变得沉寂。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致力于加强组织、管理的力度,并优化小组成员构成。考虑到最终的讨论效果,教师可以将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有序地划分至不同小组。由于不同的同学其关注点亦有所不同,他们在完成项目目标的同时,亦能解决彼此间的问题。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小组合作的效用,教师还可以引入“小先生制”。围绕具体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成为小先生,并向教师了解具体的实践方式、方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In the library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拟定了多个探索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下述问题:What are the things not to do in the library? What uncivilized behavior have you encountered in library management? How do you stop these uncivilized behaviors?接下来,各小组紧扣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摸索出问题的答案。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并未干预他们的探索过程和进度。从后续的讨论效果来看,各小组不仅能通过学习项目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具体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还能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有的同学分享了自己在图书馆遇到有人大声说话:“When I find someone talking loudly in the library, I first warn him with a note, and if this does not work, I will stop him severely.”针对这一分享,有的同学提出了质疑:“你会怎样严厉地制止他?”基于对生活场景的分析,学生既能复习书中的句型和英语表达,又能在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应用、迁移。
项目式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点的能力,让他们根据项目要求、目标、任务循序渐进地学习教材中的词汇、语法。一般来说,项目式学习的应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要提前划分好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培养他们形成合作探究精神。
二、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项目设计
(一)紧扣学生学情,拟定项目选题
项目选题一般有两大来源:一是书中的重难点;二是学生的学习需要。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强,如果教师紧扣书中的重难点,并按照自己的理解拟定项目选题,很容易就会让他们丧失学习积极性。为了发挥选题的效用,教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了解他们“想要了解什么”“想要学习什么”。基于形形色色的疑惑之处,教师针对其中颇具代表性的问题设计学习项目。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对于“想要了解什么”以及“想要学习什么”的反馈,通常局限于具体的知识点。这时教师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教学经验,并赋予知识点应用以具体的情境,围绕多元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A new student和Our animal friends两个单元的内容为例,从教材内容来看,上述两个单元的重难点在于“如何表达有”。其中,A new student中的重难点是“There be句型的使用”。Our animal friends中的重难点是have、has的应用。结合这两个单元的重难点,教师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从具体的数据和反馈来看,学生对于There be句式和have、has的使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有的同学想要知晓“There be句型中的be与名词间的关系”,再比如有的同学想要知晓have和has可否表示没有生命特征的物体。基于上述问题,教师构建了动物学校这一情境。本次项目共分为两个部分,其中项目一为:Tell others about the animal school and the facilities in the animal school.这时学生将积极使用There be句型并分析be与名词间的关系。项目二为:Introduce the teachers in the animal school.这时学生将积极使用have、has介绍动物的喜好。
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经常不愿意、不敢向老师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想。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适当地采用电子问卷调查、线上投票等方式。凭借匿名式的反馈,让学生可以更有安全感,且更愿意与老师分享自己的收获和疑惑。
(二)融入文化要素,增加学生体验感
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他们获取信息、积累经验的主要方法就是实践和游戏。所以如果教师仍秉承以往的教学方式,单向性地输出大量的知识点,无疑会降低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了最大程度地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引入项目式学习并拟定丰富的学习项目。考虑到后续的教学效果,教师会提炼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并设计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任务。从教材内容来看,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针对形形色色的节日习俗,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内容,自主探索项目内容。这样一来,学生不再处于被动地位,而是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商讨项目的设计方向和探索方向。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festival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项目主题设计提出了一道开放性问题。“If you were to design an exploration mission with your partners aroun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book, what would you most want to know?”随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索。比如有的小组认为,可以围绕教材中的节日探索其发展,了解其历史渊源。再比如有的小组认为,可以选择其他传统节日并尝试着介绍其习俗。基于诸多观点,教师及时肯定他们的想法,并将两者结合起来。Choose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and learn about its historical origins and local cultural customs.接下来,各小组围绕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展开分享。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均还不强,针对他们疑惑之处,教师要及时介入,并予以适当的引导。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意识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学习项目的设计和规划中,教师既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丰富的实践、分享任务,也可以将项目设计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高效的师生、生生互动,让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借助项目的讨论,增加学习的体验感。
三、优化项目形式,丰富项目内容
(一)融入信息技术,优化项目设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运用于小学英语课堂辅助教学。为了发挥项目式学习的效用,教师亦可以将信息技术融入项目设计。一方面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结合项目内容,引入丰富的视听资源。围绕动态化的表示方法,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明晰、掌握项目重点。另一方面在项目总结阶段,教师围绕多媒体技术优化成品展示。凭借PPT、视频、图片等多种展示形式以及丰富的展示会,让学生既能在胜负欲的驱使下,完善项目实践,又能在具体的汇报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品质。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Sign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基于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拟定了一个学习项目。根据项目要求,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展示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标志。接下来,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这一标志代表了什么?它经常出现在哪些生活场景?”与此同时,各学习小组还要围绕具体的标志构建生动、有趣的对话。从后续的效果来看,大部分同学可以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比如有的小组针对“禁止停车”标志,还原了“交警贴罚单”这一场景。再比如有的小组针对“禁止吸烟”标志,还原了“劝阻其他人在公共场所吸烟”的场景。
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项目讲求科学性、合理性。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教师要设计丰富的学习项目,并融入合适的视听资源。考虑到学习项目的探索效率,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选用多媒体技术推进项目进程。
(二)结合项目内容,构建知识框架
引入项目式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理解某一、某些具体知识点,而是要让他们建立学科视角,从整体的角度探究项目内容,完善知识架构。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积极推进项目进程。一方面针对具体的讨论内容,教师提前预估学生的大致学情,并合理安排讨论时长。另一方面针对最终的讨论成果,教师不再执着于某一、某些知识点,而是致力于从学科视角点评其探索思路和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Good habits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拟定了一个讨论任务。根据任务要求,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拍摄一个纪录片。在课堂讨论中,各学习小组紧扣Good habits并思考:怎样的习惯才能称之为好习惯?如果要跟拍一名同学,可以选择谁?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各小组展开激烈的讨论。从后续的讨论效果来看,大部分小组知晓“什么是好习惯”以及“可以跟拍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适时追问:如何完成跟拍?接下来,各小组用英文记录自己的拍摄想法,并通过英文邮件完成邀请。
基于项目式学习这一新颖的教学理论打破了传统的评价体系。依托学生的具体成果,教师引入生生互评、自评等,重构评价内容、方法。通过过程式、评语式的评价方法,学生不仅能知晓自己的修改方向,还能形成科学的思考、学习习惯。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致力于加强师生、生生互动,提升课堂效率。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诉求,拟定丰富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项目。为了更好地发挥学习项目的效用,教师需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并适时调整项目内容,优化项目形式,让英语课堂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