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语文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

作者: 高鹏

语文课本中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是一个个经典、鲜活的故事,同时也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凝结。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合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以红色文化唤醒学生的奋斗意识、发展意识、爱国意识,教师以红色文化经典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好铺垫是很有必要的。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更应当优化红色经典教学,用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优秀语文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潜在发展动能,这对提升小学生文化基础、精神底蕴,树立正确的三观,引领未来的成长意义深远。基于此,本文以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中,通过分析语文红色经典教学模式的构建,打造一种协同教学、创新教学的关系,提升教学效益,关注学生的成长。

一、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红色经典教育的教学价值

红色经典是蕴含着红色文化教育元素的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和革命传统相关的文章,是对小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媒介。小学语文课本上的红色经典教育包括红船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内多种精神,是学生学习路上不可忽视的教育启蒙内容。红色经典教育的价值在于:

(一)红色经典教育是小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构成

培养新时代优秀小学生离不开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教育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先进的文化,让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教学是具有教育性的内容,红色经典教育是融合了红色文化教育和经典教育的重要教育内容,用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传承红色文化,完善红色人格,带动小学生形成红色精神,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勤奋的精神品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比较内向,内心淳朴,通过红色经典教育让学生知道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当下,努力学习,改变自己的生活,这不仅能起到红色精神教育的作用,还能起到价值观教育的作用,对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红色经典教育是丰富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掌握扎实的语言表达、写作基础,学习国内外文学作品的学科,其本身具有浓郁的文化氛围。而红色经典教育将文化氛围拓展开,通过红色教育融合到学生生活中,让学生在红色文化氛围中汲取知识,能让学生实现红色成长,让语文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课堂要向着多元化发展,从传统的知识教育中脱离出来,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水平。

(三)红色经典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组成

学生核心素养中,爱国主义思想是最基本的内容,有国才有家,有爱国主义精神、维护祖国利益的意识,这样的育人才是有成效的。红色经典教育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关键内容,通过积极有效的红色经典教育,带动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思想,让学生在回顾革命先烈的伟大事迹过程中凝练美好的精神品质,在红色经典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红色经典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红色经典教学已经充分融合到了语文教学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其教学现状,还是会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材应用不够合理

新教材改版后,书本上的红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仅一、二年级就有十六篇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课文,《闪亮的红星》《我爱国旗》《红军的帽子》等,低年级小学生所接触到的大都是最基础的红色文化,比如国旗、军旗、队旗的含义,建党日、国庆节等节日的意义等,到了中高年级逐渐融合了红色故事。因为红色资源是穿插在课本中的,和前后文章的关系不紧密,教师开展教学往往是定位课文去讲解,不会关注红色资源之间的关联性。比如上了认识国旗一课,后面再上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一课,学生就几乎已经忘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和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有关,教师缺少对教材的整体解读,对课文的统筹理解能力不足,就出现了教学效益不高的问题。

(二)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

红色经典教学只有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主动参与,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益,才能将红色经典学习得更透彻。但是在教学中依然存在学生学习参与度不高的情况,其原因是多样的,第一,学生的年龄限制,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很容易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分神,红色经典教学是严肃的,学生需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如果缺少这份意志力,就会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第二,民族地区小学生的汉语基础比较差,在理解一些课文的时候要更慢一些,在读课文的时候有的学生抓不准其中的感情,很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理解文章内涵上打折。第三,学校在构建红色文化氛围的时候还存在欠缺,影响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三)红色精神挖掘不够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需要挖掘出红色经典的精神内涵,倘若教师的课堂引导力和授课感染力不强,都可能影响学生对于红色精神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在农村小学开展红色经典教学所采取的课堂环节是比较固定的,先是介绍背景、朗读课文,然后分析总结课文,最后拓展延伸,教学环节比较固定,而对于红色精神的挖掘也是集中在语言鉴赏和情感体会上,多是课内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由于课堂环节比较固定,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易顺利走入文本中,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因为教学模式不够多元,对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解读不充分,也会影响整体的课堂效益。红色经典包含情感,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思考,而教师所采取的模式就是让学生读一读,看一看,紧接着就是教师讲解,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不高。

三、民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红色经典教学流程

(一)读中学,树立立体的英雄形象

在开展农村小学语文红色经典教学前,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通过精心备课,让教师以恰到好处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开展红色经典教学之前,要从基础把握好,一步一个脚印,让学生扎实掌握,消除学生和红色经典之间的鸿沟。教师要做好引导,为学生搭建品味红色经典的桥梁。在经典文章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有感情朗读课文。例如在《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画出关键词,让学生自行阅读,比如“没说一句话”“整整一天”“原封不动”等,让学生加重阅读这些词语,领会文章含义,在关键句子的位置可以用波浪线画出,让学生重点理解,如“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这次怎么会……岸英!”“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让学生读出毛主席在收到消息之后心中的痛楚和悲情。通过阅读让学生更深刻了解文章的含义,感受英雄人物的伟大之处,更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便开展后续教学。

(二)学中品,展现鲜活的革命精神

红色经典中一个个细节动作、一次次人物对话、一场场心理描写,都是体现鲜活革命精神的载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关注革命精神的传输,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质,知道现在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比如在学习《朱德的扁担》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看一看自己家里的扁担,在父母的陪伴下尝试挑起扁担来。文章中朱德每次都是抢着去和战士们一起挑粮食,来回走六十多里山路,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六十里路大概是多远,让学生有距离意识、重量意识,引导学生自己感受朱德同志的品质,同时在品味文章内容的同时感受红色经典故事带给学生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学习革命战士同甘共苦、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在品读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重心放在语言、动作的品读上,也可以放在内容的品读上,通过学生自我感悟、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更能将红色革命精神的内涵挖掘出来,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

(三)品中写,领会并输出红色精神

教师在开展红色经典教育时可以融合写作内容,让写作成为学生抒发自身情感态度的一种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完一篇文章之后,心有感悟但无处疏解,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课后小习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红色经典中的红色精神,通过小练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的理解和体会,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心中的指明灯,让红色精神在学生心中点亮。在进行红色经典写作的时候,教师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进行,比如给革命先烈写一封信、说一说自己学习后的心得体会,用自己话复述文章内容等,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提升应用价值。

(四)多体验,设计多元的体验活动

在进行红色经典教育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节日合理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比如在“五四”青年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节日之前,可以在班级开展一堂红色文化宣扬课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用先进文化引导学生在体验红色文化的同时,感受红色文化的价值所在。除了书本上的红色文化资源之外,教师也要根据新课标对小学生的要求,让学生在红色经典教育中挖掘并转化红色教育资源,有效提升红色经典教育的时代引领力。教师可以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并汇总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各类红色经典故事,让学生在课下也有机会去学习相关的文章,在教学中用好“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教学渠道,打造综合化的教育路径,引导小学生关注红色经典,传承时代精神,以多元的渠道展现出红色经典的教育价值、传承价值。在课下多开展红色社团活动,将红色经典元素融合到校园文化中,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红色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拓展语文教学内涵,关注红色经典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民族责任、报效祖国、敢于争先等时代责任的重要内容,为了引导青少年传递红色基因,教师要采取多元的教育教学方法,建立在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上,关注学生的多元学习体验,真正将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出来,奋斗热情调动起来,让他们向革命先烈学习,积极奋斗,勇于争先,做新时代好少年。

(本文系临夏州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经典阅读 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立项号:LX〔2022〕GH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