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小升初的衔接策略

作者: 孙婷婷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古诗文是比较难学的,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学好古诗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所以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文可以锻炼自己的阅读和思维能力,为熟练掌握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专家学者发现,在小升初这个关键时期,古诗文学习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把以往学过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全方位地回顾复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内心感受古诗文的魅力,增加古诗文的知识积累和运用经验,让学生理解起来更为轻松,学习也更加顺利,进入初中后不会出现断层的状态。

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不管是在小学还是初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科目,语文的知识和思想贯穿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学习汉语的重要途径。古诗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也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更是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基础。古诗文在语文考试中是一个重要考点,占比也是比较高的,在古诗文方面不拉后腿,语文的成绩将会是比较高的。因此,学好古诗文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要合理结合古诗文内容选择高效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古诗文应用能力,真正改善学生的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课改的不断进行,对于教师的教学要求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语文教学方面,也加大了古诗文的教学力度,要能够达到学生熟练掌握古诗文的基础上可以深入学习我国的历史知识的目标。小学教师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式,可以把古诗文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来引导学生,使得学生在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历史文化的学习中。所以,小学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能忽略古诗文教学,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学生的综合发展就必须把古诗文教学作为重点。

二、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小升初衔接策略应用研究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和世界上不同国家的文化一直在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而一些青少年无法对这些文化进行区分辨别,一味的向往外国文化,忽视了本国文化的魅力和传承。古诗文教学不仅是语文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更是我国几千年智慧文化的优秀遗产,也是我们的精神传承。学生从小开始学习古诗文,在长期的熏陶中可以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变迁,逐渐明白这些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对于我们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养成较深的爱国情怀和国家荣辱感。

(二)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在不断改革和完善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更多的教学重点倾向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这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也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了古诗文教学上,给学生也提供了更多接触和学习古诗文的机会和平台。

(三)有助于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教材中所展示的古诗文有一些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也不具有典型代表的意义,一些有必要的注释也没有标注出来,所选的题材不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等问题。另外,部分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思想也没有跟进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没有意识到古诗文学习的重要意义,造成了学生学习古诗文困难重重,学习兴趣也比较低,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也普遍偏低。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会一直影响学生对于古诗文的学习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教学衔接问题

从小学到初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刻,所以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难度差异还是比较大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衔接,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古诗文在短时间无法适应,对于后续的学习也会造成影响。语文课程根据不同年级有一个划分范围,从五年级开始就进入了小升初阶段,直至九年级,这五年统称为小升初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古诗文教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小学高段古诗文教学,另一部分是初中古诗文教学,这两部分内容要有一定的结合和联系,设计合理的教学安排,有序地开展古诗文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教师对于小学高段的古诗文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小学阶段,没有联系到初中的知识,缺乏联系过渡的知识教学,这也体现在教学要求中对于这方面的安排不够完善,课程标注没有起到连接小学和初中的作用。另外,在小学高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把教学重点更多地放在了阅读后的自我感受和对作者所处环境的联想感悟上,缺乏对古诗文样式的分类总结。但是在初中古诗文学习中,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技巧问题,包括古诗文的样式积累,减少了古诗文的意境和中心思想,两个阶段的学习重点都不一样,导致学生很难转变过来,古诗文的学习也难以顺利衔接。所以,新课改关于小升初阶段古诗文教学的改进还没有得到实践落实,教学仍然还保持在封闭状态。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考察的重点也存在差异,小学阶段考察的主要是一些固定的知识点,大多是以背诵为主,初中阶段就开始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可以对古诗文进行分析学习,考察的内容和难度不同,导致了教学的重点也有差别。而且小学阶段涉及的古诗文也比较容易理解,教学目标也不会涉及较深的内容,懂得文章的中心思想等就可以了,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容易。初中所学的古诗文就比较难了,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要能理解其中的情感,还有能够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接触的古诗文的数量和范围都比较广,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也比较高。面对这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探索更多的古诗文教学方法,提高古诗文教育质量。

四、小学古诗文教学小升初的衔接策略

(一)反复诵读,体会内涵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的学习也是如此。通过不断地诵读,渐渐地就会明白其中的内涵,也有助于提高语感。小学生对于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记忆起来也比较快,但是往往是形成肌肉记忆,没有理解记忆,在细节方面就会出现不懂的情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加深对古诗文的记忆,同时感受文中的情感,体会到不同表达方式带来的不同体验,为进入初中深入学习古诗文奠定基础。教师可以通过传授诵读节奏、带入作者情感等方法引导学生多尝试诵读,通过诵读感受古诗文的内涵。

以《己亥杂诗》这一节为例,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发现其中的价值,锻炼自身的语感。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读几遍,保证没有不认识的字,再由教师起头,让学生一起朗读两遍,通过这几遍朗读,学生对这篇古诗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印象。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探索这篇古诗的节奏和情感,七言绝句朗读起来一般从第四个字断句,平仄公正,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情感上,第一句“九州生气恃风雷”的情感波动不是很大,读的时候不要掺杂太多的语气,第二句“万马齐喑究可哀”情感上升一些,读的时候感情就要丰富了,第三句“我劝天公重抖擞”这一句要紧接着上一句,语气更加激动夹着一些急促,最后一句“不拘一格降人才”感情变得豪迈,语气再慢下来。经过学生的思考和教师的分析,对于这篇古诗的认识又加深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刚才所讲的方式再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朗读之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句句地读两遍,让学生来查漏补缺,看看和老师读的有什么不同,自己读的到底好不好,然后进行纠正和补充。

(二)品词析句

古诗文中通常每句话的篇幅都比较短,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十分明确,每个字、词都是作者反复斟酌确定出来的,所以古诗文很有鉴赏意义,文中很多经典的字词都值得我们深入解析和理解。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文的鉴赏都是由老师讲授的,学生只是背诵,不明白其中含义,所以到初中需要自己学会赏析古诗文的时候往往没有想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诗文的品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词句鉴赏方式,可以从诗眼、典故、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进行赏析,让学生从小学建立品鉴思维。

以《稚子弄冰》这一节为例,题目中的“弄”字就很恰当,这一弄字很好地表达出孩童的天真烂漫,玩冰时的无限乐趣,而且也比较押韵,符合文章意境,如果换成“玩”或者“戏”就达不到这个效果,一个字的区别就使得文章的意境提升上来。诗中对于孩童玩冰的场景描绘得淋漓尽致,“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孩童清晨把盆子里冻好的冰块取出来,用彩线穿着放新锣敲,一个“脱”,一个“取”,很形象地描绘出孩童“弄冰”的兴致,在寒冷的冬天不顾严寒,只为玩耍,只有孩童才能有这般童心童趣。“敲成玉磬穿林响”,孩童把冰块当作银锣四处敲打,作者把这种声音比作“玉磬”发出的声响,而且如“穿林”般幽远,把孩童欣喜若狂、四处敲锣的场景跃然纸上。“忽作玻璃碎地声”,在这里把冰块摔碎的声音比作“玻璃碎”的声音,很是清脆悦耳,结尾没有说明冰块碎了孩童的情感变化,留下了一个思考,可能孩童会伤心,也可能会继续快乐地玩耍,明天还可能再冻一个,从侧面也表现出了孩童无忧无虑的快乐。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古诗文不仅是语文方面简洁优美,而且意境也非常的美,很多经典的文章我们读起来就能感受到文中所描述的画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很少做这方面的锻炼,但是初中的要求就比较高了,要求学生能够对古诗文有自己的见解,发挥想象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利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引起学生想要了解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熏陶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能力,讲的每一篇文章都要发挥到它应有的作用。

以《十五夜望月》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下自己有没有观察过月亮,赏月时是什么样的心情。在学生讨论过后,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新课:之前我们学过了《静夜思》,也是有关赏月的,表达的是李白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建的世界,感受他眼中的月色,看看他赏月时是和李白的心情是一样的,还是和你的心情是一样的。然后让学生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思考几个问题:诗人一“望”都“望”到了哪些景象?从“冷霜无声湿桂花”中可以看到什么景象?“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换成“到”好不好,为什么?学生通过思考很容易看出来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包括“冷地”“栖鸦”“冷霜”“桂花”;从二句可以看出夜晚的寒霜打湿了桂花;“落”字有一种动态感,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更能表达当时的意境。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帮助学生加深对诗的含义以及作者思想的认识,同时掌握一些赏析古诗文的技巧。

(四)延伸拓展语文课堂

小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对还是比较充裕的,学习上面临的压力也没那么大,课下有较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但是初中的学习就比较紧张了,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空闲,让学生自己探索一些课外知识,为将来的初中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可以给完成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一些奖励,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参与教师布置的课外任务。

教师布置课外任务不仅是对课堂学习的延伸,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锻炼,可以了解更多的课外知识,扩展自身的知识面。教师在进行课堂拓展延伸教学时,可以使得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加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觉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迢迢牵牛星》这一节为例,在学习完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回家后,挑一个天气好的夜晚,在门外欣赏一下天上的星星,可以尝试找一些有命名的星星,然后写出自己的感受。通过这样一次活动,再来看这首诗,可以让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情感有不一样的解读和感受。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者学到的新知识。表现好的学生,教师要进行一些奖励。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对学过的古诗文有更深的认识,不仅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还提高了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升初阶段,由于初中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深度等问题和小学有较大差别,所以小学生在进行过渡时会出现大的断层。因此,小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方式,找到合适的过渡状态,帮助学生学习古诗文,并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