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善品格”课程体验式班队课范式构建的实现路径

作者: 沈慧华

德善品格课程是培养学生坚持品格内化于心,密切联系各项学科教学,形成人文底蕴,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有效产生积极情绪,克服学习发展过程中的倦怠期为目标。但在德善品格课程的教学渗透中,与体验式班队课结合并不充分,没有推广多项配套活动,整体性发展体系不健全,仍采用传统的说教式课堂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需要做好体验式班队课程设计,把握课程教学原则与德育方向。

一、德善品格课程教育的意义

德善品格课程对新时代学生管理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形成集体观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增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弱化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使传统管理与现代教育充分融合。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避免胁迫管教,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要求,呈现学生特点与个性,不断展示德育的魅力,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行为塑造能力。德善品格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呈正向引导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在全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意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熏陶,注重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德善品格课程有利于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在教学中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形成生活实践体验,树立自我认知目标,在多种德善品格主题活动中,实现理论向实践的有效转变,最终达到教育教学的总目标。

二、体验式班队课的含义

(一)体验式班队课的基本流程

体验式班队课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品德形成心路历程规律,引导学生形成内生外化的自我品德构建,学生自主参与班队课活动,实现内心感悟与思想升华,在相互分享和表达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最终实现学生的个体的自我成长、学生之间的互助成长。体验式班队课的基本流程为:(1)创设良好的品德教学情境,揭示班队课主题;(2)呈现德善品格教学素材,引发学生情感共鸣;(3)进行小组讨论,进行思想交流;(4)分组汇报讨论,实现德善感悟;(5)布置课下任务,实现品德教育升华。

(二)通过体验课堂生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新课标中强调班队课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感,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作为班队课开设的核心,不断引导学生体验和观察生活。体验式班队课倡导学生对德善品格内容的思考与体验,逐步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社会。在体验式班队课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动态化的形式让学生在班队课中发扬自身的优点,提高学生在班队课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验式”班队课,源于德善品格教学,又走向现实生活,通过班队课激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现实体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品味真、善、美。

(三)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体验意识

在体验式班队课中,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将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体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情感的生成。在传统班队课中,教师通常为了追求教学效率,而采用以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对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不够重视。而体验式班队课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提高对学生生命意义构建的重视程度。在实际的体验式班队课中,教师应当以个体介入,逐步引导学生参与到班队课中,让学生成为体验情境的主人公,激发学生对德善品格学习动力,从而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德善品格课程的体验式班队课范式构建的实现路径

(一)把握德善品格方向

在日常教学和体验式班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德善品格教学意识,正确规划德善品格教育方向,倡导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加强课程活动设计,把握系统性原则,遵循一定的课程规范,将教育教学落到实处。凸显德善品格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体验式班队课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安排,预判教学效果,根据一定的教学规律,不断收获理想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在体验式班队课程开展前,设计凸显德善品格元素的班会主题,书写班会课程教案,结合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成长现状,挖掘和搜集贴合主题的教学素材,引入情境生活元素,以情景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形成情境感受,对德善品格持有强烈的认同感,有效实现情感熏陶。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做出针对性活动设计,可以采取电子档案的记录方式,对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德育指导。制作与主题活动相关的调查问卷,录入计算机数据。整理德育指导方案,安排学生参与多元化的德育活动,使德善品格教育贴合学生实际,获得教师的针对性指导。在个性施教的过程中,不断构建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桥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再记录,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升品德素养。

(二)遵循德育原则

教师要遵循德善品格课程教育原则,制定教育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教学方向,实现逐层教学落实。开发高质量的德育活动,增强活动设计的实际交流,改善课程方案,对德育目标进行细致设计,使教育活动有条不紊地循序完成。避免采取完全一致的学习活动,考究学生的行为品德习惯,不断渗透高尚品格的内涵,采取丰富的德育教学形式与多元化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的预想状态。

教师可以在“友善”这一主题活动中设计教学目标,从日常生活中多行友善行为,鼓励学生积极调节同学之间的关系,能够诚以待人,形成友善的品格,自觉拉近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分享所见所闻,构建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与校园环境。首先,明确情感目标。友善不仅局限于人际关系的友善,是对一切事物的态度。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活动中,与自然构建友善的联系,助力生态环境保护。其次,设立认知目标,考查学生的德善品格认知水平,能够正确明辨德善行为是非,了解恶劣行为的影响,从环境调查中,强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恶化危机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观念。第三,设立行为目标,引导学生约束自身行为规范,制定行为目标,以目标为导向,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不同年级设立不同的德善品格目标,不同年级的体验式班队课有自己的特色和示范性。在“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体验式班队课中,针对低年级学生,活动内容可以为调查班级内存在的环境问题,中年级可以为调查校园内的环境问题,对于高年级可以为调查校园及校园周边存在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先在体验式班队课中播放有关环境问题的德育素材,并给学生展示关于保护环境的示范性案例,实现范式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体验式班队课,实现因材施教,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发展,从而养成良好的德善品格。

(三)发挥实践活动价值

德善品格课程要落实到实践中,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减少说教式教育,引导学生亲身感受教育过程,获得自主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思想,以深层次的感知效果,打破以往的教育思路,扩大教育教学范围。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学习平台,在实践活动中汲取精神养分,践行高尚情操,内化高尚品行,促进学生优秀人格的形成。

教师可以积极开展德善品格实践活动,设置以“尊老爱幼”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彻劳动教育意识,在家庭和实践中形成尊敬长辈的优良品格。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到敬老院开展实践活动,准备新鲜的水果和营养类食品送给老人,在赠予过程中,形成愉悦的精神体验,获得奉献的精神快乐。帮助打扫敬老院环境卫生,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打扫用具,高效地完成清洁工作。可以让学生自主分配组织打扫任务,以组队的形式清洁、整理生活用品,贯彻集体意识,形成互相协助的良好局面。准备表演节目,在敬老院进行演出,活跃敬老院的生活氛围,与老人建立良好的友谊关系,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在节目筹备中,共建团队合力。在班会课程中,回顾整个实践活动历程,分享心得体会,抒发自身的情感体验,制定品格行为目标与规范,约束自身的行为习惯,不断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四)树立德善品格榜样

心中有榜样,行动有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群体范围内寻找榜样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励自身,效仿优良的品德行为。教师要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有效的课堂资源,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充分发挥德善品格榜样的示范作用。

教师可以使学生确立自身的榜样目标,以身边的人物或网络搜集榜样人物事迹,剖析人物的行为优点与精神品格,在班会课程中进行实时交流,分享学习成果。在班会课程中,对榜样学生进行自主采访,了解其主观思想与价值观念,不断改变自身的学习态度,可以使榜样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共建学习帮扶小组,实现双方的共同进步,促进自身形成进取精神,得到精神启迪。在班会课程中,展示榜样人物的优秀事迹,搜集人物生平,形成长远的学习规划,从人物体验中,树立人生理想与学习目标,主动摒弃行为陋习,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

(五)设定教学情境

借助实际情境,考查学生的品德素养发展水平,充分利用班会课程提升德育教学质量,反映学生对未来生活的判断,要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的反馈,不断放大活动的教育价值。教师应在情景构建中,激发学生的德善学习动力,同时,对情境模式进行细节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行为调节,反映德育活动质量。

教师可以拟定教育教学情境,设定基于品德素养的情境问题,在班会课程中投放多种类型的情景问题,让学生自主选择情景问题,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合作素养发展水平。教师要根据多次班会实践,总结教育经验,对学习活动进行精准改进,及时检验德育实效。通过生活实践的角度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基于学生的实际表现,改良活动目标,优化活动细节,构建德善品格教育的长效机制。结合班级管理的实际情况与班级管理问题,投射到班会课程中,使学生共同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探讨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为班干部与教师提供解决路径,致力于班级日常管理工作,打造优秀班集体。

(六)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为及时检验德育实效,形成整体性的德善教育路径,改善德育活动的实施质量,教师应主动与家长、社会构建桥梁,通过多种视角,了解学生学习习惯,促进活动细节优化,从多角度进行教学协商,以切合实际的方式方法,适当地引导学生提供教学反馈。制定班级公约,落实好约定内容,约束学生纠正自身的行为习惯,确定品格内容,形成多方位的品格教育。

教师可以在体验式班队课程中,以班级为整体单位,进行教育实践,制定班级公约计划表,设置几个主题的班级公约,在主题下划分品格内容,督促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完成相应任务量的德善品格任务。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课程的节奏,鼓励学生实践德善品格的教育内容,强调鼓励教学的重要性,追求品格成长,符合动态化教学要求,彰显有德善特色的教育体系。教师对班级公约的完成情况要及时进行评价,反馈实际完成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进行评价,要积极采取正向鼓励的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反思生活经验,领悟实践过程的道德意义,形成道德自我判断力。教师要强化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避免终结性评价,在教学中划分考察阶段,引导学生自觉发现学习行为问题,改善行为习惯,实现自我感悟。

综上所述,教师要把握德善品格课程教育方向,做好德育目标设计,从体验式班队课中挖掘德善品格教育元素,设计班会课程主题,积极构筑优秀课堂范例,挖掘教学模式,紧抓实践研究对象,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形成知识体验,巩固学生学习成果,获得品格教育经验,形成思维进步与行动积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将德善的品格有效迁移。教师要整体构思德育路径,充分发挥教育合力,付诸实践行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管理自我、锻炼自我、实现自我,从而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