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种植课程设计与实践:项目式视角
作者: 姚荣红种植活动在小学校园里十分常见,但是把种植活动和项目式学习结合起来并不多见。本文从种植活动的意义和背景出发,采用项目式视角来分析和设计小学种植课程。并以“种植西红柿”为例,讨论了项目式种植在实践中的应用案例。本文认为项目式种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助于发挥综合实践育人功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供一种新途径。
一、活动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成为全人类关注的共同话题。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先生在这个大背景下启动了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并提出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提炼出三大领域,六项核心指标。其中实践创新便是其中一项核心指标,主要指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应对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
2.开展种植活动,为劳动教育创设新途径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劳动教育目标和内容。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加强小学生种植活动设计,可为生产劳动教育提供可实施途径,提高劳动教育实效性。
3.开展种植活动,有利于打造校园文化特色
桂林市七星区卓然小学自从建校以来,每学期都举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其中开展种植实践活动一直是该校的传统。2013年该校新建了一个土培种植基地,2019年新建了一个雾培种植基地,并在“山水文化”教育理念的框架下,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春种、夏忙、秋收、冬藏系列种植实践活动。
4.开展种植活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要求
人对于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大自然中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调动着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好奇心又在推动着孩子进行探索、实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顺应天性,以种植为载体,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活动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为促进学生的“五育融合”提供新途径。
二、项目式视角
1.项目式内涵和意义
“项目式学习”英文“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从20世纪进入我国以来,引起了大家很多的关注,其中“项目”两字更是吸引众人的目光。项目是指人们通过努力、运用各种方法,进行一项独立完成一次性或长期无限期的工作任务,以期达到由数量和质量指标所限定的目标。就本文而言,项目式的内涵包括一个具体的种植项目,例如西红柿种植项目,就是把种植西红柿当作为一个项目来完成。在执行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一系列任务:1.查找西红柿在我国的种植历史;2.了解西红柿的种植技术;3.制作种植计划;3.观察并记录过程;4.给西红柿搭架子;5.计算一株西红柿的产量;写观察日记等,共历时三个月左右,学生在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得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还包括英语、心理、劳动等方面的收获。
2.为什么是“项目式”
项目的工期有长有短,种植一种农作物通常也需要持续几个月时间的付出才能有收获。一个项目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种植也是一样的,播下一颗种子可能会有好的收获,但也可能没有任何收获,其中也会有意外产生。采用项目式的视角来设计种植活动,有以下优势:第一,可以确保种植收获成功的机会更大;第二,注重开发种植过程中的活动,课程资源更丰富,更能发挥种植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把种植活动当成一个项目来实施,有利于开发种植活动的育人价值,使得种植实践的教育意义更加深远。
“项目式种植”活动具综合性、实践性特征,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融合,在种植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育人价值,轻结果,重过程,评价系统贯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种植过程中需要科学的种植知识、需要动手动脑参与、亲身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有效发展。
3.核心素养背景下“项目式种植”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在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合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必备品格。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在比较国内外核心素养和在对各行各业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基础三个领域6项核心素养指标,综合表现为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这些核心素养无论是哪一项都不是一个学科能够独立培养完成,需要通过学科融合、需要通过综合实践才能有成效。
在种植活动中引入项目的概念,就是在整合各个学科的资源,通过种植一种植物,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种植一种植物活动中,学生也需要完成多个子任务才能来完成这个终极目标,“项目式”视角能达成一个教育目标的同时,还促成了其他的目标的达成。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过程,能有效发展人的核心素养。
三、项目式种植活动案例
西红柿种植活动是我校春季种植项目之一,也是二年级的融合课程内容之一。主要面向二年级的学生,通过项目的方式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西红柿种植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具有劳动的意识,掌握一定的劳动技巧;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良好的沟通合作素养;通过项目制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对种植的热爱;通过种植活动,培养他们在特定情景中,具有解决问题的热情和能力。
在西红柿种植活动中,从项目式视角出发,重点规划了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几个要点:确定种植项目,提出核心问题,提供教学支持,开展团队合作。
(1)确定种植项目
既然是项目视角,所以明确种植内容是前提。在种植活动中,之所以确定西红柿为种植内容,是因为春季是种植西红柿的最好时机,学生可以经历西红柿的整个生长过程:发芽、开花、结果,都能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果实还可以分享食用。另外,西红柿是学生熟悉的常见开花绿色植物,其根、茎、叶、花、果实都便于观察。确定种植的内容,主要是由老师主导完成,那么种植过程中想要了解西红柿种植的那些相关知识呢,则是由师生共同讨论完成。
(2)提出核心问题
在西红柿种植活动中,老师反复提问:你想要了解西红柿的什么相关知识和问题?在师生多次的思想碰撞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以下的一些具体问题:比如我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种植西红柿的?种植西红柿是不是需要搭架子?没有成熟的西红柿是否有毒?怎么样种西红柿产量才会更高?在综合了老师和学生的讨论后,拟定西红柿种植活动内容大纲。
(3)提供教学支持
在本次种植西红柿的活动中,老师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语文老师带领学生到种植基地参观,并讲解观察日记的写作技巧,最后布置作业,完成一篇有关西红柿的观察日记。二、需要美术老师的指导。通过一段时间的种植管理,学生对西红柿的根、茎、叶、花、果实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美术老师适时介入引导学生画出西红柿的生长过程。三、科学老师和有经验的老师提供种植西红柿的技术指导。指导学生何时搭架子、如何搭架子,何时摘侧芽、如何摘侧芽等。四、需要数学老师的介入。老师带领学生数西红柿的个数和测量每个西红柿的重量,进而估计一株西红柿的产量。五、英语老师的加入。英语老师教学生西红柿的英文名及根、茎、叶、花、果实等相关词汇。在整个种植西红柿的过程中,还需要科学老师和年级组长一起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推进整个项目,提醒各位负责老师在不同时间节点开展相应的内容,保证项目的有效进行。
(4)开展团队合作
种植活动和别的学业学习不同,很多成绩的取得需要学生协助完成。在种植活动中,学生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开展。例如每个小组4人,共同管理一株西红柿,他们协商谁来浇水、拔草、施肥等,在种植的过程中,学习合作沟通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合作的实质。
四、从实践案例思考项目式种植的特征
1.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
按照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学校学习中个别差异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目前的班级授课制无法照顾到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项目式种植,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但是每个小组的进度不一样,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进度来开展探索,只要在整个项目时间内完全即可。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计划,展开自主的探索。
2.长时探索,有利于深度学习
知识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学以致用是学习知识的最终目标。如何做到不只是停留在理解和识记的层面,让学生以更深入的形式掌握和运用知识,探究性学习和项目式学习一直是教育界谈论不衰的话题。从项目式学习的角度去进行探究性学,围绕一个问题或者主题,学生自主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探究,通过持续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深度学习。
3.创设小学生劳动教育途径
校园种植及劳动实践活动可使学生接受以往比较欠缺的劳动技能教育,拓宽知识面,培养其爱劳动、学技能的情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场所和机会。同时在种植、环境维护与管理的过程中,学生能通过观察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综合素养。
4.注重合作,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项目式种植活动分小组进行,小组组员在一起讨论、一起动手合作完成。这种合作是主动的、积极的,更是令人难忘的。在种植实践活动过程中,始终采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对照“实践创新”标准,该标准共计12个行为表现,其中国际理解3个指标,劳动意识4个指标,问题解决3个指标,技术应用2个指标。学生样本19405在开展本次活动前,只有2个行为表现,通过本次作业,体现出7个行为表现,其中国际理解1个指标,劳动意识3个指标,问题解决2个指标,技术应用1个指标。通过样本分析,说明学生样本19405通过本次作业,在“实践创新 ”素养的培育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项目式学习是目前教育界比较令人瞩目的教学模式,其创设的情境为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探索与思考,可以较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来源:桂林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名称:小学种植课程校本教材开发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20C-114。)
(姚荣红,硕士研究生,小学高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