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

作者: 韩垚

小学时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是非常需要老师给他们做正确引导的。因为在小学时期儿童的思想尚未成熟,对事物的发展刚刚有了属于自己的看法,有时候他们产生的自我意识并不是符合社会标准的,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他们进行引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的本职工作,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教育中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且能够通过课文完成对于自己认知的塑造。语文凝聚了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在语文课本中能够随时发现与中华美好品德相关的内容,这些都是能够帮助学生塑造正确三观的。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语文成绩。

一、疏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语文之间的距离

(一)合理运用较强的表达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平衡学生心理状态

语文老师一般都有较强的表达方式,他们能够用简单的文字构造温柔的力量,将学生包裹在其中。语文老师的表达能力一般都非常强,老师可以利用这个表达能力去排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学生燃起斗志,平衡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多学生在面对语文学习时会感觉到十分紧张、忐忑,那么老师就可以用巧妙的语言鼓励学生放松心情。比如说学生要完成自己的诗朗诵时站上台后十分紧张,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用切实的行动和真挚的语言让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朗诵。老师在纾解学生情绪的时候不应当一味地用感性鼓励学生,要在感性的同时提出理性的回答让学生能够脚踏实地落到实处。比如说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时,老师就可以同样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不要慌张,而是冷静沉着地去思考困难能否被转换成为自己的成功,通过动脑筋去将事情的性质转换。老师在授课的同时也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舒缓心理压力的方法。老师应当及时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平衡学生的心理状态让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通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学习语文的兴趣

语文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语文的包容性很强,老师可以通过这个属性让学生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研究表明,当老师和学生的关系较好时,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提升。在实际数据中更是如此,一个学生如果真的非常喜欢一门课程的老师,那么他们就会努力钻研这门课程,即使这门课程他们并不擅长,也会十分努力认真。语文老师应当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尊重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现阶段已经产生了一定自我认识,有些人喜欢他人引导,但是有些人不喜欢。作为老师,我们只能默默地去影响他们,以朋友和师生的身份去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学生就会接受我们的引导。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属于语文的魅力,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比较容易理解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之后再逐渐引进比较困难的,让学生有所挑战,使学生在挑战中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挖掘教材中合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通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素质

教材当中的很多内容都是非常适合给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并且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那么老师就需要挖掘教材当中合适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说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的《妈妈睡了》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回想平时我们观察母亲的时候,母亲展示在我们面前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应当感念母亲的强大以及母亲的包容,我们应当明白母亲强大背后的不容易,我们应当让妈妈多休息。因为现如今我们已经是小学生了,有很多的家务活都可以分担了,这些家务活就不应当只压在妈妈身上,而应当分摊到每一个家庭成员中。我们应当尽量地听母亲的话,减少母亲的负担。感念母亲的恩情就是我们需要给小学生做的心理健康教育。妈妈对我们的好不是理所应当的,我们对妈妈的好才应该是理所应当的。只有让学生先学会感恩,他们才学会做事;只有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自由、快乐。这些课本内容都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重点就在于我们老师应当怎样去引导学生理解。

(二)在授课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灌输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素质

很多教育都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的。也许我们不会很明确的在讲述一节课的时候明确地提出某个观点,但是身为教师,我们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以及言语的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观点,让学生接受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素质。比如说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做手工》时,我们需要用到卡纸和剪刀。那么做完手工之后的垃圾我们应当如何清理呢?首先我们要将垃圾先分类,明确干垃圾与湿垃圾之间的区别,再分别将垃圾清理干净。并且将做手工所用到的工具一一分类放好,这就是对学生的一种言传身教。只有我们以身作则,学生才会有样学样。这个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够告诉学生用完物品应当原路收好的道理,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干净卫生的优点,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收纳的习惯。这些就是我们不会实际教育的,但是我们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收纳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性格,能够明确每样东西的归宿在哪里并且能够正确合理地运用收集的工具,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效率,养成学生不拖沓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自我素质。

三、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感受语文魅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代入式学习

很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不佳,就是不能够理解语文内容,没有办法代入到语文课文当中作者体现的情感,那么老师就要主动地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完成代入。比如说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的《一封信》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创造想象的场景:我们如果要给一个亲戚写一封信,我们应当写什么内容呢?让学生有所代入地完成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沉浸到学习当中,而且老师还能够通过这些场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说我们在写信的时候想一想最近发生的好事,我们就能够将信写得非常有趣。但是如果在写信的时候一直想着最近发生悲伤的事,我们会觉得这封信怎么也写不好。俗话说“报喜不报忧”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为了展现积极健康的状态,希望拥有正面的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能够帮助我们从容面对事情的发展,所以我们应当拥有一个健康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这样我们才能够积极、乐观活着。老师主动创设的教学情景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沉浸到学习的氛围当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语文课本当中人物的情绪,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语文的学习。

(二)加强课内与课外教学联系,让学生锻炼语文口才,培养心理素质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课内会学习到很多语文知识以及语文内容,课外同样可以学习到很多语文知识。老师应当加强课内与课外的教学联系,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锻炼自己的语文水平同时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比如说老师可以安排课外活动,让学生练习自己的语文口才,去参加辩论赛或者诗朗诵,在讲台上一个人完成诗歌的朗诵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非常有效的培养方式。老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站在台上去锻炼自己的口才,并且在锻炼口才的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的反应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快速地运转大脑,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语文辩论会或者是语文朗诵能够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收获到语文的小知识,这对学生的学习是有利无害的。比如说在《开学第一课》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上台对自我进行介绍,老师应当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上台去表现自我,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等到学生掌握了一些知识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写介绍家庭成员的作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完成作文之后,站在讲台上大声、自信、勇敢地朗读自己的作文。

四、通过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感受需要传承的美好品质

(一)老师以身作则,建立优秀榜样,帮助学生敞开心扉

说一万次,不如做一次。很多时候我们言语上的教导对于学生的效果并不大,但是如果我们的行为当中也带了同样的教导,学生在学习我们行为的过程当中,也就会将我们良好的品德学习过去。比如说在上自习课时,要求学生安静写作业的同时,自己也安静地完成工作,不分心、不跑题,对于自己的工作认认真真地完成,那么学生在写作业的时候便也会效仿老师的举动:在完成作业的时候认认真真地完成,不拖延、不分散注意力。但是如果上自习课的时候,老师无所事事,一直在学生身边走动,这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还会影响一部分专注的学生,更严重地会影响到学生做事的行为习惯。如果老师每次上课的时候,课本都是整整齐齐,笔记密密麻麻,但是不卷边,不折页,学生的课本也就能够学习老师,保持得十分完好,这种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干净整洁的好习惯。这些都是能够从侧面影响到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老师是学生在学校接触时间最多的人,学生的很多行为举止都是会学习老师,有老师的影子。身为老师,我们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让学生能够学习好榜样,让学生能够对我们敞开心扉,这样就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更加顺利地进行。

(二)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能够通过自我感悟语文内容

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能正确了解自己,所以才会产生负面的心理情况。那么作为老师我们就要帮助学生真正地了解自己,让学生能够在了解自己之后通过感悟去理解语文内容,从而提升学习语文的效率。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自我完成一份介绍报告,让自己在纸上写对自己的认知,再让周边的同学帮忙填写对自己的认知,最后再由老师填写关于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在周围人眼里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认识自我,真正地了解自我,从而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优点去学习语文。在语文课本当中蕴含了我国上下五千年凝聚的智慧,在现如今的语文课本当中,都是将我国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化渊博的同时受到正确的文化教育。语文能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够提升学生的素质。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是极其需要学生去进行共情的,只有真正的共情才能学好语文知识。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况之后再与作者进行对比从而进行简单的共情,便能够帮助学生感悟语文情感,从而完成对于语文的学习。

总之,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教学内容相融合就需要老师运用较强的表达方式,平衡学生的心理状态,释放学生的心理压力,让学生能够向自己敞开心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能够通过老师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其次,老师可以通过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通过教材提升学生的素质,在授课的同时也要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传输正确的三观,提升学生的自我素质。再者,老师应当主动创设教学情景,帮助学生能够代入式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当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老师还可以加强课内与课外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够自我锻炼语文口才,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最后,老师应当以身作则,建立优秀的榜样。同时,也应当主动贴近学生,让学生能够对着老师敞开心扉,帮助学生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我的感悟理解语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