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提示语的解析与运用策略

作者: 高莹

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自投入使用之后改变了原来“一书多版”的面貌,崭新的编排思路使语文知识得到更为具体化的传播。而提示语的设定更是编排的一大特色,它们存在于每个单元的单元首页、课文篇目以及语文园地中。通过研究提示语,教师可以确定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以及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在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的同时,解析提示语的编排特点,梳理提示语的内在规则,根据不同类型提示语的探索,提炼出不同的使用策略,并引导学生对提示语的学习方法进行拓展延伸,使提示语不仅成为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成为学生学习的媒介之一,进而说明提示语虽然小,但不可忽视,作用微妙。

一、提示语的含义和分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提示语是指在语文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之前,具有提醒和帮助理解作用的文字,还包括位于教材各部分的具有相似作用的泡泡框文字和其他形式的提醒文字。位于每个单元和每篇课文前的文字我们把它们称为单元导读和课文导读,提示则称为单元提示语和课文提示语。而泡泡框文字通常称为泡泡提示语,没有具体形状框的提示语并称为其他提示语。单元提示语,泡泡提示语,课文提示语和其他提示语共同组成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提示语。而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阐述单元提示语、泡泡提示语的作用及意义。

二、不同提示语的特点及具体运用

(一)单元提示语

学习语文不仅要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还要重视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熏陶。所以,笔者看来,语文课不仅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还要教会学生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学段使用不同的方法。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情韵并美的课文中明白高尚的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对理想和人生的执着等,进而受到启发和熏陶。而统编教材的单元提示语不仅有单元导语的出示为人文情怀奠定基调,还在每单元中有具体的如朗读、写作要求的训练,进而使教师在课堂上“教什么”的问题迎刃而解。单元的提示语既揭露了包含单元的人文主题和教学重难点的单元语文要素,又为师生介绍了学习方法和明确了学习方向。

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单元主要是歌颂赞美童年,还以冰心对童年礼赞的一句话作为单元导语。接着,本单元分别选送了《牛和鹅》《一只窝囊的大老虎》《陀螺》充满趣味和童真的四篇课文。而将《记一次游戏》作为本单元的习作目的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了前三篇课文抓住如何通过动作、神态、语言体会人物心情这一要点进而体会细致入微的描写之后,在具体的习作中能够有话可说,有本可依。所以,课文的学习是方法的引导,而习作的书写则是对理论的具体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写作教学的渗透,突破学生已有的认知;也可以在写作教学时出示阅读课文的片段作为范文的模仿,进行读写训练。

通过教材对比得知,针对写出人物特点这一写作要素,三年级是写作的起始阶段,要克服学生的写作畏难情绪,鼓励学生大胆习作,所以“尝试”写出人物的特点即可。而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则要求学生写出“印象最深的地方”“从多个方面写出人物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而到了高年级,则要求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写一个人并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们不难看出,对于写人物这一写作要素,不同学段的要求不一样,但要求都是呈阶梯性递进的方式。

单元导语的呈现,也给身处一线的教师指明了方向。即在具体的单元中,明确单元教学任务,而且可以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着眼于整个小学阶段展开教学,使语文教学既不会拔苗助长,也不会过于“循规蹈矩”。那么在三年级下学期进行写人物的作文训练时,教师引导学生把人物写出来,语句通顺,能突出人物的特点就可以。但是同样是写人物,在五年级下学期,则需要关注学生要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等具体的写作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而到了六年级,更需要关注通过结合具体的事例来突出人物的品质,关键还要抒发自己的情感,这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再次拔高了要求。所以,在每单元上课之前,语文老师应树立“单元板块”的整体教学理念,而不是将一个单元肢解成几个破碎的方面。循着单元目标细化每篇课文的目标进而投射到每个课时目标,“教什么”的问题自然解决了,从而也能够使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更具有科学性。

(二)泡泡提示语

在解读教材或者备课时,总会出现一些小泡泡,这些小泡泡语出现在课文中、语文园地中,虽然体型小巧,但是小小的身躯蕴含着巨大的智慧。

1.“泡泡”的提示功能

语文园地中的“书写提示”板块,是泡泡提示功能的展现之一。因为小泡泡的出现更具有趣味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所以在低中学段,尤为明显。而根据书写板块的泡泡提示,老师更明白在写字教学中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关于书写板块的提示语,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段,结合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引导学生掌握正确书写姿势和规范的笔顺规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课程标准在具体的学段目标上给出总的建议与要求,而语文园地的泡泡提示语则更加细化了书写要求。所以教师在使用统编教材时,要注意将“提笔即是练字时”的意识渗透在日常的书写训练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另外,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中也体现了泡泡语的提示功能。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通过提示:“这些字可以分为上下两部分。这些字可以分为左右两部分。”引导学生关注汉字的间架结构。

“我的发现”这一板块中同样显示了泡泡语的提示功能。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中出示“吃叫吹咬”等字,旁有“小泡泡”提示:“我发现‘口字旁’的字大多和‘嘴有关’。”根据提示,学生理解此题主要是引导自己观察发现有些汉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而可以延伸提手旁的字和“手”有关,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进而达到“一点就通”的效果。再比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中提示学生关注木字旁的字:“很多木字旁的字和树木的种类或者木制的器材有关。”进而引导学生关注草字头的字和植物花草有关,三点水的字和水源有关。识字与写字教学在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历程中是重点部分,而语文园地在结束每个单元之后会通过泡泡语的提示使识字写字的教学充满新奇和趣味。

2.“泡泡”的方法指导功能

给出具体的学习方法指导的“泡泡”大多出现在文中或文末,为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内容提供帮助。

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文通过动人的故事告诉人们相互合作、彼此成就能创造出更多的快乐。但对于一年级小学生而言,阅读时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却无从下手。课文中出现的泡泡语提示,使学生掌握了一个秘密武器,即通过联系上文理解“孤单”到底这一词语的意思。我先引导学生读了这篇课文的第一段,请同学们抓住三个“只有”理解孤独感。然后提问:“现在小朋友们知道孤单的意思了吗?谁来说一说?”“就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很孤单。”“我觉得是树和喜鹊都没有朋友,很孤单。”“那么,小朋友你在什么时候有这种孤单的感觉呢?”同学们都能说一说自己一个人在家时、没有朋友玩耍时的心理体会,虽然不能完全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词语的意思,但是对于“孤单”一词已经有了自己的体会。这时,我再适时引导他们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猜想词语的意思看似不求甚解,实则已经明白词语的大致含义并掌握了学习方法。

另外泡泡提示语还呈现出阶梯式递进的情况。以词语教学为例:二年级上册第九课《黄山奇石》一文中针对第三段的词语“陡峭”,泡泡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猜一猜,猜出‘陡峭’的意思。第十一课《葡萄沟》一文中,泡泡语又提出通过联系上文,明白“五光十色”的意思。在语文园地鼓励学生可以在词语前面加上具体的形容词来增加对词语的理解程度:“我发现在‘白’字前面可以加上‘米’‘雪’‘奶’,可以用来形容不同的白色。”在第15课《大禹治水》一文中,泡泡语用“联系下文,我知道了‘泛滥’的意思。”

二年级下册第17课《要是我在野外迷了路》一文中泡泡提示语提到通过将“稀”与“稠”这对反义词对比,联系下句的“稀”猜出“稠”的意思。所以,单就词语的学习而言,先是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给词语组词、利用反义词对比等方法来理解难懂词语的含义,层层递进而又具有逻辑性。这些“小泡泡”串联起来,循序渐进,学生在看似无痕的学习中收获满满。

教师在备教材时能读懂这些泡泡语的潜在意思,教学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仅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则通过破解“泡泡”语的密码,进而获取信息,便能从中总结出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学习技巧。

3.“泡泡”的质疑功能

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困难,鉴于此,“泡泡”喜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单就查字典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情况来看,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泡泡提示语提出:“我们怎么能查到‘厨’字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根据汉字的读音来查阅汉字在字典里的位置。同样的,针对部首查字法的教学,泡泡又继续发问:“读书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这样,在学习之前,不断设疑,吊足了学生胃口,引导儿童自主独立探索,真正成为课堂的学习主人。对于这种“问题式”泡泡,教师还可以巧设疑问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4.“泡泡”的填补功能

编教材中有许多带有省略号的“泡泡”提示语,弥补了教学空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也更利于课堂的拓展延伸。二年级上册《雪孩子》一文,泡泡提示语出现在课文的末尾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探究小白兔在看到雪孩子变成白云之后的内心活动。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一文的泡泡语也出现在课文的结尾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补白,进而发现生活中的雷锋。

有时候泡泡语还会出现语言仿写的补白。在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字词句运用板块中在原段落已经把田野、云、大叔作为描写对象时以“我也能说:天上的云一团一团的,好像巨大的棉花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补白。另外,泡泡提示语还引导学生在学习已有知识的同时对该知识体系进行拓展延伸。在《贝的故事》一文中,引导学生挖掘汉字深层次含义,在学过课文之后再找一些汉字的故事来读一读。

在《青蛙卖池塘》一文,结合课后习题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以“当时小动物们是怎样说的呢?我来扮演一种动物说一说”作为泡泡提示语提出学习要求。在《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一文中,通过提问:“此时,这位顾客会说些什么呢?”进行续写的补白。

读文章或者讲故事,我们讲究意犹未尽,讲究“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泡泡语的填补功能不仅给予言犹未尽之感,更是一种学习的发散,指导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任务中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范例。所以,泡泡语虽然小,但功能不容忽视,老师在教学或是备课中都不应该忽视这小小的泡泡语,有时它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效。

如今我们提倡要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而大语文学习观就是要从不同层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语文素养呢?通常我们将其分为语文知识素养和人文素养两大板块。所谓知识素养指的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人文素养则是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教学是最必不可少的环节。

提示语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又具有重大的意义,统编教材的提示语,作为贯穿教材系统的要素,能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及语文认知过程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对于一个新版本教材,教师要关注教材所给予的每一处提示,关注每一处细节,这样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