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作者: 陈菲劳动教育是“五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2020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这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提供了指南。
一、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在“五育并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纷纷开始进行劳动教育变革。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目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仍然面临困境。
(一)劳动教育课程缺位,系统规划不足
素质教育背景下,各地分别构建了德智体美教育体系,然而劳动教育体系仍然长期缺失。一些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存在劳动课程让位于专业课程的状况。在课程体系上,没有建立起具有提纲挈领作用的劳动教育教材,也没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客观上造成两者的割裂与分离。同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专业的学生,高职院校也缺乏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开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此外,一些高职院校也缺少开展劳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专职教师,无法推动院校的劳动教育发展。
(二)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缺失
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育的重要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高度的实践性特点,而现阶段高职院校存在劳动教育实践体系缺失的问题,阻碍了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实现。一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开发不足。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是学生开展劳动活动的主要场域,然而目前高职院校还是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缺乏长远发展意识和资源利用意识,没有去充分挖掘校内外可以利用的劳动教育资源,导致学生缺乏丰富的劳动活动平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没有开发出科学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没有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发展、就业创业等深度融合,不利于学生的劳动实践。
(三)劳动教育协同联动机制虚化
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高职院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共促。然而,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协同联动机制虚化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缺乏协同联动。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很多都源于家庭,同时每年的寒暑假居家期间的劳动教育也需要家庭来主导。而一些家庭不重视劳动教育,没有为还在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学校也没有跟进进行协同机制建设,淡化了学校劳动教育成效。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和社会缺乏协同联动。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性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需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协同共育。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没有与社会劳动要素耦合,在劳动环境、劳动资源和场域上无法满足学生的劳动需求。
(四)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
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情况和目标达成情况需要劳动教育评价进行界定。然而,现阶段一些高职院校存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劳动教育评价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部分教师不注重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而是以劳动目标达成情况作为劳动教育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虽然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是不利于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会挫伤部分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劳动质量提升。其次,在评价方式上,一些院校为了实现评价的公平性,而全部采取定量评价。而一些院校则定性评价过多,这都不利于评价结果的全面性。最后,在评价主体上,高职院校大都采用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自我评价和其他参与主体的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策略
(一)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化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质量。因此,要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化建设。首先,要赋予高职学生劳动课程丰富内涵。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各领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在劳动教育上要以此为中心,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挖掘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满足其劳动教育实践的需求,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例如要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来设立劳动课程:针对刚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要以良好劳动习惯、社会责任感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为劳动教育目标。因此在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中可以以班级、社团或者校园活动来开展落实。在进入高年级后,劳动教育课程要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升实践水平为主要目标。因此要建立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劳动教育模式,可以通过专业实习、实践来实现。其次,要加强劳动教育教材建设。教材是劳动课程实施的根本依据。高职院校要建立以普及性的劳动教育教材为支撑,各类与专业契合的并列劳动知识为补充的教材体系。普及性的劳动教育教材要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设计上要以劳动科学为逻辑起点,让学生了解劳动的本质和意义。同时要以人类劳动发展史为重要内容,以史为鉴,让学生深入探究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以各类专业劳动知识、技能为补充,面向学生专业实际,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最后,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师资培养。教师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者和引导者,其劳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质量。因此要打造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高职院校要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培养方案,立足现实,完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同时着眼需求,加强劳动课程建设,实现理论建设——教师培养——队伍建设的良性循环。
(二)探索学做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
劳动教育是实践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因此,要积极探索学做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第一,要挖掘劳动教育实践平台。在校内,可以引导和鼓励成立公益性服务组织,以参与公益服务的形式来进行劳动教育实践,也能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院校可以进行岗位挖掘,例如提供勤工俭学岗位、助教岗位等,既提升了学生进行教学管理的参与度,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实践平台。在校外,高职院校可以积极探索实践实训基地,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公共服务结合起来,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第二,要将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实习实训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才能实现对理论的融会贯通,而劳动教育是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方法,两者在目标和实现途径上都有着很高的契合性。因此,要优化实习实训教学体系,强化与劳动教育的结合。高职院校要紧抓专业教学目标,结合企业岗位标准,建立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在此基础上,要完善实习实训过程中的监督体系和管理机制。明确实习实训目标,完善实习实训期间的规则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责,以更好地通过实习实训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第三,要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在于劳动理念与劳动实践的融合,以实现劳动育人目标。因此要将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结合。高职院校要引导和鼓励建立各类志愿服务组织,依托社区、福利院等资源,发挥志愿活动在劳动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要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将志愿服务纳入学生学分体系,成为学生综合表现的重要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第四,要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特点,高职院校通过劳动教育,能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愿望。而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又能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两者相互促进。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从而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实现劳动教育目标。
(三)构建高职劳动教育协同格局
高职劳动教育仅仅依靠院校是不够的,还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实现三者的教育协同,提升劳动教育质量。首先,要发挥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职院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充分发挥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高职院校要将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融入思政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从而树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同时,高职院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联动。教师要对专业知识中涉及的劳动知识、技能进行筛选、识别,并在课程中着重进行相关劳动技能的培养。此外,要注重教育反馈,及时进行育人方向调整。教师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教育反馈,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思想动态,遇到的现实困境,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指导,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其次,要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原生环境,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很多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形成的。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职能。一方面,要树立端正的劳动态度。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劳的传统观念,将劳动教育视为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风气。家长要做好示范作用,带领孩子共同营造热爱劳动的家庭氛围,履行言传身教的劳动教育职责。此外,要立足劳动教育实践,拓宽学生家庭教育途径。除了家庭劳动外,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参与社会劳动,特别是社会公益劳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巧和劳动精神。最后,要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平台作用。政府要加强劳动理念上的引领,弘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并为学生的社会劳动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以企事业单位为主的社会各领域要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支持,为其劳动教育提供实践基地、劳动工具,以及必要的资金支持;还可以安排劳动模范和技能专家到学校去开展劳动教育指导,提供人员上的支持。
(四)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既为劳动改进提供依据,又能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要健全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在评价内容上,劳动教育评价要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劳动教育评价中,既要对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周期性的鉴定学生的劳动素养,并对结果评价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予以奖励。同时,劳动教育评价不能忽视过程性评价。各评价主体要充分观察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态度、劳动表现、劳动进步,以及存在的亮点和不足。由于个体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要根据过程性评价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劳动素养提升策略,建立学生劳动素养提升的有效路径。其次,在评价方式上,要采取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具有客观性、公平性的特点,能有效杜绝主观主义和人为因素,因此劳动教育评价中应以定量评价为主。而劳动教育活动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存在很多难以量化的因素。因此要辅以定性评价,提升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事实上,高职院校可以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的“融合评价”方式,应用定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定性评价的综合性,使得评价结果以“量化+质化”的形式予以呈现,全面反映学生劳动素养。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化时代,劳动教育评价还要充分应用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跟踪和挖掘,对学生进行更全面、更科学的评价。最后,在评价主体上,要采用360度评价方法,从不同维度进行劳动教育评价。除了教师评价,劳动教育评价中还要注重其他参与主体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家庭评价、同学评价和服务对象评价等,提升评价的全面性。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CIPP模型视角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研究”,编号:2022SJYB1779;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四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新时代江苏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编号:YB062。)
(陈菲,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质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