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诵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作者: 胡轶文摘 要:口语交际是人们沟通的基本手段之一,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通过经典诵读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可以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关键词:经典诵读; 口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1-017-001
口语交际是人们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然而,口语交际能力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这一教学呢?在这里,仅从中华经典诵读对口语交际的作用这一角度来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诵读实践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
在语文课堂上,口语交际能力仅仅靠每个单元中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来培养显然是不够的。口语交际是一个综合性的表达与交流活动,将思、听、说、读、写、动六者融为一炉,我们应当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基础能力和基本素养。
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叶先生说到“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这里所提到的“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与“口语交际需要将思、听、说、读、写、动六者融为一炉”的说法是相符合的。所以说,诵读的过程是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的一种基本途径。
二、在诵读实践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常用方法
1.直接运用法
朱熹认为朗读“如吃果子一般,劈头方咬开,未见滋味便吃了;须是细嚼嚼烂,则滋味自出,方始识得这个是甜、是苦、是辛,始为知味。”初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甚至有些稚嫩,这就需要通过朗读来发掘具有潜质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学生熟读成诵,并且在读的过程中培养了语感,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头脑中有大量的名篇佳句,在口语交际时就会文思泉涌,出口成章。一次,朋友提到孩子不识字的时候应该让他多听唐诗宋词,等到识字了就让孩子多读。当时我有些不解:孩子那么小听读这些有意义吗?即使一段时间内记得所读背的内容,过后也都会忘记的呀,而且这些内容很难,在不容易理解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产生歧义,应该有了—定的语文基础后再读古诗文。后来朋友告诉我说,有一年夏天,她带着尚未读书的孩子游玩拙政园时,面对着图画一样美丽的池水莲花,孩子脱口说出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夸奖这个孩子聪明的同时,我也意识到孩子的口语能力是需要幼年时期开发的。
2.模仿范例法
除了在口语交际时直接运用诵读内容之外,经典诵读也成为引导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的范例。就像练字要先描红临帖一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也是要经历模仿的过程。经典诵读的内容给学生提供了诵读的素材,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精彩的句段,这些内容就成为我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重要依据。在进行《背影》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朗读教学:“父亲的背影真是感人呀!现在,让我们一起朗读这个片段,感受父爱的伟大。”接着,又叫学生独自朗读体会、品味美。在此基础上我及时引导:“朱自清笔下的父亲是如此的高大,你心中的父母呢?能否借鉴作者的写法来描绘他们呢?”这样,通过朗读,我们为学生创设了口语表达的机会,同时文本所提供语言的表达方式、情节的思维过程也都可供学生表达时借鉴。通过借鉴,学生积累了词汇,丰富了语言,形成了良好的语感,变得有话可说了,口语交际的初步目标——能说话,会说话也就得到了训练。当然这不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把模仿与创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模仿中找到语言表达的基本门径,在创造中学会出口成章。
3.扮演角色法
在经典诵读中,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要求学生多读,读出声音,读出感情,读出心得。通过读来带动“说”,这样才能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关口语交际的内容,我还经常采用让学生扮演角色的方法,通过运用中华经典诵读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华经典篇目中故事性较强的篇目《完璧归赵》《田忌赛马》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分析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文本,并商量故事中每个角色如何具体的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授诵读篇目《晏子使楚》时,插入了口语交际《做一回小记者》(七年级下册),用开记者招待会的形式,让小记者质疑:
生:请问楚王,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晏子?那两个武士押着囚犯是不是你故意安排的?你输了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请问晏子,你出使楚国前有没有料到楚王会侮辱你?你为什么这样能言善辩,机智过人……(“晏子”或“楚王”随机应答,教师穿针引线,引导点拔。)
然后让小记者写报道:开好了记者招待会,出使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不过,各位小记者,你们跟晏子出使楚国已有四五天了,齐国的国王正焦急地等待大家的好消息呢?还是赶快动手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齐国的大夫晏子,最后发上小记者的追踪报道。
诵读了《苏州园林》等课后,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导游”与“游客”进行对话(“假如我是导游”,八年级上册)……确实,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进行交际训练,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比单纯的口语交际课刻意创设情境要有效得多。
总之,诵读实践中的口语交际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诵读教学中一切可以训练的东西,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让学生体会各种交际环境、交际目的以及交际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诵读中逐步得到锻炼、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3]《初中语文教科书》六册,苏教版